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永康特产
永康医院
永康新闻
永康生活
永康房产
永康美景
您的位置:永康市 > 永康新闻 > 看戏 >

看戏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治疗最好 http://www.znlvye.com/

沿着祖先传下的惯例,本地每年的农闲季节,家里的庄稼大多安心已经收回家,村子的操场上便开始热闹喧哗起来,当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家都很穷,物质极其短缺,乡人们过得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贫乏单调的生活。所以,那时唱戏算是一种最大的文化娱乐了!

我老家祠堂里有一戏台,每次听说戏班要来,我们小孩子就会提前扛出长凳椅,前去抢占位置,有时为了争“地盘”还和别人大打出手。因为戏一开演,四乡八畈的乡人们都如潮水般蜂拥而来,将小小的戏台围得水泄不通。晚去连站的地方都没有。那隆重的氛围,绝不亚于过节。我有一个姐姐,父亲带她去邻村看戏,因为站的人太多,结果楼板当场倒塌,直到现在,她右边脸上还留有一个类似酒窝一样的记痕。

记忆中,那个年代很多地方都有戏班子,戏目多以婺剧为主,偶尔有越剧。虽然年年演的不外乎就是《五女拜寿》《三请梨花》......等等那么几出,可乡人总看得有滋有味,眉飞色舞。戏班子有专业的和临时拼凑的草戏班之分,其中草班子的演员,平时和农忙和大伙儿一起下地种田,上山砍柴,有戏活儿的时候,再临时组在一起,相对价钱也便宜。比较有名,就是县剧团了,我老家三联孔宅村在东阳最南端。地处偏僻,和永康、磐安交界,所以其他县市剧团来的也不少。最有名当然是浙江省小百花越剧团了,如果有钱能请到,根本不亚于现在的明星演唱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万头攒动,邻近三乡的乡人都会赶来。

其实小时候我是不怎么喜欢看戏,特别是厌烦的就是那些花旦们提袍甩袖,在抖抖瑟瑟,咿咿呀呀、叽哩哐啷的唱个没完没了,音调总拉得幽幽长长,不过偶尔来个武生,扛着枪,翻个跟头,还是把手掌拍得噼啪响,也学大人的样子大声叫好。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农村的小孩子,能安安静静坐下看完一场戏是很难做到的。每次戏开演不久,就离开了座位,和玩伴们疯狂晃悠追逐去了!总之已无心看戏,更喜穿梭人群和小摊贩的零食摊中间。无论衣兜里有钱没钱,眼目总滴溜溜地在那些如棉花糖、爆米花、花生、瓜子等等“美食”上游来移去,馋得口水横流。当时,因为戏台都是现搭的,侧边有梯子。我们这些爱捣乱的小孩子有时还偷偷爬到戏台后方,看演员们在涂脂描眉。煞是羡慕他们个个浓妆艳抹,衣裳光艳艳,头饰金灿灿。可是有一次,一个寒冷的冬天,老家村里请了一个戏班子在祠堂唱戏,我和小伙伴在玩耍中无意中看到,五六个演员就躺在楼板上,有两个脸上还化着妆,面带疲倦,席地而睡,心里满满都是震惊。后来听大人说,那几天,包括晚上,所有的演员都是睡楼板上。

行舟拂柳赏花灯,戏楼台上通古今,说起看戏,记忆最深的还有一次,是90年代初,我在一个东阳最偏僻的地方,库区、山区学校八达小学教书的时候,戏班子在学校操场用木头搭起一个简陋戏台,恰逢下大雪,大家撑着雨伞,冒着鹅毛大雪,看《五女拜寿》,当演到杨继康夫妇和翠云流落街头,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那一段,都已经分不清哪里是台上,哪里是台下。

日走云迁,恍惚间几十年过去了!然,岁月悠悠,往事留痕,流逝的时光冲不淡那些难忘的记忆。人也常说:“戏如人生”,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娱乐变得丰富多彩,电视、电影、直播,特别是手机在手,不出门就知天下事。现在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不过,感谢有了戏,让我们在苦难的岁月里,不缺快乐、不缺“幸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kangzx.com/ykxw/25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