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丽水各县市地名的由来吗?
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底蕴吗?
你以为地名只是简单的符号?
……
近日,“福彩杯”丽水地名文化创意展在市行政中心北门大厅开展,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市各个县(市、区)的老地图、地名书籍、地名文创产品等展品,为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地名文化之旅。
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标签、一张名片。
一个简单的地名,往往体现着风土人情,记录着发展变迁。
为深入挖掘丽水地名文化内涵,加强地名文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丽水地名,热爱家乡文化。市民政局将地名文化与福彩文化创新融合,开展丽水市“福彩杯”地名文化创意大赛,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推动丽水地名文化建设,在全社会营造出更加浓厚的地名文化氛围。
丽水地名文化展分为丽水地名文化创意作品展和丽水历年地名文化建设成果展。
在地名文化创意作品展区块,共展出与地名相关的文创产品、农特产品等上百件优秀作品,包括丽水三宝、大漈罐、处州白莲等,通过文创产品解读地名,让大家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在历年地名文化建设成果展区块,展出了多件丽水老地图、地名书籍、智慧地名新媒体展示平台以及福彩刮刮乐票面设计等地名文化建设成果作品,其中票面设计融入“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元素,巧妙的将丽水“红绿地名”融合其中,更好地宣传丽水。
展览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围观,一件件作品、一幅幅地图、一本本书籍,让市民朋友共同感受丽水地名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和创新发展。
市民政局地名工作相关负责人表示,地名是宝贵的“活化石”,民政部门将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紧扣“文化丽水”建设,大力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积极拓展地名文化新领域,谋划新方法,讲好丽水地名故事,为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贡献“地名力量”。
丽水市历史悠久、地名文化资源丰富,许多地名传承延续近千年,承载着历史文脉,是乡愁所系,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各地的地名由来和地名沿革,你们都知道吗?
丽水市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丽水本名恶溪,以其湍流险阻,九十里间五十六濑,名为大恶,隋开皇中改为丽水,皇朝因之,以为县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四:“丽阳山府北七里,山下有溪,丽水之名以此。”
隋开皇九年()废临海、永嘉2郡与东阳郡之遂昌县合置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名,其域相当于今温、丽、台三市。隋开皇十二年()改处州为括州。大业三年()改括州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复为括州。唐上元二年()台州、温州相继另置,此后括州之域即相当于今之丽水市,历时余年基本未变。唐天宝元年()改括州为缙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括州。大历四年()复为处州。元至元十三年()为处州路,至正十九年()为处州府。清仍。年废府属瓯海道。年直属省。年设丽水专区。年撤销。年复设。年改为丽水地区。年撤销地区设立丽水市。
莲都区境内小括山别名莲城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最西者曰小括山,其址与万象山相接。众山环簇,状若莲花,一名莲城山。”丽水城依山傍溪,众山环簇,形如莲花,宋代开始雅名莲城,历为州、郡、路、府治所,万山中一都会,故以“莲都”为区名。
隋开皇九年(年),分松阳东乡置括苍县,“取括苍山为名”。唐武德四年(年)分置丽水县,属括州。唐武德八年(年)复合为括苍县。唐大历十四年(),避德宗李适(kuò)讳,改括苍县为丽水县。历为处州、缙云郡、处州路、处州府治。年,撤丽水县置丽水市,属丽水地区。年,撤销县级丽水市,设立莲都区。
龙泉市龙泉因剑得名,据《大清一统志?处州府?山川》:“剑池湖,在龙泉县南五里,周三十亩,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渊。唐讳渊,改曰龙泉,宋宣和中,改曰剑池湖。邑名本此”。
东晋太宁元年(),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唐武德三年(),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宋徽宗宣和三年(),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遂改为剑川县。宋绍兴元年(),复名龙泉县。自此之后,龙泉之名,沿袭至今。年10月属丽水专区。年改属温州专区。年庆元县撤销,并入龙泉县。年5月复置丽水专区,龙泉属之。年7月复置庆元县。年2月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由丽水地区代管。年丽水撤地设市,龙泉由之代管。
青田县以县治在青田山麓得名。据《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因青(田)山以为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四:“青田山,县治西北一里。有泉石之胜,故县以名。”
唐景云二年(年)析括苍县置青田县,属括州。经考查,“青田”之名,未建县之前早已存在。唐大历十四年(年)后属处州。元属处州路。明、清时属处州府。年,属瓯海道。年后直属于省。年析置文成县,形成现今政区范围。年属温州专区。年改属丽水专区(地区)。年属丽水市。
缙云县以缙云山得名。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六:“因山为名”,“缙云山,一名仙都,一曰缙云,黄帝炼丹于此”。据清《一统志?处州府?山川》:“本名缙云山。……天宝七年(年)有彩云仙乐之异,敕改今名。”
唐武德四年(年)于永康置丽州,又分置缙云县。武德八年复并入永康县,属婺州。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今括州缙云县,盖其(缙云氏)所封也。字书云缙,赤缯也。”万岁登封元年(年)析括苍县东北界及永康县南界再置缙云县,属括州。大历十四年(年)属处州。元属处州路。明、清属处州府。年属瓯海道。年直隶浙江省。年属丽水专区。年属金华专区。年后复属丽水专区(地区)。年属丽水市。
遂昌县古称“平昌”,据《后汉书?郡国志》刘昭注:“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年)孙权分太末县南部地始置遂昌县。”据《宋书?州郡志》:“孙权赤乌二年(年)分太末曰平昌。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遂昌)。”据清光绪《遂昌县志》卷一载:“平昌县以去治东十五里两山前后相叠如昌字,故名。”
遂昌之名源于东汉。东汉建安二十三年()析太末县置遂昌县,县治妙高。吴赤乌二年()更名平昌县,属会稽郡。晋太康元年(年)复名遂昌县。南朝属东阳郡。隋开皇九年(年)省,后复置,属括州。唐武德八年(年)又省,入松阳县。光绪《浙江通志》卷四:“唐武德时复置寻省入松阳。”景云二年(年)又复,仍属括州。大历十四年(年)属处州。元属处州路。明属处州府。清时先后属处州府,浙江军政府处州军政分府。年属瓯海道。年直属于浙江省。年松阳县并入。年5月改属丽水专区。年析置松阳县,同属丽水地区。年属丽水市。
松阳县以地处长松山之南(今遂昌县牛头山之南)得名。
东汉建安四年()析章安县南境置松阳县,治古市,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属处州并析松阳县东乡地置括苍县。唐武德四年()于县置松州。唐武德八年()废州复为松阳县,属括州,遂昌县并入。景云二年()遂昌析出。天宝元年()属缙云郡。乾元元年()复为括州。二年()析遂昌、松阳南乡地置龙泉县。大历十四年()属处州。唐贞元间(~),县治迁紫荆村(今西屏)。五代后梁开平四年()改称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改称白龙县。宋咸平二年()复为松阳县,沿用至今。元至正十三年()属处州路。明、清时属处州府。年为省所辖。年废府属瓯海道。年废道直属于省。年属丽水专区。年属衢州专区。年属金华专区。年撤销松阳县,并入遂昌县。年复置松阳县,属丽水地区。年改属丽水市。
云和县明景泰三年()兵部侍郎孙原贞以去县避远难治,奏析丽水之浮云、元和2乡置县,兼取2乡名尾字。据《方舆纪要》卷九四:“兼二乡之名以名焉。”
明景泰三年()析丽水县浮云、元和2乡置县,县治鲤鱼山南(今属凤凰山街道),属处州府。清仍。民国初属瓯海道。年废道直属于省。年属丽水专区。年改属温州专区。年并入丽水县。年丽水县治迁至云和镇。年以原景宁县及云和县大部分复置。年复属丽水专区。年改属丽水地区。年景宁畲族自治县析出。年改属丽水市。
庆元县南宋庆元三年(年),吏部侍郎胡纮奏请以所居之松源乡置县,获准,因以年号为县名,乃庆元县之始。据《明一统志?处州府》卷四十四:“以纪年为名,属处州。”
南宋庆元三年()析龙泉县松源乡及延庆乡之一部置县。元属处州路。明洪武三年()县省,改置巡检司。十三年()复置,属处州府。清仍。年废府,直属省。年属瓯海道。年废道直属于省。年先后属省第九、第七行政督察区。年属丽水专区。年改属温州专区。年并入龙泉县。年复置,属丽水地区。年属丽水市。
景宁畲族自治县明景泰三年(年)兵部尚书孙元贞以“山谷险远,矿徒啸聚”为由,奏析青田县鸣鹤乡和柔远乡,始置景宁县。据《郡县释名?浙江下》:“作邑以安民,故名景宁。或取景泰辑宁之义也。”
明景泰三年(年),析青田县鸣鹤乡和柔远乡之仙上里、仙下里置县,治鹤溪,属处州府。清仍属之。民国初属瓯海道。年直属省辖。年属丽水专区。年丽水专区撤销改属温州专区。年并入丽水县。年析云和县原景宁县地域建景宁畲族自治县,属丽水地区。年属丽水市。
文/麻萌楠叶珊图/陈炜部分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