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知道永康有个方岩,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方岩脚下有个“五峰书院”。前些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出了本书《中国书院揽胜》,选择了全国50所书院进行介绍,浙江只有一所入选,就是“五峰书院”。作为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书院,一定有很多故事。如今寂静的寿山脚下,历史上曾有三次热闹的时期。一、石室初开因同甫方岩上面有个“胡公殿”,祭祀的“胡公”名叫胡则,字子正,永康胡库人。北宋端拱二年(公元年)考取进士,为婺州(金华)有史以来第一个取得进士功名的文人。他是范仲淹的忘年交,胡则去世时,范仲淹为他作了《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其中写道:“铭曰: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正如范仲淹所说,千载以后,现在人们还在怀念他。年8月,毛泽东视察金华时曾对当时的永康县委书记说:“永康有个方岩,方岩有个胡公大帝。胡公大帝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则,是北宋的一个清官,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所以香火长盛不衰。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也应该多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则据说本是缙云溶江岩坑村人,有家谱记载为证。那里有座佛堂岩,我小时候还从岩底的石缝里爬过。下面还保存一座胡公庙。但是方岩山下的五峰书院,供着另一个永康人对本地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现在却知者甚少。他就是南宋“永康学派”的开山鼻祖陈亮,是永康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也是五峰书院的最早创办人。年1月3日,看看天气不错,就带上邱姐去考察五峰书院。丽水过去,根据导航走高速,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到了方岩景区的入口处。和许多景区一样,景区是不能让你自己开车进去的,必须在景区入口换乘专门的电瓶车,好在电瓶车是免费的,当然成本已经在门票里面了。我就不明白,现在都讲全域旅游,讲文旅结合,为什么越来越让游客不方便?现在团队旅游是越来越少,自驾游、自助游越来越多,只有吸引人、留住人才有钱赚,而我们的景区建设为什么总是反其道而行?面对不多的门票收入和成倍增加的管理和服务成本,经济效益能增加多少?根据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创A,不管几个A,最终会证明只是劳民伤财。听说只去五峰书院,开电瓶车的师傅先是奇怪,接着露出少有的热情,专门为我们俩送了一趟,感激不尽啊!下了电瓶车,走了约米,就到了五峰书院的大门口,而买门票却在另外一个地方,又有好几百米的路程。门票15元,算是良心价了。我拿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证,享受免费待遇,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待遇,咱们中国人最讲究待遇了,我也不能免俗啊。(五峰书院就在这里面)从大门进去又是多米,路上一个人影都没有,路面长满了青苔,如果没有人相伴,确实有点阴森可怕。所谓五峰,是指环抱书院五座相连的丹霞地貌石头山峰,从左往右分别是鸡鸣峰、桃花峰、覆釜峰、瀑布峰、固厚峰,而实为一体,称为寿山。南宋淳熙年间陈亮在此讲学,初时就叫“寿山石室”。书院就是利用山脚的天然石洞搭建而成。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永康本地人。才华横溢的人,大都桀骜不驯。他不修边幅,狂妄之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典型的愤青。18岁时,就研究古代的兵书,写出了二十卷的《酌古论》。得到郡守周葵的赏识并请为座上宾。然后到处游学,到福建湖南等地拜访胡宏、刘子翚、朱熹、张栻等名流,与金华吕祖谦更是经常往来。24岁时考上贡生,随即进入太学。但是他反对死读古书经典,喜欢学以致用,他认为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学问都是伪学问。现五峰书院门前的雕像下,有他给自己写的“自画像”,有机会大家自己去看看。(五峰书院前的陈亮像)《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南宋乾道年间,朝廷与金人媾和,大家都没意见——就是有意见也不会说出来啊?只有25岁的陈亮初生牛犊不怕虎,傻傻地不同意,他既无功名更无爵位,凭着年轻气盛五次上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孝宗皇帝赵昚(shèn)虽然想中兴,但对这个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和建议并不感兴趣,可能觉得措施太激进,对这种不知天高地厚、不懂得揣摩圣意的楞头青更不会有好感,不讲你妄议朝纲抓去办学习班算好了。陈亮就回到老家,在寿山石室收徒讲学,对一批臭味相投的人讲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理想,总是想着收复北方的江山。书院风生水起,当时浙东学派的许多重量级人物,如金华的吕祖谦、永嘉的叶适都前来讲学。书院其实就是文人的一个道场,有了这个场,志同道合者自然会慕名而来。这里被人们称为“小邹鲁”,现在东边通往重楼的石壁下还留有“东鲁春风”的侧门。(“东鲁春风”)淳熙九年正月朱熹巡视浙东,先到绍兴,再到金华。十七日到武义明招山哭祭吕祖谦。去年吕祖谦去世时,因公务繁忙,未能到府上送别深为遗憾,这次到金华就在百忙中抽时间来到明招山。明招山下有一座明招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为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因吕祖谦家族墓地就在边上,所以吕祖谦多次住在寺里讲学。年春节前夕,我专门去拜谒了吕祖谦的墓地,看到这座寺庙近年又在大规模地维修中。陈亮知道,就前去拜访。去明招寺时,听说朱熹去县衙处理公务去了,他就穿着破衣服、戴着破斗笠,拎着一壶酒,在朱熹路过的一座桥上等。傍晚时分,远远看朱熹一干人马回来,就坐在桥的中间拦截,手下人以为是上访的刁民,就围了上来。他拿下斗笠,对朱熹说:“在下陈亮在此恭候先生多时”。朱熹忙上前,抓着他的手:“同甫,你怎么来了?”陈亮回答:“朱大人在此,敢不来拜访?!”陈亮就是这样特立独行、不走寻常路的人。在明招山畅谈一夜还不过瘾,就跟陈亮来到永康,在五峰书院讲学逗留了数日。如今在重楼上的石壁上,还依稀可辨“兜率台”三个大字,据说是朱熹留下的手迹。此事在《朱熹年谱长编》有记:“十七日,巡历到武义县,往明招山哭祭吕祖谦墓。跋吕祖谦病中日记与其所批抹荆公目录。永康陈亮来访于明招堂,游从讲谕数日,至永康龙窟而别。”(武义明招寺)陈亮口无遮拦,做事任性,三次惹上官司,被投入大牢。一次酒后戏言某美女服务员为妃子,封朋友为皇上,自己为宰相,这可是杀头的谋反之罪啊。刑部侍郎何澹找他谈话,结果还以言语冲撞,结果就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陈亮被打得体无完肤。孝宗得知后,说这只是文人狂妄罢了,下诏免死。一次家里请客,某位客人回家后就暴病身亡,他的对手就告他投毒谋杀,投入大牢中百口莫辩,幸好遇上青田人郑汝谐在大理寺办理此案,觉得证据不足,又加上王淮、辛弃疾等人斡旋,终于保住了一条性命。陈亮与宰相王淮、唐仲友都是亲戚,却和朱熹、吕祖谦成了好朋友。他们是“君子和而不同”,在感情上是好朋友,在学术上是互不相让的对手,通过书信争论了许多学术问题。经过多年苦心孤诣的努力,直到绍熙四年(年),51岁时中了状元,可惜,在五十二岁时赴任途中就因病去世了。书院不久也就荒废了。二、异时当抱稽山归时光过去三百年,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随着浙东阳明学的兴起,各地又兴起了办书院的热潮,五峰书院迎来第二次辉煌时刻。明嘉靖二年(),王阳明父亲去世在家守孝,在稽山书院收徒讲学。21岁的卢可久听说后,就与同窗周伟、吕璠商议,要前往拜师,三人一直是好兄弟,当然是一拍即合。回家告诉父亲卢琏,父亲看儿子好学上进,当然大力支持,卖了几块田地作为费用,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叫《戒行》,其中有“阿儿有志投明师,异时当抱稽山归”,希望儿子能学有所成,并把稽山书院的文风带回来。(余姚王阳明故居)卢可久(—),字德卿,号一松,永康儒堂人。他年少志高,聪明好学,17岁随叔祖泉山先生熟读四书五经,打下了扎实的儒学基本功。卢可久到余姚,就进入稽山书院,好象老鼠掉进米缸,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犹如饥饿的牛犊冲进菜园。他对学习真是如饥似渴,白天听王老师上课,夜晚独自回味思考,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知识盛宴。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业精进很快,视野越来越宽,境界越来越高。名师的指点实在太重要了!回永康后,卢可久遵循老师指点的治学方法,继续专心攻读阳明先生的“致良知”的学说。他给自己写了一幅座右铭“学务益精,志毋少懈”,挂在书斋,天天勉励自己。过了二年,卢可久再往余姚拜访王阳明老师。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交谈,王老师发现小卢同学悟性很高,是个可造之材,就把自己最得意的高足王畿、钱德洪、邹守益等都介绍给他认识,学霸聚在一起交流体会、切磋学问,那功力又高了一个层次。一流的人才是不适合当公务员的。卢可久从老师身上看到了官场的无奈,也看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所以定下决心不走仕途。嘉靖七年(),一代宗师王阳明病逝于江西途中。卢可久悲痛之中,决心把弘扬先生的学说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他与同为阳明弟子的应典、程梓等人聚集寿山脚下商议,就地取材,围洞建屋,正式挂出了“五峰书院”的牌子,同时建起了王阳明祠祭祀先师。书院名声雀起,一时学子云集。除了永康本地,邻县东阳、缙云也有许多少年也慕名而来,书声在山间久久回响。当时江浙一带重要的学界大咖,如王畿、黄绾、程文德、应南洲、应典、周莹等都经常到访书院,交流学术频繁,时有大咖讲座。(依洞而建的书院建筑)卢可久主持书院近50年,除了日常教学和诗唱应酬,还写了大量文章,有《望洋日录》《就正目录》《光余或问》《草窗巷语》《承志录》等,既供学生阅读,也作为五峰书院的藏书,记录了他的思想成果。书院培养了如东阳杜维熙等大批优秀人才,仅明朝在五峰书院研习后考中进士就有30多人。为此朝廷专门题赠“学致良知,道传精一”的匾额,以示表彰。书院还有这么一幅楹联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学术启良知,恍示鸢飞鱼跃;讲堂开胜地,何殊鹿洞鹅湖。”三、书声远去归沉寂在明末,五峰书院与全国各地书院一样,都遇上被关闭的命运。到清朝,五峰书院只留下了祭祀先贤的功能。有丽泽祠,主要祭祀宋代先贤朱熹、吕祖谦、陈亮;五峰书院,主要祭祀明代先贤王阳明、应典、卢可久;学易斋,主要祭祀“金华四先生”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金华四先生”也称“北山四先生”,是南宋金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均是朱熹的再传弟子,而且是直接师承关系。朱熹的嫡传弟子,是女婿黄榦,黄榦的后学主要又分为三派:江西一派、北方一派和浙江一派。浙江一派,黄榦传给了何基(字文定),而后何基传给王柏(字文宪),王柏传给金履祥(字文安),金履祥传给许谦(字文懿)。黄宗羲在他的《宋元学案》里专门有《北山四先生学案》。(书院旁的“易学斋”)乾隆四十五年()年春,永康太平吕氏宗祠和当地程氏、应氏、卢氏后裔看到已经破败的五峰书院建筑群,倡议由各家出资重修。修复工程当年九月份即告完成,旋即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两浙学政彭元瑞送来“丽泽如新”的匾额,参与的官员士子近千人,盛况空前。进士程尚斐撰《重修五峰书院志》以记。后来。寿山脚下逐渐被人遗忘。清朝举人应正禄的《五峰怀古》描写了当时的场景:石室年来觉已非,红尘牢锁白云扉。更无砌草当窗绿,剩有岩花遍地飞。说理何人凭好鸟,传汀若个泄真机。徘徊不尽兴衰感,满洞清风拂袖归。抗日战争期间,五峰书院第三次热闹起来。年元旦,浙江省国民政府迁至永康方岩,省府及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等重要机构设在五峰重楼办公。年4月,周恩来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的身份会见浙江省政府主席、抗日名将黄绍竑,他们两人在五峰脚下联手栽下二棵泡桐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三层建筑“重楼”)同年7月份,还在五峰的入口处,建了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于年遭拆毁,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纪念碑得以原地原规格重建。现在五峰书院还留有重楼、东鲁春风、丽泽祠、学易斋等建筑,有“一泻春秋”等多处摩崖石刻。书院主楼被辟为“中国书院文化展览馆”,本想进去看看,遗憾的是大门紧闭,估计也没什么名堂。(“一泻春秋”摩崖石刻)景区里遇上一位小姑娘,是这里值守的工作人员,坐在阴暗的石洞房里,还好开着电热取暖器,让人觉得有了一丝温暖。我问,在这里上班寂寞吗?她说,唉……这里上班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很少有人来。我其实想坐下来和她聊一聊。但是邱姐在身边,怕回去被拧耳朵,还是少作停留吧。沿着省道,半个小时后,我们又来到了仙都独峰书院。年2月8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kangzx.com/ykxw/25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