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又到了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这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书籍永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不过随着技术条件的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过去这一年,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成为读书的主流方式。上海市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年度上海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阅读网站已成为上海人读书最主要的途径。
01:46调查显示,上海市民的综合阅读率为97%,居全国榜首。除网上和书店购书外,阅读网站已成为上海人读书的主要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徐剑:手机成为了当下中国民众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阅读终端,这种技术充分地让阅读的可及性提高了。在这个数字阅读当中,其实民众更多地是在使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
上海市民日均阅读分钟数字阅读超纸质阅读
调查显示,上海市民的日均阅读时长为分钟。其中,超过半数市民每天阅读时长大于半小时。从媒介来看,人们花在数字阅读上的时间已超过传统的纸质阅读,而对于偏好数字阅读的人来说,首选的阅读场所是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
有声阅读市场高速增长播客、知识付费成流行
近四年,中国有声书市场增速持续超过30%。
喜马拉雅创始人兼CEO余建军:当你的内容足够好的时候,用户也是愿意为它买单的。
调查发现阅读能在疫情期间缓解焦虑感
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二的市民认为,阅读能够在疫情期间缓解焦虑。而谈到阅读的目的,兴趣需求排在首位,其次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素质修养、工作学习需要等。
此外,本月上海还发布了“促进全民阅读实施意见”,提出未来还将增强优质阅读内容供给;完善阅读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家门口的阅读空间”;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推动数字阅读长足发展,加强特殊群体阅读保障等。
在阅读人群上,来自多家网购平台的数据显示,得益于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和移动支付的便利,来自农村地区的图书订单量和交易额同比增长双双超过%;其中,收货地址为乡村中小学的图书订单量、图书交易额增速突破了%。知识阅读的城乡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看到了知识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性。
02:04海南省东方市柴头村是一个黎族村庄,全村共有户人家,位村民,曾经,村里的文盲数量超过三百人。
村民马亚音:我们黎族人以前靠天吃饭,传统意识里种地就可以养活自己,有没有文化不重要。
柴头村村民陈慧婷:我们村子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读书学习的传统和习惯,所以我们这些走出去的年轻人、大学生有责任来改变现在的状况。
陈慧婷大学毕业后,留在海口工作,周末他都会定期回到村里。年寒假,他和村里其他的大学生一起发起了“公益教学”活动,教村子里没有读过书的人读书写字。
村民:第一次走进教室,拿笔写下我自己的名字,我的手都是抖的。
如今,村民们白天务农,夜晚来参加夜校学习,除了学习写字,民族的传统文化,智能手机操作也成为了课堂的教授内容。
柴头村支部书记陈少花:抓住海南发展的历史机遇,我们村子的未来,在我们自己手中,读书学习,我们非常有信心。
富民县罗免民族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多名,主要是苗族和彝族,大多数同学都是翻越大山来到这里读书。课余时间,这间不大的图书室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地方,今年图书室新增图书册,阅读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
富民县罗免民族中学学生: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写作可以检验我们的阅读成果。每次我的作文能够刊登在校报上,我都会非常开心,非常有成就感。
富民县罗免民族中学校长张志峰:阅读和写作,是不可以分开的,我鼓励孩子们写身边的事情,写家乡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写他们自己未来的梦想。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家乡的发展变化。
00:49在过去的一年,人们阅读书籍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各大网购平台的数据显示,法律类、童书教辅、科学与自然、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而且集中度更高。知识型消费者不仅热衷买书,购物车里的课程也多了起来。以淘宝天猫平台的统计报告为例,过去一年,消费者人均买书3次,买课2.36套,18-24岁的年轻人是消费的主力。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买课人群中,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占比仅为15%,来自二线、三线城市的用户均超过了一线。网上学习正让身处异地的消费者成为“同学”。
新的阅读趋势并不会改变人们对纸质书的喜爱。调查显示,深度阅读人群更加偏爱纸质书。根据《-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去年全国约有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成绩依旧亮眼。而自助型无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许多“共享阅读”新模式,满足了更多人的读书需求。
02:36在浙江省永康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有一家自助型无人图书馆“悦读吧”,自年启动以来,“悦读吧”日均接待人数可达人,已经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永康市图书馆馆长徐关元:办证、借书、还书、查询、包括自助借还。全部都是自动化的,包括开放时间,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点,是不间断开放,所以可以说是没有管理员的图书馆。
读者:免费自助,到这里我们可以放下疲惫,收获知识,非常愉悦。
在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的操场边,停着一辆特殊的大巴车,车上装载着多本童书,下课后,学生们都喜欢来这里借书。
龙华区外国语学校学生尹琪善:因为图书馆第一是比较远,第二是里面很大,并且书很杂,这边是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的。我觉得是比图书馆要便利很多的。
这辆流动图书车,是深圳市“共享阅读”项目为降低儿童阅读的交通和时间成本而特别部署的,流动图书车打破了不同区域、不同图书馆、不同系统之间的限制,并加上了24小时自助智能借还机等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了借阅门槛。
深圳市龙华外国语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冉上:我觉得这个项目试点以后,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可以说是大幅度提升,这个项目不需要刷一些证件或者通过号码登录,学生们只需要通过人脸识别。
将童书送入孩子身边只是“共享图书”项目的一环,它还改变了过去童书由图书馆到个人的单链条传递模式,变成人人都是书的提供者,人人又都是书的借阅者,最终目的是达到图书之间的循环,读者之间的共享。共享阅读模式在龙华试行9个多月以来,总借阅量近4万6千册,近3万人次完成了借阅。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人员梁宇航:在龙华区,共享图书项目共有多册图书,捐赠的图书近5万册。
深圳市龙华区妇儿工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张剑:实体书店的覆盖半径都会限制在3公里以内,超过3公里交通成本就会非常高。我们以少儿流动图书馆作为一个流通媒介,贯穿各个馆之间会让我们的书籍流动起来。
(编辑王洪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