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是百工之乡和五金之都,在这块热土上,曾经有很多老行当,如今却在滚滚的时代车轮中渐行渐远。
然而,有一位老人,为了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老行当,为史存真,自费购买高像素的扫描仪,耗时20多年,走遍7省18县市,最终将他记录的老行当汇集成《民生七十二行》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目前,此书已被国家文物局及美国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收藏。
应焕祺、朱巧霞夫妇手捧《民生七十二行》,一脸甜蜜
其人:认真还原老行当,认真搜集资料
应焕祺从29年前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上山下乡”,在当地乃至全国各地寻访那些濒临消失的老工具、老行当。脚下的鞋子坏了又换,手中的相机“退休”了再买。
应焕祺是一个认真的人,有时为了重现一个已失传的行当,他不惜寻找当时健在的匠人重演当年旧景;有时为考证一个行当的起源,他去金华赴杭州出入各地图书馆查找资料,力求知识的准确;为还原真实的色彩,他专门买了高像素的扫描仪……为写好《民生七十二行》这本书,应焕祺收集查阅了大量有关民生文化的文献资料,以史书和辞书为鉴,了解该工艺的起源、物器性用途。由匠人口述其主要工艺流程,经自己整理审慎分析,数易其稿,综合撰写了12万字的行当故事。
年,79岁的他完成了《民生七十二行》,耗时20多年,足迹踏遍7省18县市。在《民生七十二行》中,应焕祺抢救性地挖掘拍摄几乎消失或濒临失传的、曾经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72种民生行当,一万多幅图片,从中遴选、梳理出精品多幅。
其书:千甄万选,只为给后代留下史料
走进永康市南苑小区应焕祺的家,庭院里葱郁的花木将熙攘的人群阻隔在了墙外。在这缓慢流淌的时光中,居住着两位老人,那就是83岁的应焕祺和他的妻子——今年79岁的朱巧霞。
夫妇俩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客厅里两张老式黑色皮沙发,白色的镂空蕾丝布轻轻覆在上面。正中间是一张玻璃茶几,茶几上,一眼就看到了老人早早准备好的《民生七十二行》。
《民生七十二行》封面上是一个制秤老人,戴着眼镜认真校验,颇具沧桑感。翻开书本,里面很多行当都曾是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必需品,像织布、印染、铁锅、铜器、黄酒、剪纸、毛笔、灯笼、中国结、蜡烛等。纯手工劳作的照片,配以精要简明的介绍文字,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行当,让我们看到了人们从前生活的模样。
记者翻到“铁锅”这一章节,三页8K纸的篇幅里多达18张铁锅制作流程的彩色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个正在打铁的铁匠,熔铁炉里流淌的铁水,让人似乎都能感觉到铁锅的温度。照片配以文字,真实再现了当年铁匠制锅的工艺。
与二老的交谈就从《民生七十二行》开始。
永康作为百工之乡和五金之都,许多行当又颇具地方特色,比如锡器、铁器、铜器、锡箔等。应焕祺在每篇介绍文字中,行文只字左右,介绍了每一行的名称由来、作用、发展历史、制作过程、当下境遇等,堪称完备。
“青少年时候,老百姓对这些生产与生活工具非常熟悉,对它们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印象中最深的,像打蜡、种田、纺车织布、踏水,这些我是以前亲自做过的。现在社会进步,这些老的东西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了。所以我千方百计把它们记录下来,给后代留下一点史料。”应焕祺说。
年3月,《民生七十二行》出版。这部耗费了20多年心血的著作,完成了应焕祺“为史存真”的夙愿。
此书一面市,就在读者之中引起很大反响。目前,该书已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推荐为农家书屋重点读物,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此外,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伯克利大学图书馆收藏,书内所列的七十二行当被国家级、省级刊物转载。应焕祺也被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其作品上使用“太阳神鸟”(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成为我市使用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第一人。
其妻: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
“时不待我,机不再来,我感到当务之急便拿起手中的相机,趁这些手艺行家里手健在,凝固历史,留住这些手工艺,给后人留下一些永恒的历史文化痕迹,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我们先辈所创造的辉煌。”应焕祺认真地把这想法变成了行动。他不吸烟也不喝酒,平日里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写写文章,摆弄摆弄照相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之后,应焕祺便提前退休,全身心投入到影像记录的工作中去。
拍摄、收取资料的任务是繁重的。其中不少行当的拍摄,他都是多次前往,所花时间精力非外人可知。有时为了拍一个景,拍一张片子,他会千里迢迢,跑到贵州、湖南去。他说,这些东西如果他不去抓紧时间记录,后来的人可能就看不到了……
从应焕祺提前退休,到狂热痴迷摄影,朱巧霞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她陪着应焕祺去湖南、贵州、安徽,只要应焕祺出远门,她几乎都陪着。“他一个人去那些深山老林,我怎么放心?”
年,75岁的应焕祺由于用眼过度,右眼被诊断为视网膜破裂,医院住了半个多月。出院时,医生嘱咐至少要好好休息两个月。可偏巧这个时候金华那边来了电话,说是找到了那位“做酱”的人,这正是应焕祺苦苦寻找的《民生七十二行》专题的一组。
得知这个消息的应焕祺无论别人怎么劝说都执意要去。“联系了这么久,现在找到了,这个机会不能放过。”既然应焕祺决定了,朱巧霞只得陪着他一道前往。
在这20多年时间里,应焕祺跋山涉水,到过7个省、18个县市、60多个乡村,抢救性地挖掘并定格了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且濒临消失的织布、制陶和打铜等农耕文明中的民生七十二种行当。他拍摄的范围以永康为重点,金华各县市都去;为了追踪永康手艺人在外省的脚印,他还去过5个省的25个县市。“为了拍摄水碓、杵臼等器具,我曾到过贵州、湖南,去的时候老太婆(指爱人)也去,她一方面照顾我,一方面帮我背三角架和摄影包,有15公斤重呢。”应焕祺望着朱巧霞说。
应焕祺听力不大好,有时候他听不清别人的话,朱巧霞就在边上耐心地给他复述。
二老伉俪情深。临行前,应焕祺在书的扉页上签上了自己和朱巧霞的名字,将饱含心血之作赠给记者。
转自《金华晚报》年2月5日20版,王偲华文/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