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永康特产
永康医院
永康新闻
永康生活
永康房产
永康美景

深度好文十年一觉西安梦西安房价为何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清明时节雨纷纷,可再也不是让人欲断魂的模样。这个小长假,已经成为很多人去享受春天花海的美妙日子。刚刚经历过“西安年·中国年”的春节攻势,清明节的西安,总显得不那么平凡。

在这个全城“点亮”的大背景下,西安的文化之旅到了一个关键的拐点。一方面是二十余万新市民入主西安,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全国中心城市呼之欲出;另一方面是房子供不应求,价格飞涨……对于公共资源过度消耗的担忧,也让西安进入了一个抉择期。

那么,西安这座城市的未来到底是怎样的?

新世纪的第一年,我从街上卖黄碟的摊贩手中买了一本盗版的《废都》,并在一位女同学的提醒下才反应过来,书中的西京原来就是西安。可我印象中的那些年,西安并不能称之为“废都”,至少在我大学期间的匆匆那年,青春里总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那时,国内我只喜欢两个城市,一个是豪放而性感的大唐古都西安,另一个是有秦淮河畔的南京。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从大唐贵妃到秦淮风月,城市的三维空间里存在着无数的历史想象。

书中自有颜如玉,她们才不是那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

当时的西安,我从来不认为它是一个二线城市。从年到年,我先后去了三个城市工作,西安市却先后有了四位书记,前两个很有想法,后两个很有故事。

01定性西安“古都面貌”

年,时任建设部副部长的叶如棠在福建漳州考察时,说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在实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时,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篇文章。这句话是有历史背景的:在当时主要受到了北京的影响。前北京市长陈希同有个外号,叫陈喜亭,因为他喜欢叫人在高楼顶上加盖小亭子。

早在年,陈希同就提出了个口号:维护古都风貌。“古都风貌今何在?多是‘豆腐块’‘麻将牌’,如果再不抓就不行了,新建筑要尽量体现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

于是,北京的各个部委都戴上了帽子。高楼流行戴帽子,街边商店流行用琉璃瓦顶的垂花门装饰门面,所以当时北京流行一句话:举头遥望小亭子,低头又见垂花门。年,陈希同又脑门一拍大搞人造建筑,世界风情园、“明皇蜡像宫”、“老北京”、“世界公园”等40家人造景点陆续在北京建成,投资额都在一个亿以上。

后来,陈希同因为工程腐败问题落马,许多工程都烂尾了。到了年,北京“维护古都风貌”这个口号就变成了“夺回古都风貌”。

之所以先说北京,是因为它的古都历史和西安颇有相似之处。当时,西安市的市委书记是崔林涛,他并没有学习北京的“景点大跃进”,而是采用了相对保守的策略。他的战略是这样的:

第一,以明城总体格局,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第二,对文物古迹划保护区,严控保护区内及周边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风格;第三,立法限制古城区和历史景点周边的高度;第四,发挥历史名城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可以说,这四点战略对西安的发展起到了长久的决定性作用。西安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一个象征性的高楼建筑,最核心的古城区风貌一直得以保持。直到西咸新区成立的时候,“五大组团”最苦恼的问题是:你要找一块地要开发,可去文物局一查,它却属于“文物紫线”(即文保区周边)的范围,没法修建永久性建筑。

所以西咸新区刚开始的时候论证很多次,最后定了要搞“田园都市”。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经济研讨会,还有几位老专家对西咸的这一战略定位很不满:在这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央,你竟然要搞农业,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但实际上,文物保护所滋生的土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西咸的发展,这个事却没法摆上台面。另外,西咸的发展错位,也体现出了西安城市发展战略的不明晰。

当然,在那个年代,崔林涛这份纲领文件的初衷是没错的,“修旧如旧”也正是保护历史名城的态度。只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该做好的没有做好,该违规的却是一点都没有违规。这颇折射出西安曾经的官场生态,封闭的一塌糊涂。

02提出“大西安”整体构架

西安官场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长时间以来,都是做了西安市委书记的调任陕西省上的要职,然后再“内部消化”,选调人手接班市委书记。所以很长时间以来,西安的政令具有很强烈的延续性。

年2月,在崔林涛调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后,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栗战书接任了西安市委书记。虽然出身于党的系统,但栗战书做事雷厉风行,勾勒了很多幅西安发展的未来愿景,并完成了几项影响深远的大事。

栗战书

例如,从环境治理上,他开展“斩乌龙、净大气”燃煤锅炉改造专项行动启动。仅3个月时间,全市就共拆除燃煤锅炉余座,比原定拆除座多出座,明显改变了西安大气环境;从道路建设上,他打通了二环环线,颇有远见的开始了三环路网和绕城高速等省际高速路的建设,并研讨和制定了的初步的地铁建设方案;从百姓福利上,将革命公园、莲湖公园和纺织公园等免费向市民开放……

栗战书对西安城市远景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进行了新的思考和设想,大体是:拉开城市骨架、优化布局结构,发展外围新区,降低中心密度,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保护古城风貌,创建时代新城。

具体布局是西接咸阳,东连临潼,南拓长安,北延渭河,将咸阳以东,临潼以西、秦岭以北、渭河以南的平方公里纳入建城区。

时至今日,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很富有战略思维的布局,现如今的长安区、鄠邑区、西咸新区等,都在当时制定的“大西安”的规划范围之内,它们共同为西安提供了城市的“张力”。

就像郑州,用30年时间造了5所新城,将城市的规模扩大了5倍。

当然,栗战书对西安发展最为卓越的贡献是任命了段先念为曲江管委会主任,打造了鼎鼎有名的“曲江模式。”

栗在职期间,用两年的时间,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大雁塔北广场的改造。曲江的这个文化战略虽然当时争议颇多,但栗战书此人极具主见,决定了的事谁反对也没用。实际上,“曲江模式”是为西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且不论“曲江模式”的争议,但事实是,如果当年没有曲江战略,那今日的西安实在不敢令人想象。

03十六年前就开始的“追赶超越”

可惜,栗战书只当了两年的西安市委书记,就调任了黑龙江省委副书记。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的各大城市都开始了疯狂的新一轮建设,栗战书在西安推行的各项战略也是必须的举措。

当年,国务院总理是朱镕基,许多人很喜欢这一任总理,因为他推动的改革力度空前。朱镕基一直有两个国家战略被人们记住:

一是大学扩招,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实际上这也是拉动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另一个就是鼓励发展房地产,从此中国开始了十几年的房价飙涨模式。

在栗战书时代,就设立了市土地储备中心,实际上是为了以后全市的土地使用提供了制度保障,为房地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栗战书在开会时多次强调,要让西安的发展再快一点。这句话并非没有依据,而是当年的西安就已经有了很大的竞争危机。长期以来,从西安到陕西,因为坐拥无以伦比的历史文化资源,轻松地坐在观光旅游的收割机上,旅游一直是西安的支柱产业之一。

直到后来,时代发生了变化。

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陕西的境外游客接待量曾排在全国第5位。直到年代初,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西安的境外游客量依然能挺进前10名内。

但在新世纪之交,无论是入境游,还是在国内游,西安呈现了越来越明显的颓势。

以年为例,西安接待74.3万人次的入境游客,在全国城市中排第九。但这一年,成都的境外游客虽只有40.1万人次,但国内游客为万,远超西安的万的国内游客量。

作为同在西部最重要的两个城市,西安和成都往往被相提并论。过去,西安的人口和GDP,一般比成都少1/3左右。但到年,西安亿元的GDP只有成都的一半。

次年年,“非典”重创全国旅游业。西安的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猛跌54.3%和54.7%,跌幅为全国城市之首。而在排名上,西安跌到第17位。

因此,当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安人一直自以为是地以为西安是西部龙头,可现实是成都早已经将西安抛在了后面。

04借“曲江模式”的西安突围

尽管很多西安人并不愿意承认,但实际上从年左右开始,西安的旅游业就陷入了瓶颈。它的情形很尴尬:城市不新不旧、不土不洋,旅游名气巨大,但效益却在下滑。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不外乎三点原因:

第一是“重观光,轻休闲体验”。旅游对一个城市而言,并不是只看景点那么简单,它需要带动演艺、影视、餐饮、酒店、娱乐等等诸多休闲产业的发展,而西安一直在这个层面做的不够好。

第二是对“优势资源的整合不够”,作为古都,但西安却无古都旅游的氛围。游客希望追寻汉唐的繁华,但因为缺乏相应的路径、舞台、空间等的呈现,变得无从寻起。

第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落后。无论是影视、演艺、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西安都未形成像样规模,这和西安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地位十分不匹配。

我为什么一直很在乎西安旅游?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西安本身的属性就是一个旅游城市。所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旅游产业的突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形象得到根本性改善,并借此扭转西安城市竞争力不断下滑的态势。更重要的是,西安需要通过包括旅游业变革在内的产业转型发展,带动城市经济规模快速增长。

很久以前,突围就已经在曲江开始了。

过去很多年,所谓的“西安故事”不过就是曲江故事。

段先念通过操盘曲江新区的投融资,以大资本撬动的模式,衍生和培育涵盖的演艺、影视、会展、旅游等文旅产业集群,这也就是以后“曲江系”的雏形。

西安曲江

对于整个西安而言,曲江新区的意义,不仅是一个城区的升级,更承担着撬动整个城市转型升级的支点作用。它的成功与否,不仅是一个区域内的事情,还承担着为整个西安发展破题的责任,并且其本身也是西安的城市形象升级、新城建设、老城改造、新兴文旅产业的发展等的重要依托。

简而言之,就是西安发展需要破题,而曲江需要提供一个模式。

无疑,这个模式还是成功的,“曲江模式”成为了中国文旅产业与投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大策划、大资本运营、大产业布局、大项目带动,推动城市格局的大变化。

它的推动者段先念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沿着“曲江模式”一路发展下来,争议最多的,除了土地升值被指责为“圈地圈财”之外;还有一种争议是,认为曲江新区所包装的文化项目是“假古董”或“破坏文化”。

当然,最让本地人无法接受的是,曲江模式客观上拉动了西安市的房价。曲江,一度成为西安的“富人区”。

05由房价折射出的今日危机

当然,在曲江模式的文化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当中,既有对文化遗产潜在旅游资源的整理挖掘和包装的启发价值,也有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诸多值得反思之处。

一件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在今日看来,我个人以为它是功大于过的。前西安市委书记孙青云说过一句话就颇为耐人寻味,他说:“如果否定曲江模式,就是否定西安市这几年来的发展路子。”

再后来,段先念被调离曲江,“曲江模式”变得再也不是那么闪耀。其实,最重要的是,曲江模式也一直没有得到省市领导正面认可。

在争议声中,主要领导不给予全力肯定,那这件事肯定就没法再干了。段先念走后,曲江锐气不再,也变得暮气沉沉。况且加之昔年照金镇、财神庙、法门寺等地的开发耗资巨大,缺口一直补不上,再加上资源开拓力度收缩,曲江后继乏力。

年6月,孙青云接任西安市委书记,他的接任者是魏民洲。然而,这两任书记先后被问责,因此评论认为,西安错过了他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这十年里,西安的老牌竞争城市“成都”、“郑州”都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大跨越,而西安却仍然是延续着崔、栗两人的老本。无论是城市规划、融合发展、道路交通、产业布局还是生态治理,均没有实现大的跨越。

西安城市还是这么大,人口还是这么多。年,邓小平时代就提出了“城市化”的战略,实际上就是鼓励“大城市化”,国内也确实出现了一批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可是,这和西安有什么关系?

不错,历史从来都是西安的优势所在,在承载着厚重文化的同时,也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浸润着历史的记忆。但没有“活化”(指产业的植入和格局的重新打造)的历史正逐渐丧失它的魅力,反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阻碍。

历史是需要演绎的,文化也是需要不断进化,而去符合当代潮流的。在这一点上,恐怕我们都没有异议。

最明显的表现是房地产业,过去的十年里它就是中国经济的缩影。一个房地产不行的城市,显然称不上是一个发展潜力突出的城市。在这十年里,全国多个城市的房价实现了5-10倍的增长,而西安仅仅只翻了一倍。

这个低房价的历史名城,引得的并不是赞誉,而是质疑?为什么你的房地产这么不发达?西安的房价都不行,是不是很落后?

这个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却是“主观原因”。别的城市在限购,西安也在限购;别的城市去发展了,你却并不发展(或者说思路不清晰)。例如杭州,年时全中国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恰逢“限购令”,杭州为了他的龙头房企绿城的生存,毅然对抗中央政策,打破限购令;郑州大力发展新城,30年造就了5所新城,画一张饼房价就炒了近十番;成都不断推出工业化主导的蓉城战略,将城市推向国家核心发展地位……

要澄清的一点是:对抗限购令并不是为了对抗而对抗,实际上,中央也需要是你拿出你的发展规划蓝图来,这才是假限购真发展。就像大领导看小领导,需要你有想法!所以,这就是西安房价今日真实的写照。

实际上,在温家宝总理执政期间,对于房地产的态度是十分“暧昧”的。中央总在经济发展和百姓怨声之中寻找一个平衡,从来都没有真正打压过房地产。

06西安这座名城也需要“运营”

写这番话,可能会得罪很多读者。房价低了不好吗,为什么你要让西安房子涨价?确实,房子涨价了老百姓生活压力大,对个体并不友善。

但是,作为城市管理和运营的角度,房地产建设与开发是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规划能力、建筑美学和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在全国城镇化的进程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房地产便是这一轮国家导向的风向标。

连兰州的房价都比西安高一大截子,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西安这座城市的运营出了问题,别人都用规划和理念问中央要政策谋发展,而西安从“西部大开发”、“国家级新区”、“关天经济带”、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介西安旅游,一直都不缺政策,却从来没有做出成绩,为什么?

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落地,成都很羡慕,年开全国“两会”,一个成都报纸的主编给我打电话,说能不能搞个西安西咸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的对比和比较,算两个媒体的友谊活动。被我无情的拒绝了:我大西安的国家级新区和你们有啥可比?

但仅仅一年多后,成都的天府新区就成功获批国际级新区,他们至少已经申报了六年。成都人民喜极而泣,结果四川省省长亲自挂名这个新区的管委会主任。

“曲江模式”为西安制作了新名片,但它并没有成为西安的发展战略。这些年,西安的发展战略又是什么呢?

房地产的弱势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市财政入不敷出,城市建设上被取笑为建设“韭菜楼”,城市形象的提升许多年没有得到改变,而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往往动辄数十亿、上百亿,政府财力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二十多年过去了,西安依旧还是这般模样。我们活在“历史名城”的光环里不可自拔,吃着祖宗留给的遗产觉得很幸福。

还是那句话:历史是需要“活化”的,文化更需要契合当代潮流的再发展和演绎,一座城市的素颜虽然很美丽,但化妆已经成为一种美学的时候,它就变得必不可少。

一座城市的风貌,是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现如今,交给王永康书记的这副担子实际上太重了,房价在今天已经过了风口,已经不可能再放任它发展(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因时异则事异。

现在到了考验一个市委书记作为这个城市的“业务员”和“推销员”是否合格的时候了,当然永康书记给了古城新的活力。曾经,这座城市被光环环绕的时候,它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

如今,让一个从浙江来的市委书记捧着金饭碗去为我们“要饭”,一想到这里,总让人有些莫名的心酸。

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kangzx.com/ykxw/25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