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永康有很多大家所熟悉的谢年、祭祖等传统新年习俗,但象珠镇有个村子的这一项习俗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这就是象珠九进的民俗——隔火烛!
象珠镇象珠二村和三村村民的居住地九进,人称:九退(永康话音同)这个地方,每年的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大家就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用一捆捆柏树枝点燃柴火。火堆点燃后,大家纷纷再往里面添加柴火,村民们各自从家里拿来了一捆捆的柏树枝扔到火堆里让柴火燃烧的越来越大。
当火烧到最旺盛时,几个村民就拿起竹竿把火堆往上用力一挑,刹时一串串火星从高处落下,这景像很是美丽、壮观。
据祖居九进的象珠三村村民,今年已是70多岁的王银海介绍,整个象珠乃至永康也就他们九进有这项传统习俗。
往年没有实行烟花禁燃的时候,在旁边观看的村民们就开始燃放烟花,一时间火星、烟花交相辉映,热闹非凡。今年没有了烟花爆竹,村民们说,这更加增强了“隔火烛”的意义。
象珠镇的这项“隔火烛”习俗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当时,一场大火烧掉了连片的民房,让很多村民在春节里无家可归。为了吸取教训,村民们就把家里的易燃物、废弃物拿来,放在一起烧掉。
此后,村里就有了“隔火烛”的传统,现在,这项传统的意义在于:一来是隔除火烛,消除火灾隐患,祈福来年平平安安;二来也是用熊熊燃起的大火来告诫村民及后人,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火,安全莫忘。
以前,九进的居民每到山上砍柴时看到有野生的柏木,也就是刺柏,就会砍下来运回家中先留存起来,以备除夕“隔火烛”之用。
刺柏木质硬实,燃烧后火星抛掷一时不灭,增加了观赏时间。王银海说现在大家都不会上山砍柴了,就用在果园修剪下来的果树枝代替,他说这项习俗活动还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习俗链接我国春节民俗多,在离我市象珠不到50公里左右的磐安也有一项相似的传统民俗“烧夜火”。
“烧夜火”的传统源自磐安县双溪乡梓誉村,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项传统也被称为“烧野火”,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传统。辞旧迎新之际,梓誉村家家户户都会点起篝火,红红火火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除夕当晚,梓誉村家家户户的家门口、四合院、晒场内,一堆堆篝火映红了人脸。这些篝火,有的是一家人围坐一起,有的是几户要好的邻居们“众筹”,年轻人玩手机聊 村民们说,“烧夜火”习俗有三层含义,一是驱寒;二是辟邪;三是求来年风调雨顺,红红火火。
梓誉村的村民根据守岁传统,篝火要到第二天天亮才熄灭,一般会连续烧三天。在熄灭之际,村民要把最大、最红的炭火取回家,放在灶孔里,叫做“藏圣火”,寓意来年红红火火,生生不息。
图片提供:王准、王潇思
部分综合金华新闻网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