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跟金报君一起玩耍!
金华日报永康金报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庆,“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这几日,永康城乡早已张灯结彩,做汤圆、迎龙灯,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元宵节又称灯节,永康民间以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3天为灯节。旧时,灯节讲究殊多,仪式隆重,如:十三上灯,十八收灯,必行“上灯”“收灯”仪。灯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悬花灯或灯笼,每晚灯烛辉煌,通宵不熄。其中,观龙灯是市民最爱的活动。迎龙灯则程序繁琐讲究,禁忌颇多,大家在观看时一定要了解相关习俗。
“跳灯”“团灯”最热闹
永康各村多有筹办迎灯事宜的龙头会或其他组织。春节刚到,就请民间艺人扎糊龙头。龙头用竹扎制,必须“偷”。其“偷”法,是先察准某根竹可使用后,至夜,集几人往砍之。砍毕,于竹根上放上红包,即鸣炮而去。新制之龙头板和桥灯板,“偷”法亦然。被“偷”者领取红包,不管补尝如何,皆引为吉利,从不责怪。
龙头经精心扎糊和彩绘后,用两方小红纸障其目,待迎灯之日,行“出位”仪式,将龙头抬至厅堂,案上奉供五谷、糕点、糖果,由道士(念佛先生)“请龙神”后,才启去小红纸,曰“开眼”。尔后,全村皆香烛朝拜。
傍晚,时辰一到,各户迎桥灯者(皆为年青力壮之男子),火浴净身后(以示虔诚),扛桥灯,放火炮“出门”至旷场。全村桥灯相接,整道龙灯齐全,即浩浩荡荡出发“上殿”(本保殿),意为会诸神。此时,有的村按桥灯数分发麻酥,每桥一、二双。然后,按俗定路线游龙。其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盘,上置香炉之“执香”者;次为挑“火炮担”、“蜡烛担”者;再次为敲“双头锣”及“虎头牌”者;后才是龙头。高擎鱼、虾、蟹等散灯的孩童最为兴奋,亦最是无拘无束,有占执香之前,有伴桥灯之侧,有随龙之尾,真如“巨龙出游,虾兵蟹将开路、护驾”。龙灯游田野曰“踏青”,也称“察麦”。由于人多路窄,不免有踩坏麦苗之虞,然无人责怪,谓之龙灯过处,愈踩愈发。
此外,还有“跳灯”“团灯”之俗,这要看场地条件来定。“跳灯”就是跑灯。迎灯者将桥灯高顶过头向前走去,忽而跑步返回,一返返至几百米,待跑至气喘吁吁,才慢悠悠地向前游去。不知是谁高喊一声:“拉哟!”霎时,龙灯又拉向尾跑。如此,一送一拉,一往一返,总要戏耍至观众散尽方休。“跳灯”多在长而阔的大道上进行,也有转弯,过桥呼为“断三角”。
游龙归村,若有广场,还要“团灯”戏耍。龙头游至广场,只能圆圈前进,待龙尾进入广场,龙头已在桥灯之层层包围之中。龙头必设法逃出包围圈,曰“龙头翻身”。此时,远观其灯有来有往,灯火交错,最为壮观。龙头出圈,龙尾又非将龙头包围不可。如此反复戏耍,非玩够不可。
“钻龙头”祈福寿
尽兴之后,桥灯各个换上蜡烛回家,户户门口皆有人放鞭炮迎之。龙头抬至香火间,曰“归位”,请念佛先生“赞龙头”。赞毕,高抬龙头,人们争相从其下钻过,曰“钻龙头”。谓钻过龙头,以兆龙神保佑,小孩快长快大,妇女早生贵子,成人长福长寿。
最后送“龙口珠”,即龙口中的球灯,上书“麒麟贵子”,必送予新媳妇,以兆之早生男孩。受者欣喜若狂,给抬龙头者重赐以红包,酬之以丰盛酒宴。
龙灯乃主灯。为助龙灯之娱,还有各式各样的“颂灯”。有布龙、蚕灯(纸龙)、狮子(有单狮、双狮、舞狮、九狮)、台阁、马灯、轿车、三十六行、大头和上等,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在民间,以“龙”“狮”最为吃香。为讨彩,凡见“布龙”“蚕龙”或“狮子”游之,必放鞭炮喜迎,盼停留舞龙、舞狮,并以红包或果子包(糕点)馈赠。
旧时,有“好男不当兵、好女不观灯”之说。尽管火树银花,锣鼓齐鸣,炮杖震天,热闹无比,女子都不能同男子一样尽情嬉耍、观赏。她们一般不能上街,只得在楼楹中、僻静处窥之。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女子不仅可以上街挤入人流,摩肩接踵,尽情观灯,还投入迎灯队伍,大显身手,增添色彩,以助兴致。
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舒珊珊
来源永康金报编辑多啦B梦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