《从长安到罗马》
东西兼收并蓄、中外融会贯通,历来是求知治学的至境。
早在古代“丝绸之路”时东西方就已经开始了互联互通,当此经济全球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之阶段,这一现象更为凸显,交流交往交融的意义更加重大。我们要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培养更加包容、开放的世界历史观。让孩子阅读中外历史对比的书籍,不管是于他的历史学习还是思维、眼界、格局的培养,都是非常有益的。
01
“碎片化”拆解宏大选题
ItsaTitle
央视纪录片同名图书《从长安到罗马》就是这样一本中西历史文化对比的图书。全书图文并茂、轻松有趣,专家参与,内容权威,可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了解中西文化异同的入门级读物。
对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对比”这样一个宏大主题,创作团队将其“碎片化”拆解,用一个个小故事或生活细节揭示中西方文明的奥秘。全书分为5个系列:文明密码系列、社会生活系列、千年艺苑系列、丝路商贸系列、军事探寻系列。每个系列再细分为10个主题。
“文明密码系列”通过若干的小主题,如拉丁文与汉字、君子与英雄、龙与鹰、二十四节气与儒略历、中国神与罗马神等,让读者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我们身边的文明密码。
“社会生活系列”通过寻找历史深处的市井生活,如住房、交通工具、厕所、浴场、酒馆……再现两千年前的繁荣兴盛。
“千年艺苑系列”围绕长安、罗马的音乐特色,从乐器到演唱,从戏剧到舞蹈,串联起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瑰丽篇章。
“丝路商贸系列”从天虫、丝绸、古代市场、货物买卖、古代钱币、丝路商人等入手,探究古代东西方互联互通的方式,讲述古代丝绸之路背后的商贸故事。
“军事探寻系列”从兵器、作战方式等历史细节,探究古人精妙的军事科技和军事智慧。
02
50个主题,中西对对碰
在“社会生活系列”中,古罗马厕所与古中国厕所的对比:
这是古罗马的一间厕所,水槽上面的石板,一目了然地说明了坐便的方式,还有保障卫生的排污系统,这种生存智慧在千百年前造就了现代厕所的雏形,更在那个医学十分原始的年代,成为保证公共卫生的重要手段。
这是西安博物院收藏的汉代釉陶猪圈。从图可以看出,猪圈上方有厕所,厕内有蹲坑,直通下面的猪圈。这种猪舍和厕所合一的建筑至今在中国农村还能见到,主要是为了实现积肥的功能,是古代小农社会生活习俗的写照。
“千年艺苑系列”中,中国琵琶与意大利曼陀铃的对比:
中国的琵琶和意大利的曼陀铃竟是一对孪生姐妹!因为有了丝绸之路,古老的乌德琴成了音乐文明传播的种子。它向东传入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成为了中国的民族乐器之王——琵琶;它向西传入了古罗马时期的意大利,在那里,乌德琴变成了曼陀铃。
编辑:胡嘉慧
审核:楼英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