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我省最具特色地方剧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醒感戏》经过前期挖掘、排演,《长城记》、《打城隍》两部失传名戏重新登上舞台,成为我市今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暨“婺风-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的最大亮点。
12日晚上,东城街道高镇村文化礼堂鼓乐齐鸣,人头攒动,我市今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暨“婺风—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第一场演出正在这里举行。
正在演出的这部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醒感戏》的传统名戏《长城记》,为失传60多年后第一次登上舞台,现场的观众谁都没有看到过,它讲的故事虽然是大家熟知的孟姜女哭长城的知名桥段,但它表演的语言是永康方言,中间穿插了很多永康当地的典故、谜语、笑话,现场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声:
观众说,戏很好看。不管老老少少,都看得懂,听得懂。
据了解,《醒感戏》是我省最具特色地的方剧种,它不仅包含了永康本地传统文化,是中国戏剧发展活化石,还是戏剧与我国道教文化的结合体,劝人反省、导人归正。
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专家戏曲组组长徐宏图说:“把戏剧和宗教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结合体,所以它既是属于道教的,又是属于戏曲的,它是跨行的,所以它的表演、它的剧目都是有特色的。”
《醒感戏》在明代盛行于浙中,共有《醒感九殇》9个剧本,年重回舞台,但只有《毛头花姐》一部戏,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文化礼堂的兴起,《毛头花姐》成为了各地文化礼堂的热门戏,也为其它剧本重新挖掘、登上舞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醒感戏》传承人吕庭星表示:“增大了我们活动空间,给我们非遗深入群众很大的平台,也给我们非遗保护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今年文化遗产日重新登上舞台的《醒感戏》失传名戏,还有《打城隍》,至此,《醒感戏》九部传统名戏,已经有3部重回舞台。
“我希望把我们《醒感戏》九个殇全部都能排出来,走出永康,走出浙江,走出全国,甚至走向海外。”徐宏图说。
《永康乡村土货网》
讲述乡土人文,宣传绿色土特产
点击阅读原文
榆木鉴宝柜、榆木博古架,全新元一个!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