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番薯
番薯又称红薯、甘薯、红苕、白薯、地瓜等,缙云人叫“番莳”,是高产稳产的作物,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少等特点。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写了《甘薯疏》和《甘薯疏序》,极力予以推介。
相传在明朝时,缙云遭受水患,唯有番莳丰收。一京官前往巡查,见一童颜鹤发老农正在挖薯,问其为何物?老农答曰:乃人参也,可通经活络,排毒养颜。京官奇参之硕大,欲食之,老农遣妻煮之。京官品尝后,惊呼妙哉。进京禀圣:缙受水患,而参肥硕,且味绝,奇珍也。尔后,缙云番莳名声大振,誉满天下。
番莳前面的“番”字,表明它是舶来品,据说原产于南美洲,后辗转传入我国。缙云山地多,水田少,气候适中,因而番莳与缙云格外投缘。缙云与永康相邻,两县一带流行一句俚语:“缙云番莳,永康萝卜”。这话含意有二:一是缙云盛产番莳,永康盛产萝卜;二是番莳粗笨,萝卜光滑,揶揄缙云人愚笨,称赞永康人机灵。尽管“缙云番薯”略含贬意,我们不仅不觉得难为情,还感到做缙云人很自豪。缙云有一则诙谐的顺口溜:“番莳好食,放屙省力,坐落端正,戤(站)起干净”可以印证。但“种番莳”绝对是被视为最低下的职业,俗语“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缙云人威吓咒骂吃皇粮的人,“我把你弄回老家种番莳迲”,可以佐证。许多人自贬或自嘲“我是种番莳人”。
番莳色泽金黄,晶莹透剔,香甜糯滑,极具农家风味。番莳含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和各类维生素等,含糖量高,又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清代《随息居饮食谱》写明:“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也认为番莳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被视为长寿保健食品。特别是现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返朴归真,重返自然,千方百计弄些番莳之类的粗野杂粮,不仅尝鲜享口福,还调剂肠胃,缙云番莳就更吃香了,已成为当地民间饮食文化一道独特的招牌。甚至以前供猪们吃的番莳叶番莳叶梗,现在也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
番莳是以前农民的主食,也是喂猪的重要饲料。可鲜吃,也可晒干或晒制成零食吃;还可用于酿酒、磨洗番莳粉或熬制番莳糖等等。
鲜吃有清煮的番莳汤,掺包萝面糊的番莳羹,掺大米或粟米煮的番莳粥、番莳饭,整块烧煮的番莳干(gàn)等等。有些人把番莳干用锅铲拍打成泥状后再食。把番莳去皮,切成手指粗细的长条,生姜葱花适量,加油盐热炒,葱白煎出香味,捞出渣。下番莳条再放盐翻炒均匀,淋适量水,旺火焖熟至闻到香味,再小火抽干水分,直至锅底微焦,再下葱花,盖锅回焖片刻即可起锅,便成了一道美食。可做菜,也可作主食。以前人们把番莳放在带火星的灰堆里烤熟,现在大多用烤桶烤,这种“烤番莳”,外焦里嫩,香甜可口。“烤番莳”已成为缙云一道著名小吃,从业队伍庞大,生意做到全国各地。
选用含淀粉量高的番莳,煮熟,等降温至手感适宜时,捏碎放进缸坛里,与按一定比例的米麯拌和,再倒入一定的温开水,酝酿十几天就可以喝上美酒了。
用番莳刨刨成丝晒干,叫番莳丝,番莳丝可单独煮着吃,也可加大米煮成番莳丝饭。我在念高中的时候都是在少量的大米里,掺进番莳丝充饥。以前粮站也收购番莳丝。在耕作的大忙季节里,经常煮番莳丝犒劳耕牛。
以前用含淀粉少的松脆的番莳,洗净去掉表皮,切成片状,放在沸水里汆一阵子,晒干后,叫番莳片,番莳片加黄沙一起炒或用油炸,黄亮松脆,就成了番莳松,是我们小时候最主要的零食,也是过年待客的必备茶配。把块头较小的含淀粉多的番莳放家里“风”上一段时间,“风”的过程就是蒸发部分水分,部分淀粉水解变成了糖。然后将这些含糖量高的番莳切成条状,汆至半熟后晒成半干,放在饭甑或笼格里蒸透,再晒,如是反复多次,就成了黄黑色晶莹酥软香甜的番莳干(gān)了。番莳干既可当零食,也可在外出时当干粮,现在成了缙云的著名特产。还可用“风”过的番莳煎熬番莳糖,用来制作米炮糖、地黄塘等。
把番莳丝或把番莳切片直接晒干后,放在老臼里捣细,用“绢箩”(面筛子)过滤后,叫番莳面。番莳面和水搓捏成碗状蒸熟,叫番莳饼或番莳竹碗,以前是充饥之物,现在成了缙云特色小吃。
番莳还还可以磨洗番莳粉。以前此项工作十分繁重。把洗干净的番莳放在一张固定在木板上满是钉眼的铁皮(叫“番莳粉刨”)上面来回地磨擦,费时费力,不小心还磨破手皮(现在都是用机器粉碎了)。再把磨好的这些番莳浆装在细眼的布袋里,用豆腐杠架在大木桶上过滤,不断加水揉捏挤压。大约过了5——8小时,倒掉水,铲起沉淀在桶底的番莳粉块,晒干,用米筛过滤储藏。番莳粉用途十分广泛。以前农村摆酒宴,番莳粉加各种动植物食材做成多种风味独特的“羹”,是宴席的主角,看宴席是否排场,就看有几道羹。现在仍有许多人糊番莳粉羹食用。其中的敲肉羹是羹类中的珍品,现在也是缙云美食之一。农村逢年过节炸肉丸,番莳粉是不可或缺的原料。番莳粉还可以制作番莳粉丝、做饺子皮、烤橡涂、打番莳粉抽、摘番莳粉丸等等。磨洗番莳粉留下的番莳渣,是喂猪的好饲料,也是酿造烧酒的好原料,以前还可烤成饼充饥。
以前,番莳的品种比较单一,最原始、延续时间最长的当家品种,叫“六十日”。此品种松脆、含淀粉量少,最适宜晒制番莳松和生吃。最近几十年番莳品种不断更新。我小的时候,有了含淀粉较多的“南京红”和“三个叉”等,再后来的主角是“青藤”,淀粉含量很高,喷香爽口。“青藤”的登场,“六十日”遭到了冷遇,当人们再想起它的时候,已经断子绝孙了。现在番莳的品种繁多,也叫不出具体的名字,只能以“红心”番莳或“黄心”番莳呼之。
番莳喜温,温度过低,就会受冻,形成“硬丁”或腐烂。番莳收获后,剔去腐烂、受伤或过小的,就直接堆码在番莳洞里或地塘(地窖)里,随时取食,直到第二年春末。那时农户几乎每家都有番莳洞。番莳洞打在房屋附近的山脚边或高墈上,是那时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现在仍有少数农户这样储藏番莳。
以前番莳繁育种苗比较繁杂。要挑选个头较小并匀称的、无蛀疤和无损伤的番莳,小心藏在地塘或番莳洞里。到惊蛰左右,单户或几家合伙,在天井或房屋附近的菜园、簟基,用木桩和杉树刺围成不同形状的相应范围。在底部放上厩肥,再倒上从阳沟里取出晒得半干的垃圾。然后码上番莳种块,再用比较细的垃圾填充缝隙并封盖表面,最后盖上厚厚的稻草或蓬松的栏肥,压上石头木墩等物。此后,要经常探测温度,太凉了,就发不了芽,要加盖稻草或泼洒人粪尿加温;太热了,番莳会被焐伤,要减少稻草。过了二十来天,种块开始萌发幼嫩的红芽。发芽后还要小心呵护,避免冻伤。等到幼苗长有几片青绿色的叶子后,再移植到地里培育茎蔓。现在育苗都用尼龙布了,简单方便效果好。
扦插番莳要赶“番莳汛”(即梅雨期)。汛期里,家家男女老少齐动手:披蓑戴笠,割番莳藤、剪番莳插、上山下地扦插,一派繁忙景象。生产队劳动更是阵容强大。番莳扦插后,只要锄锄草,翻翻藤蔓就行,现在也有不翻藤蔓的。贫瘠的土地,可以施一些厩肥、草木灰、焦泥灰和人粪尿等。
收获番莳是最繁忙的季节。割番莳藤必须要赶在打霜前。一般是白天割番莳藤,晚上用竹制的“番莳叶夹”捋番莳叶。我的母亲和姐姐们每年要捋几千斤的番莳藤。然后用大锅将番莳叶煮熟,盛在大缸或饲料塘里,猪们就要吃上一年了。然后是掏番莳、晒番薯、磨洗番莳粉、储藏番莳等。一个繁忙的季节过后,大家的双手都被番莳和番莳藤洗礼得面目全非:乌黑且开裂。
捋了叶的番莳藤晾晒干燥后,在冬天喂牛羊。不喂牛羊的就把它浸在水里,烂掉外皮和内芯,脱去脂液,晒干后拧成绳状,用来点火。
我是种着和吃着番莳长大的,在不缺吃的现在仍然种着和吃着番莳,除了温习过去的功课和享受口福外,也怀有对番莳的那种难以割舍的深深眷恋!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