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早晨,一辆满载生猪的卡车缓缓驶入位于城西新区的市食品公司屠宰加工厂。检验检疫员就开始对这批待宰生猪进行检验检疫。动物检验检疫是市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一部分。近年来,市畜牧兽医局除了把好肉食品安全关外,还通过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畜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
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
严明纪律规范动物检疫,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市农林局党委委员、畜牧兽医局局长方岩录介绍,动物检疫是把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是百姓食肉安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市致力于畜牧兽医体系改革,从人员、基础设施、制度三方面构建起牢固的动物检疫体系,严明纪律,严防死守,规范动物检疫,确保畜产品安全。
年,我市建立了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配备了一支高效踏实的以官方兽医为主、协检人员为辅的检疫队伍。为了提升动物检疫水平,市畜牧兽医局完成了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四个监督分所、动物检疫报检点、屠宰检疫工作室等10个动物检疫基础设施项目的规范化建设。
针对本地养殖量较少,90%以外地调入为主的实际情况,市畜牧兽医局以抓动物及动物产品省外调运备案管理和生猪屠宰检疫为重点,严把生猪屠宰检疫的入场索证、验证制度和同步检疫等关,实行驻场官方兽医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群众的食肉安全。同时,充分利用报纸、小册子、广告标语、横幅等多种途径大力开展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及执法宣传工作。
为了切实加强屠宰检疫数据管理,畜牧兽医局将生猪进场查验、宰前检疫、宰后检疫等记录纳入数据采集范围,为实行肉品溯源管理提供有利的信息保障。
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动物防疫水平
动物防疫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基层。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历来对动物防疫工作十分重视。早在年初,我市就开始在花街镇创建省级动物防疫示范乡镇。市农林局、畜牧兽医局积极支持和协助花街镇开展村级动物防疫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年上半年,在试点示范基础上,我市综合考虑畜牧业发展规划、产业分布、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和防疫工作现状等因素,以每个镇街区设置1—3名动物防疫片区专管员的标准,全市16个镇街区配备了30名片区专管员,并落实了人员工资补助。各镇街区配备了计算机,开通了疫情测报网络,储备了疫苗、防疫设备和应急物资,落实了无害化处理场所,设置了宣传信息窗;每个村级防疫员配备了免疫器具等基本工具。
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叶红绿介绍,结合春季防疫行动,他们采用“师带徒”“分点授课”等形式对全市村级动物防疫人员进行了动物防疫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使之能基本胜任所担负的村级防疫日常工作。
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免疫密度保持在%,散养畜禽免疫密度达到了95%以上,免疫建档率%,抗体检测合格率70%以上,全部达到了上级要求。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创建美丽牧场,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养殖污染整治“回头看”百日行动和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月行动。市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全市共关停拆除家养殖场(户)(其中拆除家),拆除养殖场建筑物面积25万多平方米,处置能繁母猪头,商品猪6.5万头,家禽12万多羽,其他畜禽2.6万只。
按照“一场一策”要求,所有养殖场均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85家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治污模式全部完成了防疫基础设施、排泄物处理设施建设和生态消纳地的配套工作。养殖场关停拆除、治理的补助和奖励经费多万元全部发放到位。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市畜牧业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许多昔日污水横流的牧场变成了如今小而精的美丽牧场。市农林局局长应加兴说:“当前我市畜牧业规模、硬件设施、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通过美丽生态牧场建设,能起到美丽效应,助推全市畜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牧场,走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提升。我市即将对全市所有保留的养殖场开展美丽提升工程,打造升级版的美丽牧场全面,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实现畜牧业减量提质。”
来源:永康日报教卫工作室供稿
记者章芳敏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