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水浒》中,武大郎挑着担子卖炊饼的憨厚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可你知道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永康地区流行着一种馄饨担:左边安个柴火炉,右边装几格抽屉,中间横着一米多长的台面。三百六十行里的“卖馄饨”人便是驮着这近百斤重的馄饨担,走街串巷,给馋嘴的孩子带去一碗碗香气四溢、热气腾腾的馄饨。
许多“80后”没见过这种担子,它到底长啥样?方岩镇独松村59岁村民程忠信找到了一个70多年前的馄饨担,他还依样仿造了一个,我们一起来看看。
馄饨担像一座精致的微型厨房
几个月前,程忠信位于清溪的一个朋友家的老房子倒塌了,他去探望时,见到了他做梦都想收藏的一个老物件——馄饨担。
“我平时喜欢收藏老物件,馄饨担找了好几年了。”程忠信跟朋友许诺,他会把老担子修复好,好好收藏。不仅如此,他还依样仿照了一个。
初见馄饨担,“门”字形结构让人很容易就想起武大郎的炊饼担子。“三百六十行里有个谜语是关于馄饨担的,叫‘远看似牌坊,近看似厨房’。”听程忠信这么一说,记者走近一看,馄饨担简直就是一座精致的微型厨房。
担子的左边安了个柴火炉,炉上放着个烧汤的铁锅,炉下塞着几捆木柴。担子中间是三尺长的双层台面,上下摆放了12个调料碗:酱油、醋、猪油、葱花、碎蒜、馄饨酥等佐料应有尽有。右边是精致的5层抽屉,可以摆放日常用品。台面和抽屉下还有不少空间,擀面棍、汤勺、刨刀、水桶等厨房用具一应俱全。
程忠信从抽屉下拿出一个竹筒,用一根筷状的棒子“咚咚咚”地敲起来。“那时候卖馄饨是不靠喊的,就用这个竹筒敲,你一敲,想吃馄饨的人都会围过来。”程忠信比喻,馄饨担走着是挑儿,停着是摊儿。小时候馄饨师傅集市上走到哪儿,哪儿就热闹起来。尤其是馋嘴的小孩,常会把馄饨担子围成一圈。
“馄饨老汉的技艺娴熟,左掌上摊放一张馄饨皮,右手用一根竹签刮板挑起一点点肉馅放在皮子上,五指并拢灵巧地一捏,一只馄饨就做成了。二十多只馄饨下锅后,老汉麻利地向青花碗中舀上半碗滚烫的骨头汤,放上蒜花、酱油,又挑上一筷子猪油。馄饨煮熟后,用笊篱捞起倒入汤碗中,再撒上些虾籽和白胡椒,一碗香气四溢的馄饨就做好了。”程忠信开心地回忆道。“这样的馄饨卖1角钱一碗,我能吃两碗呢。”
藏品代表的地方民俗文化
他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
程忠信今年59岁,收藏老物件已有十来年。馄饨担子是他这几年最想收藏的老物件之一。在他家的四楼,有个小型的“民俗博物馆”,约平方米。里面排列着4个柜架,上面放满了饭箩、栲栳、凉笼篮、铜壶等一些过去农家常见的旧东西,地上还摆着织布机、纺车等物件,每一件藏品都贴有红纸标签,用毛笔字注明名称。而像水车、花床这样的大家伙,则摆放在一、二楼。
粗略估计,他的家庭博物馆已有藏品多件。在他的藏馆里,记者看到了许多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如:饭箩、栲栳、米升、火笼、箸笼、凉笼篮、毛竹茶筒、织布机、纺车、水车等。
程忠信说,每件藏品都代表一种地方民俗文化。收藏这些旧东西,为的就是保护它们避免消失,好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
每一样老物件都是宝贝,舍不得卖
程忠信平时省吃俭用,花钱买这些物件却很大方。
原版的馄饨担子刚拿到手时,只剩下几根骨架,修复非常困难。程忠信就跑到永祥,请老篾匠出面修复,自己甘当下手。前后搭进去数月时间,钱也花了不少。
年,他随表演队到西安表演九狮图,在当地的古玩市场,看到一套饰有龙凤图案,胸前、袖口镶着珍珠的古典服装,花了多元钱买下。
前几年,程忠信应邀到永康二中举办民俗文化展览,共展出多件藏品,深深吸引着师生们的眼光。学生们问这问那,他认真给予讲解。有个学生看到一个用竹篾编成的蚱蜢笼,爱不释手,问程忠信元卖不卖。
程忠信毫不犹豫地说:“这些老物件都是好不容易淘来的,你想了解、想学习的话,我随时欢迎你来我家参观,但是真舍不得卖。”
来源:永康日报社区工作室
记者:程高赢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