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永康特产
永康医院
永康新闻
永康生活
永康房产
永康美景

人文永康这个祠堂浮雕精美,挂着皇帝才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20722/11295867.html
编者按

祠堂文化是我国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诠释了一个村庄的时代文明。祠堂原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在农村有着重要地位。正因此,祠堂也被称为“凝固的诗”,透过祠堂,可以粗略看到一个村庄的发展轨迹,以及一代代族人的精神传承。

如今,这些祠堂顺应时代变化,存古辟新,渐渐成为村民们的文化乐园。大大小小的祠堂散落在各个村庄的巷弄间,镶嵌在永康这片土地上。我们决定走近它,拂去尘埃,从村民嘴里及族谱记载中,探寻更多关于这些古祠堂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来看的就是

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的

吴氏宗祠

在村民的领路下,我们绕着四通八达的老街,来到后吴村的祖祠——吴氏宗祠,光看入口处的八字开门、旗杆墩、直铺门前石,就可以猜想到这座宗祠的品级之高。

宗祠占地平方米,陪同记者参观的村民吴鹏是一名历史文化爱好者,据他走访各地众多古祠堂的经历来看,吴氏宗祠可说毫不逊色,堪属规模较大之列。吴氏宗祠在抗战期间,曾经是永康中学的教室。

关于吴氏宗祠的建造细节,确有一番故事可说。该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年),已有多年历史,是吴氏裔孙为供奉后吴始祖昭卿公及吴氏先贤而建。族谱中记载,它曾毁于同治壬戌太平天国“兵火”,后来吴氏子孙历时30余年才完成重修。现在人们看到的祠堂,除了花砖门台是明代建筑外,其余部分都是光绪十九年重修后的样貌。

走进吴氏宗祠,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祠堂中厅正中悬挂着的堂号“叙伦堂”。其所蕴含的意思是“思宗亲源远,叙伦理纲常”。与之对应的,还有整个祠堂回廊上挂着的各式匾额,目测数量多达七八十块,足以窥见后吴的历史文脉之深远。

村民吴学江向记者讲述起几百年来村民讲究的“崇儒重学”。吴氏子孙勤耕苦读,从古至今涌现了不少名垂青史、光宗耀祖的人物。“吴氏宗亲里,中科举、在朝为官的不在少数。”

祠堂上方最高处有一块名为“萃涣”的牌匾。据说,这匾额颇有意义。“古书记载,‘萃涣’二字在宫廷中是皇帝的一块会议牌。只要皇帝挂出此牌,朝廷里的重臣和将领就会按时赶来参议政事。我想,后吴祠堂既然悬挂着这样的匾额,应该是蕴含着吴氏子孙人才辈出,令宗祠熠熠生辉的好意头吧。”吴学江说。

吴氏宗祠的结构合理,为前、中、后三进两厢,前厅三开间,中厅五开间,后寝七开间。抬梁、斗拱、牛腿均刻有精美浮雕,花鸟鱼虫、人物、飞禽走兽皆栩栩如生;柱头、檀条、穿枋金珠彩绘,且保存完整。

厅堂两侧墙上的“忠、孝、节、廉”惹人注目,据吴学江介绍,这是老举人吴荣宪在79岁那年写下的。吴荣宪在当时被奉为永康城乡群公楷模。由于年迈,视力不行加之个头也不高,他只好站在小板凳上,由旁人帮着背笔,写下了这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

祠堂前方有一口四方水塘,青葱远山倒映其中,鹅鸭成群游过,塘边有浣洗的村妇,在这浓郁的乡土气息衬托下,立于祠堂门前的两个节孝牌坊更显雄伟庄重。据介绍,右边的是大清太学生吴立琚为其母池氏所立,左边的则是当地名流吴荣魁和其弟弟吴荣桢为其母王氏而立。

说起池氏和王氏的故事,在后吴村恐怕是随便拉个村民一问,对方都能说上两句。池氏和王氏是当地有名的节妇,两人均年纪轻轻就守寡,却尽心照料老人、抚育子女成才。后来,修建吴氏宗祠时资金紧张,王氏便吩咐儿子拿出家中积蓄,成为一方女子典范。后来,她们的儿子为其讨封了“节孝”牌坊。这两个牌坊,历经风雨不倒,静静诉说着吴氏族人崇尚的忠孝精神。

自吴氏宗祠建起后,每年十月初十,吴氏宗祠就会开大门由大宗祠家长组织举行祭祖大会,这个仪式一直保留到现在,已有多年的历史。专门负责料理宗祠的75岁老人吴德华告诉记者,如今这座大祠堂有了更为现代化的作用。比如,祠堂内的侧面厢房就作为摄影陈列室,挂着历届后吴文化节的摄影作品,其中还有在国际上获奖的佳作。

看了吴氏宗祠的这些故事

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所在的村落

有没有这样的祠堂呢?

欢迎留言告诉永报君~

记者

马忆玲

祠堂文化故事提供

吴崇岳

视频

永康日报视频工作室

编辑

陈其欣

图片由后吴村村民提供

线索爆料/商务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kangzx.com/yktc/3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