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时间晚,这里的龙灯照样出彩。龙身由每家每户出丁壮一人,随带板凳一条、灯笼一个,将各家的板凳连接起来,按上灯笼,加上龙头龙尾组成。今年17桥组成的龙灯一亮相,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据了解,下山门村迎龙灯的历史已经有数百年,和其他村相比,这里的风俗是要新郎官抬灯头,寓意早生贵子;而龙头改为灯头,还和百年前的一个传说有关。
龙头改灯头和始祖徙居的传说有关
据下山门村党支部委员郎神起介绍,该村迎龙灯的习俗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其最有特色的要数灯头。“灯头,丁头也”,说起灯头还有一段传说。据传下山门村始祖明公本想徙居县城郊区,并将此事告诉给隐士好友商量。隐士告诉他:“福明老弟,此处地方甚好,其东来水头,西有仙岭头,南有前尖头,北有狮子头,四方位置天成,还有金钟盘地在其中,乃宝地也,能发祥百余烟灶,何必舍近求远呢。”明公察后认为该地确实形势巍严,遂徙居于此。同时,他遵照隐士先生的指点,先造香火,后造本保,再造厅堂,果然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为了感恩香火观音送子,求得胡公保佑,后来村民便把龙头改为灯头。灯头结构也较为特殊,为宫殿型,分上下两座。
胸戴大红花的新郎负责抬龙头
3月16日是农历二月十九,当天下山门村热闹非凡,各地赶来看灯的市民挤满了村庄。傍晚,17桥组成的龙灯亮相,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队伍最前头负责抬龙头的是几个年轻人,而且他们胸前都挂着大红花,特别喜庆。据村党支部书记郎大军介绍,这些戴着大红花的小伙子都是当年结婚的新郎官,村里的风俗就是要新郎官抬灯头,祝愿他们早生贵子。下山门村迎龙灯的这些年,一直保留着独有的习俗。和其他村相比,除了新郎官戴红花抬龙头外,迎龙灯的时间也要晚一个月,被大家称为永康“最晚龙灯”。这样的习俗,和永康方言有关。在永康方言里,“灯”与“丁”同音,旧时迎灯,要求每家每户出丁壮一人,随带板凳一条、灯笼一个,将各家的板凳连接起来,按上灯笼,加上龙头龙尾,就成一条长长的板凳龙,专名“桥灯”。龙灯越长,说明村庄人丁越兴旺。
旧时“添丁”灯今为“团结灯”
为什么会选择农历二月十九迎龙灯?在民间传说里,这一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民间有“观音送子”的美好说法,再加上永康方言“灯”与“丁”同音,所以下山门村选择这一天迎龙灯,数百年来未曾改变。表达美好祝愿的习俗还在继续,迎龙灯的规矩却在不断与时俱进。前几年,下山门村的迎龙灯都是“丁灯”,也就是当年家里有生儿生女的村民才参加迎灯,根据自身财力和添丁人数不同,多的村民要迎十几桥、二十几桥龙灯。但是现在,这项规矩改为每户村民都要参加,每户迎一桥灯,家里是否有“添丁”不再视为参加条件。用郎大军的话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整个村子的团结、和谐,让大家都能来感受热闹的气氛,带去平安祥和的喜气和祝福。
来源:永康日报
记者:程高赢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