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永康特产
永康医院
永康新闻
永康生活
永康房产
永康美景

LOFT话题聚焦四城剖面城市的自然

城市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发展,带来了丰厚的文明成果,吸引了大量人口。与此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可逆的改造过程。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城市,都不能幸免于此。

在经济只够温饱的年代,人们对土地的利用野蛮粗暴,大刀阔斧地开山填海,铺平了城市建设的道路,也为此损失了无法估量的自然资源,同时出现的还有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等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副作用。

今时今日,每个城市都在高速发展和变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者在反思对自然的态度,从开发与征服的心态日渐过渡到保护与回归,试图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湿地公园

香港——四分之三的自然管理哲学

在香港.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多万人口,人口密度位居全球第四。香港自由行开通已经十余年,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涌入香港,熙熙攘攘的拥挤人群成为香港的常态。

然而,在弹丸之地的香港,竟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属于郊野,其中包含了24个郊野公园、15个特别地区、4个海岸公园及1个海岸保护区,这些地方均由渔农署管理,覆盖了全市,对比寸土寸金的香港市区是难以想象的。这些土地是每个香港居民的公共财产,在闲暇之余,居民可以乘坐各种公共交通到达这些郊野海岸公园徒步休闲,享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郊野公园

英国的自然博物传统由来已久,香港的城市建设能对自然生态有这样的意识和远见也受到了英国在这些方面良好积极的影响。英国的植物学家在年就著成了第一本香港岛植物志,其他领域也都有英国的学者将研究方法和成果带入香港。20世纪70年代,英国在本国发展郊野公园的同时,也于在香港制定了《郊野公园条例》,之后逐批划定了郊野公园。这些扎实的本地调查和研究,结合政府法律对自然环境保护特设的条例,都为香港今日的自然保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香港对自然环境的态度还渗透在各个领域的管理中。譬如对实践可持续环保建筑的开发商提供奖励或是免除部分税务、资助清洁生产的工厂、设立回收基金促进废物重复利用、推广屋顶绿化减轻热岛效应等等。正是因为多管齐下的自然管理政策,才使得人口压力如此巨大的香港仍有青山、碧海、绿水、优质的空气,甚至还能保留诸如水獭、赤麂、豺、穿山甲等濒危珍稀的物种。在一水之隔的深圳,这些物种都几乎消失了。

只要去过香港郊野徒步的人都能感受到,在香港的郊野公园硬件设施都极为完善,指示标识路牌清晰,有可供休憩的凉亭,有洗手间和垃圾桶,不必担心迷路和内急。并且,香港的郊野公园还有很多学习径和自然教育活动供学生和自然爱好者研习,在游客中心有小而精美的展览馆展示相关知识,有香港本土自然图书出售,有训练有素的义工在公园进行讲解和其他辅导。寓教于乐,让人们在这些地方休闲之余更加深刻地理解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也会发现,在香港行山,人们都很自觉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闹惊扰动物,不乱攀折花木,守序又规范。

郊野公园学习径

教育中心展馆

教育中心展馆

只是香港仍是一个高速发展、节奏快速又拥挤的现代化大都市,现今对于这四分之三的荒野土地开发还是保留,在香港仍是争议不断,甚至有原住民激烈反对郊野公园建设,抗议其严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诚然,我们也并不能跨越这些实际问题来空谈,这些矛盾也会一直存在。不管怎么说,在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能坚持这么多年让城市发展大幅度为自然保护让路,实属不易。

台北——富有人情味的点滴小确幸

第一次到台北时,印象深刻的除了台北人的热情温暖,就是台北的垂直绿化,随处可见墙上挂着盆栽,旁边的告示和标语一如既往的台式小清新。它们放在这里很安全,没有人随便拿走。更令人觉得讶异的是,在永康街一个人口密集的小区,居然看到了一棵台湾特有种,也是保育物种的台湾油杉。小区的地图上,这棵油杉赫然占据一席,并成为小区一景。回来之后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棵80岁高龄的油杉乃是日本殖民台湾时期一位日本技师所栽植,居民自发成立“台湾油杉根与芽小组”,做了大量努力,才使得这棵树没有被砍伐,陪伴日式建筑古迹留在小区。年4月28日,就在这里,由台湾油杉社区发展协会申请的台湾油杉保育小站建成,同步开展了“一棵台湾油杉的倾诉主题展”,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由一棵老树引发的保护运动,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这里面包含的东西很丰富,除了对自然物种的感情,也透着浓浓的人情味。

市区街景

街角花台告示牌

台湾油杉小区

年,美国博物学家JohnVanDenburgh在台北发现了一种身材娇小的蛙,经研究,这个新种命名为台北赤蛙。台北赤蛙曾在台湾分布广泛,数量众多。随着台湾的土地开发,水田污染,台北赤蛙的数量直线下降,到年左右濒临绝种的危机。年,由台北市立动物园着手开展了台北赤蛙的野外保育计划。除了在动物园的圈养繁殖,研究人员还对台北赤蛙生活的水田进行了原生植物保种,采用停用农药推广生态防治的替代方法恢复赤蛙宜居的水田环境。

在新北的坪林,近在咫尺的马路边就能看到了几十只鹭鸟的繁殖和育雏过程,鸟和人都相安无事。因为地处水源保护区,年坪林就开始封溪护鱼,同时休耕一半农耕地,推行安全用药,多年的努力除了换来鱼类种群的增长,还留住了一堆以鱼为食的鸟类在此繁殖,成为观鸟天堂。

坪林的鹭鸟繁殖地

坪林路边衔树枝筑巢的牛背鹭

台北有着太多这样的物种保育故事,每个点看起来或许都很小,但是因为这些小小的点汇集,将台北维护成今天的样貌。在台北有开满野百合的海岸,有藏匿野兽的森林,有候鸟云集的红树林湿地,人们自觉遵守与自然相处的法则,在都市中享受自然,在自然中享受都市里的小确幸。

海岸的自然教育牌

海岸野生的台湾百合

台北的自然意识觉醒也不是一日而成,一样经历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巨变和改造,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渐渐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并为之做出改变。在这个觉醒的过程中,既有政府的官员,也有相关领域的专家,还有蓬勃发展的民间自然环保NGO在推动。其实整个台湾都是如此,台北作为资源的中心,将优秀的经验辐射到了台湾的其他各处。

在台北的书店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自然图书,也就是这三十多年间,越来越多的学者、爱好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kangzx.com/ykfc/29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