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个儿是大年初一,咱先在这里跟大伙说声:新年快乐!羊年大吉!昨天,咱们谈了永康民间过年的习俗,正值新春佳节之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永康的民俗活动吧~不知道,身为地道的永康,以下这些你都晓得伐?
蚌壳舞起源于芝英柿后村,由古山镇民间舞蹈“九串珠”中的鱼蚌戏舞改编而成。“蚌壳舞”演员都是十二岁左右的少女,六人扮演蚌壳精,四人扮演鲤鱼精。游乡串村时配上十部彩车,车内坐着一个蚌壳精或鲤鱼精并有乐队伴奏。每到一地,蚌壳精或鲤鱼精走出车子,边舞边唱“四季歌”或其它民间小调,表演鱼、蚌戏舞场景,节奏欢快,舞姿优美。
踩高跷民间舞蹈“踩高跷”在我市前仓镇甚为盛行。相传高跷舞蹈起源于宋代。杨家将被大雪所困,为摆脱困境,群策群力,采纳高跷法逃出困境,获得胜利。后人为纪念杨家忠心报国的思想功绩以及赞扬杨家在报国中体现出的聪明才智,而将这段故事以舞蹈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演员的化妆同古装戏曲杨家将中人物的打扮,并在脚上绑好高跷。该舞在每年的旧历八月初九演出,只配打击乐,舞队出发沿途配以锣鼓大造声势,服装整齐展示杨家将风采,高超技艺打花脚扣人心弦,布阵合理,催人振奋,深受群众欢迎。
打罗汉这是一种民间游乐,其渊源与形成年代不详,仅知宋朝时期,胡则为官为民造福,胡则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胡则的丰功伟绩(以下简称胡公),在方岩建造胡公庙,村民九月九日重阳节上岩拜胡公,届时罗汉班到村后先团龙门阵、蝴蝶阵、长蛇阵合为一体为三联阵,再由8人上阵舞大刀,又由2人上阵舞双刀,再由8人上阵打锒叉,然后上阵打拳、拆拳、打棒、拆棍,平排拆、滚地拆,最后钻圈、叠桌等较有技巧。
斗牛据《重修浙江通志稿》记载:“金华斗牛之风相传始于赵宋明道年间,胡正惠公则奏免衢婺身丁钱,乡人祀之,以此娱神”。“斗牛”,俗叫“操牛”。旧时,永康有用“操牛”娱神的习俗。操牛一般都放在秋后庙会期间进行。如解放前,芝英的本保殿(朱相公)、骑龙山殿(财神老爷)开光(开光:就是把神像重新描装、重新扮饰殿宇),均曾“斗牛”娱神,希望通过“斗牛”敬神,得到“神”的保佑,以祈求消灾集富的目的。
斗羊旱船胡公庙会花灯回娘家轿车九串珠九狮图据传,“九狮图”发祥于永康市象珠镇石桥头村,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
莲花舞莲花舞在本市有广泛流传,表演者手执莲花板(竹板)边打节奏边表演,阵形多变,节奏明快,表演风趣,娱乐性强。根据角色和表演内容不同分为“十字莲花”和“讨饭莲花”两种形式,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三“胡公庙会”和重阳节期间表演。“十字莲花”表演者均为古代官府解差装束,表演解押犯人,边走边唱“莲花落”。因唱词每句都由十个字组成,故称“十字莲花”。“讨饭莲花”以表演行乞讨饭得名。舞队由一名讨饭头和六至十二名讨饭伙伴组成,边走边唱。所唱内容由讨饭头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即兴编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永康曾流行“凑字莲花”。“凑字莲花”系土改工作人员胡小孩根据传统莲花舞改编而成,即每次队形变化都必须凑成一个字,又称“刺字莲花”。马灯车民间舞蹈“马灯车”在我市分布较广,节目名称叫法不一,象珠镇前渡金村叫“走马灯”,长塘头村叫“轿车”,花街镇吴坑村等地则称“马灯车”,均有骑道具和推灯车表演。“马灯车”舞队由乐队、领旗、灯车、车夫、马童、骑马者组成,人数众多。除乐队、领旗和车夫是成年人外,坐车者、马童、骑马者都由七至十二岁的男女少儿扮演。“马灯车”道具精美,表演以走、唱为主,队形变化丰富,一般都是在元宵灯节期间演出。三十六行十八姑娘十八和尚十八狐狸民间舞蹈“十八狐狸”(又称“十八姑娘”“大面姑娘”)在我市的流传以芝英儒塘头村为最早。作为各地朝山进香不可或缺的娱神节目在我市的流传已久,分布面广,深受人们喜爱。以揭露讽刺封建官宦门第腐败堕落为内容的“十八狐狸”产生于唐代,以男扮女装头戴面具的形式出现,是金华地区有代表性的面具舞之一。全舞共有演员二十人,由十八个男子头戴姑娘脸型,表情不一的面具,“十八狐狸”以“团阵”(八卦阵、蝴蝶阵)见长,全舞鼓乐在前,其次是麻蚣旗、嫖客、“狐狸”,最后压阵为老板娘,演员表演夸张、诙谐。
十八蝴蝶永康民间舞蹈“十八蝴蝶”起源于庙会娱神节目,它由18名少女身披竹篾丝绸制作的蝴蝶造型扮演彩蝶,6名少女扮演花神,伴以悠扬的江南乐曲,组成群舞。舞蹈场面热烈、节奏欢快、舞姿优美、色彩艳丽,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群文工作者不断对该节目进行挖掘整理,使这朵山花散发阵阵馨香。年参加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获国家级民间艺术大赛的6项大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和浙江省精神文明作品奖,被誉为“江南文化奇葩”,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广场舞蹈精品”。后多次参加在泉州、上海、昆明、杭州等地举行的全国性、国际性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屡获殊荣。年受文化部指派,赴法国参加第25届桑特世界民间艺术节,受到中国驻法国大使吴建民的接见。年入选《灿烂的浙江文化》表演艺术专辑。年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荣获金奖,同年先后参加了宁波市纪念邓小平诞辰周年文艺晚会、第五届中国兰花节等重大民间文艺活动。十八鲤鱼民间舞蹈“十八鲤鱼”起源于我市长田村,是娱神节目之一,备受人们所喜爱,民舞“十八鲤鱼”共有演员十八人,全部由女青年扮演装扮统一,手上背有道具——鲤鱼壳(两手分抓两片鲤鱼壳),全体演员在打击乐伴奏中上场,双手舞动着鲤鱼壳,脚踏打击乐的节奏:由一队分成两队,再进行浪花穿插,然后全部演员围成一圈,由民间乐曲“孟姜女”伴奏进行舞蹈表演。十字荷花台阁铜钱棍舞龙舞狮旋车哑女背疯秧歌迎案迎龙灯迎纸马坐唱班迎花烛永康有位状元名陈亮,陈亮的一生,主要从事讲学,是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永康人民素来敬慕纪念陈亮。各地有许多不同方式的娱乐活动,以寄托对陈亮的怀念之情。我市永祥“迎花烛”就是其中的纪念活动之一。
民间舞蹈“迎花烛”要挑选四个年青力壮,相貌堂堂的男青年抬着花烛游行。前有打击乐引导开路,随后是3位年逾花甲、德高望重、神采奕奕的老者缓缓而行。花烛用樟木制作高至八九尺,是最精致的部分。花烛圆周雕刻着精彩动人,形象丰满的画面:双龙腾飞绕花烛,陈亮头戴状元帽,气宇轩昂地骑着高头大马,仪仗队开锣旗伞,前呼后拥,花烛顶端向外斜伸着色彩斑斓的六面小旗。那栩栩如生的陈亮神态,俨然将人带到当年状元游街的意境。
调花钹调花钹是由永康方岩、灵岩等寺里的和尚下山写香谷(即化缘募捐稻谷)时表演的带有杂技性质的舞蹈节目。演员着装朴素在“花钹调”、“四大名山”等节奏明快、鼓点有力的乐曲伴奏下,双手各执一面花钹(中间穿有一端粗一端细,长约一米的麻绳),通过抛、掷、甩、抽等动作控制花钹的飞旋,表演“青龙绕柱”、“苏秦背剑”、“老和尚劈柴”、“美女照镜”等动作。整个表演刚健有力,花钹收放自如,场面惊险刺激美不胜收。
嘿嘿,最后还是要再恭贺大家新年快乐噢!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