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米馒头这个“软萌”的小糕点,它长相酷似铜锣烧,经过酶的天然作用,软糯、清甜、香暖,看似平淡无奇,却能让人萦绕心间
其实,早在年,象山县九顷村的米馒头制作工艺就已经被列入了宁波市非遗名录。如今,象山米馒头已经进入了宁波、杭州和上海人的家庭餐桌。
象山米馒头的前世由来象山米馒头的历史起源于南宋,据《浙江通志》和《县通志》所载,是南宋宋孝宗的恩师史浩为老娘特质的。他的老娘洪氏信奉观音,每年观音大士圣朝,总要赴南海普陀敬香拜佛,后因双目失明,史浩怕老娘渡海有风险,即在东钱湖中霞屿小岛上方似普陀山的潮音洞来建造,让老娘来礼佛,就似登上“南海佛国”普陀山一样。小普陀建造完工后,观音大士开光的供品不能供奉鱼肉等腥晕食品,所以只用米磨成粉,制成米团来供奉。开光过后,史浩将观音大士的供品献给洪氏太君品尝,希望能延年益寿。洪氏太君吃了一口,硬是咽不下去,叹口气说,无福享受菩萨的佛团了。灵巧聪明的厨师竟想出一个办法,将米粉加放白药,置于温室发酵,伴入白糖,蒸熟后便成了馒头状,故称“米馒头”。后来,又在馒头中间印上一个寿字的红印,表示吃了能长寿。
史浩得到老娘的欢心后,将米馒头带到京都临安(今杭州市),给宋孝宗品尝家乡创制的特独新食品。从此,米馒头成了民间传统的吉利点心,用于供佛、敬神、祭祖、生辰、小孩对周、婚嫁、时令节日、请客送礼的美味食品。
南宋淳佑八年(公元年),史余孙自宁波东钱湖迁入象山九顷村,那时候上辈史浩等世祖虽已相继过世,但是史家子孙不忘祖制,还保留着老祖宗的习俗,在九顷每年还是按老规矩用米馒头祭祖。每年逢农历十月十三是九顷祠堂祖宗师仲生日,九顷、冷水潭、巴龙头等史家后代都要做“米馒头”到祠堂祭祖。六十岁以上的男子可以到祠堂里吃馒头,十六岁以下的男孩可以分到二只,女孩分到一只,多年来从未间断过。
象山米馒头的制作技艺1、选择待做米馒头的大米:米馒头对米的要求特别高,要选用上好的象山产粳米,而且是新米,陈米或别地方产的米,做出来的米馒头不地道,要么偏酸,要么偏糯,口感也不好。
△选用上好的象山产粳米
、梗米和糯米用一定的配比用水洗三遍后在水中浸泡1小时。洗过精心洗过三次后的大米做出来的米馒头是白白的,都那种是原汁原味的白。
△米浆加上酒酿后自然发酵
3、泡了一个晚上的米。用清水再洗下。用机器磨成浆。加白糖让米浆自然发酵(时间一般为4个小时)。夏天自然发酵很简单,放在房间里就行了,冬天气温低,为了自然发酵,还得用被子把装米浆的盆子包起来的,有时为了达到自然发酵的温度还必须在房间里生个煤球炉。
△把发酵好的米浆一勺勺舀起来,倒扣在蒸笼布上
4、手工搓成一个个圆圆的米馒头。发酵过后再加白糖催酵,然后将米馒头放入蒸笼,将蒸笼放在70-80℃的蒸锅上蒸7-9分钟使其充分发酵,然后放入猛火锅内蒸熟。
△在蒸笼中的米馒头,似乎已经可以闻到淡淡的香味了
5、蒸好后米馒头就出笼了。这种馒头白白的,咬上一口软软的。加上有一股经自然发酵过的淡淡的酒香。特别香甜可口。当然。吃这个米馒头是不会醉的。因为只是有点微微的酒香味。
△白白胖胖的米馒头
由于米馒头的用料就是白糖、大米和水,绝对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和食品添加剂,所它是一种健康食品。而且米馒头因为经自然发酵过。特别适合胃病的人吃。能养胃。
象山米馒头就介绍到这儿咯...
让我们继续向其余九大美食“进军”吧
梁弄大糕制作大糕的手工技艺,乃是余姚梁弄古镇的独创,方圆百里,很难见到。梁弄大糕外形方正,雪白的表皮上被印上了可食用的吉祥话:“恭喜发财”、“吉祥如意”、“福禄寿喜”……
梁弄大糕的历史已无从考证,但至少存在了几百年。一口咬下,香甜的气息瞬间盈满了整个口腔,软糯的口感配上甜而不腻的豆馅,简直是百尝不厌。新昌炒年糕新昌年糕由于多用晚米做原料,质地相较其他年糕更为细密,韧性足,煎、炸、炒、烤、汤五种做法,各具风味。而其中炒年糕最为常见,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带汤”,先炒后煮,年糕充分吸收汤汁,久煮不烂,既有米糕的醇香又独具特色。
在新昌人的食谱里,年糕作为传统主食,配上入味的肉丝、蛋皮、笋丝……美味极了!一般村子的每家每户多少都会准备些晚米打一些年糕,储在家里等待来年食用,这上面更是寄托了新昌人对故乡的浓浓情怀!
缙云烧饼最美味的小吃往往都藏在大街小巷的角落里,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面,一个冒着热气的老烧桶和一位卷着袖子擀面的老师傅,做出的却是让人馋得直流口水的美味。在缙云,烧饼就是这当仁不让的街头名小吃,或许你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缙云烧饼,但那最原汁原味的缙云风味可不是哪里都能吃到的。
缙云烧饼用最传统的烧桶烧制而成,刚出炉的烧饼,冒着火气,饼皮金黄松脆,半焦的糖油闪着光亮,漫天星一样的芝麻喷香扑鼻,梅干菜馅料咸淡适宜,油而不腻,一口咬下去,麦香、肉香、葱香、芝麻香和糖油香在口中交汇,简直好吃到想哭!
金华酥饼金华酥饼色泽金黄,香脆可口,咬下一口,唇齿留香。其馅心用干菜为主料,故又名干菜酥饼。据传首创者是“混世魔王”程咬金,到明代时已经闻名于世,民间更有着李白“闻香下马”的传说。同时,酥饼还以浓烈的陈香和鲜咸的回味彰显着其特有的魅力。
苍南矾山肉燕 为唐公肉燕一定是来到苍南不可错过的美食,肉燕长得有些像馄饨,但是它的皮是肉加淀粉敲打出来的,一锅汤水,旺火烧开,下肉燕,肉燕遇水一热,燕皮一舒一张,“形似飞燕,食似燕窝”。酸辣汤的刺激和骨汤的润清又将矾山肉燕的美味发挥地淋漓尽致。建德状元饼建德状元饼是江南农村流传的一种特色小吃。相传乾隆年间,建德新叶有个秀才赴京赶考,邻里乡亲争先恐后,送吃送衣。秀才怀揣着邻里乡亲们的期盼和他们亲手制作的饼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京城,并高中状元。皇上为其所感,故赐名为状元饼。
“状元饼选料地道,制作考究,皮薄馅多,其主要秘诀在于馅料必加一道当地传统名菜---倒笃菜,入口有一种农家特有的醇香,鲜味十足。吃一口,妈妈的味道扑面而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儿时亲切感。
”永康肉麦饼 永康肉麦饼又称永康肉饼,外省称永康食果。它的表面粗糙,褶皱呈放射状金黄色图案,仿佛孩童生气时皱成一团的小脸,极其可爱。虽然相貌不佳,但“饼也不可貌相”,肉麦饼因为馅更为厚实,皮更有韧劲,肉馅更为鲜美,口味更为独特,一咬,便能觉出差别来。永康农家在丰收喜庆季节一向有制作肉麦饼作为佐餐的传统。拿起饼,一下嘴,饼内的鲜汁就顺口流出,干菜肉香扑鼻而来,引得旁人也馋的不行。
龙游发糕“雪花飘飘,外婆炊糕,大笼糕、小笼糕、白糖糕、红糖糕、桂花糕、莲子糕,大吉大利龙游糕……”龙游发糕在龙游人的记忆里可是占了不少分量的。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加上它圆圆满满的可爱模样,实在让人忍不住想要咬几口。
潮水自会来去,但心志得坚若磐石。即便成不了那根定海神针,也至少不是那随意被拍上岸的野鬼游魂。by一枚热汤圆
饭桌上,发糕刚一端上来,只想着趁着热气腾腾赶紧吃。其实,不是所有糕点都是趁热才好吃的,这还要归结于发糕的原料——粳米和糯米。稍微冷却几分钟,才会更有嚼劲。待热气散去,抓一块在手,撕去箬叶,Q弹不粘牙,还有淡淡的酒香味。
嵊州小笼包说起嵊州美食,小笼包排第一,那是别无二话的。嵊州小笼包因馅不同分为鲜肉小笼和豆腐小笼,嵊州本地人统称其为小笼馒头。皮薄肉多汁鲜,稍一夹,金黄的油水便流淌出来了,包子皮似乎已经和里面的豆腐融为一体,烫烫的水水的又超级鲜。
刚出笼的小笼包,个个晶莹剔透,薄薄面皮里的肉馅若隐若现,似一盏盏小灯笼,让人舍不得吃进嘴里。如果没有吃过,那是遗憾;如果吃过一次就再也没机会去吃,那是折磨!
黄岩红糖烤糖黄岩红糖烤糖以红糖、糯米炒米为主要原料,黄中带亮,颗粒均匀,状如蜂蛹,软硬适中,甜而不腻,香甜酥脆。烤糖的口味很多,红糖烤糖只是其中一种。每到过年,黄岩家家户户都必须要备点。
长辈们经常把它藏在“酒刁”里或者放在箩筐里吊在高处,一来防潮,二来防鼠。在老一辈的回忆里,烤糖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年货。正月里,和隔壁邻居一起坐在“道地头”,一边晒太阳,一边吃年货,这一抹“蜜甜”的滋味在闲话家常里传递开……开化汽糕汽糕又可称为焙糕,顾名思义,就是用“汽”蒸出来的糕。它香糯可口,洁白晶莹,松软有弹性。因为蒸过,大人小孩吃起来都很容易消化。如果隔餐吃,可以继续蒸着吃,也可以用油炸一下,金黄黄的,再就着稀饭吃,就是赛神仙的美食了。
套用一句《舌尖》的语言:兰州人的早饭从一碗拉面开始,开化人的早饭从一块汽糕开始。它是被誉为“开化比萨”的人间美味,薄薄一层最厚不过半指,内中却有豆腐干丝、虾皮、笋干、萝卜丝、猪肉等馅料,这是用“汽”蒸出来的糕。浙江十大农家特色小吃
你都吃过哪些?你最想吃哪些?
◆文化大餐来了,第二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安排看这里◆美食背后有故事,品海鲜还得品象山渔故事◆透过雕梁画栋,找寻历史画卷,久久回荡的是乡村记忆
◆珍惜祖先留下的财富,象山首批51处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元象山一兆韦德体育基金成立,健身场馆再添新丁,刷新两个“首个”来源:综合自浙江发布、浙江旅游、宁波发布、宁波非遗、象山非遗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