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汉字认知与情感的调查报告和建议
谈永康
为了了解小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与情感学习,我们选取了上海市松江区有代表性的9所小学,分别从二年级、五年级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级完成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份和份。之所以选择二年级、五年级,一是体现代表性:二年级学生基本代表了低段学生在学习汉字一个阶段后的认知与情感态度,而五年级是上海市小学学习阶段的最高年级,代表了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最高水平;二是体现可比性:同样一份问卷,从起点到终点进行对比,为小学汉字教学提供实证性数据,以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有利于语文课程德智融合的有效推进。
01
学生问卷情况统计
二年级学生问卷情况统计
1.下面的甲骨文分别代表今天的哪个汉字,请用直线连起来。山水马学生正确率为%。2.刚才的连线,小明同学觉得汉字真有意思,对此,你同意吗?( )A.完全同意 B.同意 C.无所谓D.不同意 E.完全不同意3.课上学习生字时也常常让人觉得汉字很有意思,对此,你同意吗?( )A.完全同意 B.同意 C.无所谓D.不同意 E.完全不同意4.传说中汉字的发明者是( )。A.蔡伦 B.李时珍 C.张衡D.仓颉 E.孔子5.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 )。A.《四书五经》 B.《论语》 C.《说文解字》D.《学记》 E.《康熙字典》6.我们现在背诵古代的诗歌,还有文言文等,主要是为了( )。A.学知识 B.考试C.完成作业 D.好好做中国人五年级学生问卷情况统计
1.下面的甲骨文分别代表今天的哪个汉字,请用直线连起来。山水马学生正确率为%。2.刚才的连线,小明同学觉得汉字真有意思,对此,你同意吗?( )A.完全同意 B.同意 C.无所谓D.不同意 E.完全不同意3.课上学习生字时也常常让人觉得汉字很有意思,对此,你同意吗?( )A.完全同意 B.同意 C.无所谓D.不同意 E.完全不同意4.传说中汉字的发明者是( )。A.蔡伦 B.李时珍 C.张衡D.仓颉 E.孔子5.中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 )。A.《四书五经》 B.《论语》 C.《说文解字》D.《学记》 E.《康熙字典》6.我们现在背诵古代的诗歌,还有文言文等,主要是为了( )。A.学知识 B.考试C.完成作业 D.好好做中国人02
小学生汉字认知与情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抓住汉字的特点,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及情感的培养。
问卷第1题,受测的二年级与五年级学生全部做对。这促使我们要充分重视研究汉字的学习优势,思考如何利用汉字有效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特别是以汉字教学为抓手,优化语文教学,提升学生对汉字、对母语的骨肉亲情。2.汉字之美、汉字之趣成为小学生的共识。
参与本次问卷的名二年级学生和名五年级学生认同“汉字真有意思”的说法,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94.3%和95%。这说明,在教学中发挥好汉字的特点与优势,如利用象形文字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汉字的学习将变得更有趣、更有效。3.有关汉字的常识随着年级升高而增长。
本次问卷的第4题、第5题都涉及汉字知识,意在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第4题中,汉字的发明者为仓颉,五年级学生的正确率为67.6%,比二年级学生的35.3%几乎高了一倍。第5题中,我国古代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五年级学生的知晓率也比二年级多了15.1%。二年级学生的汉字常识知晓率要低得多。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获取必备的汉字知识很必要。4.越是多学习知识,学生对汉字的情感就越深。
这次问卷第4题有关于仓颉造字,正确率高于70%的一共有5个班级,其中二年级1个,五年级4个。在完成第3题“课上学习生字时也常常让人觉得汉字很有意思”时,二年级这个班选择“完全同意”的达到了%;另4个五年级班级回答此题选择“完全同意”“同意”的达到了96.1%,远远超出同年级56.8%的比率。可见,学生认知越多、越丰厚,相应的情感体验就会越充分、越立体。5.学生学习汉字受教师影响明显。
学生学习和掌握汉字知识,与语文教师有直接关系。这次问卷中,第4题“仓颉是汉字的发明者”正确率达%的那个农村二年级班,对第5题《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汉字字典知晓率接近90%,远超同年级学生水平,且超过五年级。据了解,这个班级的语文教师平时教学中就很注意渗透、补充汉字常识,经常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因此,学生虽然才读二年级,但关于汉字常识的掌握却较多。这启发我们:教师在汉字教学中对学生影响大,对培育学生学习情感大有作为。6.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价值认识多元。
小学古诗文教学,与培育学生对汉字、汉语产生情感有极大关系。教师有没有这样的意识,对丰富学生汉字的认知,提升学生对汉语的骨肉亲情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设计了第6题。本次问卷反映出学生对古诗文学习价值的认识是多元的。综合两个年级情况,学生认为重要的原因依次为:学知识、好好做中国人、完成作业、考试。数据反映,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传承民族文化、学做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的意识在提升(二年级为34.2%,五年级为46.2%)。但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是,五年级有一个班级52.9%的学生认为背诵古诗文是为了考试。7.语文课堂对汉字的特点与教育价值不够重视。
第3题“课上学习生字时也常常让人觉得汉字很有意思”,二年级、五年级学生选择“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的比率分别达到了27.2%和30%,还分别有13%和13.2%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可见,虽然小学语文课堂重视了识字、写字教学,但在发挥汉字特点,挖掘、融合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空间。03
提升小学生汉字认知与情感的建议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升小学生对汉字的认知与情感。从调查问卷来看,小学汉字教学需扬长避短,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提升育人意识,识字教学需强化德智融合。
语文是母语教育,第一责任是教文育人。以此观照小学汉字教学,就有不少改进的空间,最主要的是提升育人意识。通过本次调查,不难发现,教师有没有育人的意识,教学效果是迥异的。在进行生字的音形义教学时,必须发掘汉字的特点,落实汉字的教育价值,即做到于漪老师说的“德智融合”。所谓“德智融合”,是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德智融合”的思想体现了教育规律,是所有学科都要遵循的教育准则,因而识字教学也不例外。“德智融合”的“智”,是汉字中的有关知识,如音形义;“德”,是汉字隐含的各种教育功能,如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以“德智融合”的思想来观照汉字有哪些“德”育功能——(1)认知功能: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相统一。可以与学生已有经验匹配,如学了“家”,孩子就会想到居住的温馨屋子、身边的可爱亲人等;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如学习《将相和》,就会懂得“廉”“蔺”都是姓。(2)审美功能:汉字美育功能独特而强大。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汉字的书写是平面的,同时,它又是多角度的。比如,有的字笔画是平行的,有的是横竖交叉的。每个笔画都有自己的特点,错综复杂的笔画组合起来又很优美,有的雍容华贵,有的非常娟秀。”(3)思维功能:汉字本身是画,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探究某些字的意义,会发现中华文化的“思维基因”藏寓其中。(4)精神功能:汉字融会着精神与思想。汉字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比如止戈为武,大国重器只为和平。“一个个汉字的故事中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哲学智慧、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稍加触摸,就会感受到它们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热爱语文,在习得语文的同时,孜孜不倦地把蕴藏的优秀文化基因植入自己的血脉,可促进心灵发育、精神成长。”(5)创造功能: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表音文字需要不断造出新词,而汉字有强大的联想能力,熟字就可以组成一个个新词,且容易理解与记忆,如黑客、代沟、网购等。由此看来,汉字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2.提升效率意识,课堂教学需立体化、多功能。
教学时间不足是当下小学识字教学德智融合的主要困难之一。在统编教材识字量较大、课程计划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需主动适应,改进语文课堂教学,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思考时间,将汉字学扎实、学到位。立体化、多功能的识字课,关键要在形式上彻底改变师生活动交往形式。“把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型联系,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辐射型联系;把教师发问、学生回答的双边对话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边对话,使教学活动的过程产生对话场效应,教与学相互作用,学与学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者为师,水涨船高。”如分析“蚕”字,学生有这样的学习过程:生:“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生:“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表示蚕会吐丝,是天下最好的虫。生:“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因为它是最好的虫,人们喜爱它,就叫它“天虫”。生:“蚕”上下结构,上面是“天”,下面是“虫”,因为虫会变蛾,蛾会飞上天,就是虫子最后能上天,所以写成“蚕”。显然,四种回答代表不同的思维水平。第一种最常见,处于习惯水平。第二位学生开始联系蚕的特点进行思考,求异思维在闪光;第三位同学又有新意,第四位联系课文内容,揭示了蚕的生长过程,思维又有创新。以上识字教学,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思维碰撞、认知分享中获得多方面发展。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立体化与多功能。3.提升学习意识,语文教师需增加知识储备。
提升汉字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师发展的关键是主动学习,增加关于汉字的知识与常识。从小学识字教学实际来看,生字学习的难点,如偏旁部首的区分,再如字形难点的“说文解字”,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与积累。比如,“寇”作为生字出现在《狼牙山五壮士》中,教学其字形难点——最后四画,要注意德智融合,充分发挥汉字特点与优势。教师在教学时,先出示了金文的“寇”字,那是多么形象的一幅画:一个人手持器械,跑到屋子里来打人。最妙的是这个字的最后四画,是一只手拿着棒子准备打人。学生一看,不仅字形记住了,字义也懂了。《说文解字》解释“寇,暴也”。寇,就是这样暴力的入侵者,怎能不叫人愤怒,不叫人痛恨呢?“日寇”,就是跑到中国国土上的入侵者,我们当然要“抗日”。五壮士为了保护主力和人民群众,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浴血奋战。最后的时刻,他们毅然选择了牺牲,决不向日寇“低下高贵的头颅”。可见,“寇”,是一个会说话、有温度的字,它带着血与火,点燃了刚毅与仇恨,教学生爱憎分明。也正因为这些情感的伴随,“寇”字字形的学习就变得生动而有效。由上可见,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文字学,丰厚学识,并依据学生实际、教材实际,确定合宜、适切的汉字教学内容,才能有效落实学科育人。总之,学生是识字的主体,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识字中发展和成长。教学生识字、写字的同时,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更要培育孩子的中国心、民族情。(上海市松江区教育学院)转自《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书林
全场爆款
RECOMMEND
-名师系列
-实用教参
-专业教辅
(长按识别小程序码进店,享受优惠!)
近期热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