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时,你的父母是否千叮咛万嘱咐过这句话:不要跟外省同学谈恋爱,要找就找本地人。
我们印象中的永康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似乎有着固执的“排外”心理。儿女临近适婚年龄,先收到的警告往往是——别找外地人!一旦孩子有了嫁娶外地人的想法,双方免不了大动干戈一场。
许多姑娘小伙不理解,父母缘何如此在乎“本地”这一条件?是怀有地域上的偏见吗?他们“排外”行为的背后,究竟在预防什么?
“父母的底线是不出省,我只好隐瞒多年的恋情”
当记者聊起这一话题时,27岁的姑娘应晨(化名)急不可耐地诉起苦来。她是家中的独生女,“上大学时,父母就嘱托我,如果要在大学谈恋爱,只能找永康本地的,不出省是他们的底线。”虽然嘴上答应,她心里却不服气:爱情靠的是感觉,哪能限制地域?
一语成谶,应晨在大三那年真和一位外省的男同学“来电”了。对方家住隔壁省市。临近毕业,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甚至有了毕业后见家长的打算。考虑到男友是外地的,应晨特意多次向父母套话,结果父母态度坚决,还是不同意她找外地男友。于是,她索性就先隐瞒了这段恋情。
应晨在毕业后回到永康,家里帮她安排了份临时工作,顺便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同时,父母还四处给她张罗着相亲。被逼无奈,应晨只好说出了大学男友的情况。“他们听完就翻脸了,叫我立马分手,其他免谈。”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父母会时不时向家中小辈打探,应晨和男友是否已分手。而实际上,这段不被认可的恋情又悄悄地延续了两年。可就在上周,应晨与男友聊天时不小心被妈妈发现了,一场家庭大战就势爆发。
应晨回忆,爸爸当场翻脸,“他说不可能同意我嫁过去,如果我硬要嫁,就断绝父女关系,再也不要踏进自家的门。”妈妈看穿女儿的纠结,松了口,表示可以勉强接受男方来永康落户定居。
但应晨知道,这个抉择对于男友而言可谓艰难,因为他也是家中独子,目前在老家事业稳定收入不错,更何况永康的房价比他老家更高。“我爸妈应该是想通过他不肯来,而达到让我们分手的目的。”应晨与男友说明情况后,对方果然坦言暂时不考虑离开家乡。
“我理解他的决定,可多年的感情不可能说断就断了,究竟怎样才能过我爸妈那一关呢?”说完,应晨叹了口气,她知道父母正是为她着想,才会这么生气。首先,应晨付出了两年的努力,好不容易考出教师证。虽然收入一般,但胜在工作稳定。“如果我嫁过去,就意味着一切从头再来。
因为跨省调动的难度太高,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了男友而放弃现有的事业,他们觉得不值得。”在父母眼里,这段异地的感情有着太多的未知。而在本地,我起码能保证找个门当户对的。而且,他们也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扶。
“我妈对东北姑娘有偏见,担心对方会拖累我家”
“我有一个不管怎么说都不肯让我娶外地女孩的妈。”在蒋一鹏(化名)的倾诉中,记者了解到了他的基本情况。永康本地小伙,今年32岁,从事文化行业,有房有车,身高长相都没问题,却迟迟未婚。蒋一鹏认为,正是因为母亲太过“排外”,以致给他的婚姻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而他努力挣脱许久,无果。
蒋一鹏的前几任女友都是永康本地人,估计是家境优渥的缘故,多多少少有一些“大小姐脾气”。他觉得那些姑娘并非是适合过日子的人,交往不久,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今年4月,蒋一鹏因工作原因意外结识了一个在永康工作多年的东北姑娘。接触下来,他觉得对方为人大气、有包容心、做事踏实,还烧得一手好菜。“现在会烧菜的年轻姑娘真的很难得,我渐渐有了想跟她进一步发展的想法。”
但就在此时,蒋一鹏的母亲跳了出来,坚决要把儿子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她开始利用每一个机会向他灌输:“外地女孩就盯着咱们本地男孩呢!她嫁给本地人,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你以为她真喜欢你?”甚至还搬出了她从别人那儿听到的例子——谁家的儿子,找了个东北姑娘,结婚后,东北姑娘懒得很,孩子、家务都不管。
本着孝心,蒋一鹏一次次默默地承受,偶尔气不过,才会顶撞几句。他觉得,长辈在子女的择偶上,确实存在一些“偏见”,比如地域方面。
既然不让娶外地女人,那就得给儿子抓紧介绍本地女孩。“我妈一有空就打电话来,催促我去相亲,见那些她认为门当户对的女孩。”服软之余,蒋一鹏仍希望能够说服母亲。最终,母子俩摊牌了。
在母亲看来,同等条件下,肯定先挑本地的,儿子娶外地女孩,弊大于利。第一,不知根不知底,又没地儿去打听,怎么敢娶回家?其次,蒋一鹏的女友在单亲家庭长大,目前工作并不是很稳定,如果在永康安家,她的妈妈势必也要从东北搬过来。“我妈认为这样会拖累我们全家,我以后的经济压力会很大。”第三,母亲担心和外地姑娘结婚的后续问题。不是同一个地方长大的,风俗、习惯肯定有所不同,婆媳矛盾可想而知。
总而言之,不管蒋一鹏如何劝说,母亲的态度不曾有丝毫转变。小伙子失望地说,母亲的确无私地为他做了很多事,可是,母亲在这件事上的行为,让他倍感矛盾。
嫁出去的永康姑娘:“我是个不称职的女儿”
父母坚持的“不嫁娶外地人”到底有无必要?记者采访了一个嫁到外地的姑娘。方方(化名)今年33岁,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当初不听父母的劝告,硬是要嫁到外地。这个所谓的外地,其实也不是特别远,距离永康大约四五个小时车程。
“结婚前,我认为就这么点距离,嫁了也无所谓。结婚后,这个想法彻底改变。”多年婚姻生活,让方方满是感慨。嫁到外地,首要矛盾就是过年问题。无论去男方家还是女方家过年,总会有一方父母心里不舒服。方方和丈夫原想把四个长辈聚在一起过年,其乐融融,但谁也不想在过年去别地。于是,夫妻俩约定,婚后第一年在婆家过,第二年回永康过年,这样轮流着来。然而,又难免因为突如其来的工作不得不误了归期。
在当地人眼里是外地人,在娘家人眼里也成了外地人,这一直是方方心中无法吐露的委屈。她告诉记者,自从嫁人后,与娘家就疏远了,父母对她既有挂念,也有埋怨。前段时间,她给家里妹妹打了个电话,询问父母近来的身体情况。妹妹说两位老人的身体并不好,尤其是她爸爸,前不久医院。
在妹妹的帮助下,记者联系上了方方的父母。说起隐瞒病情的事,父亲面露难色:“怕她操心嘛,更何况说了也没用,她平时忙,赶不回来的。”话语间,老人并不掩饰父女之间难以化解的心结。“当年她偏要嫁出去,我也管不了,就跟养大的女儿被人牵走了一样。”老人连声表示不求别的,只愿女儿在婆家不受气就好。
“每听他们这样说,我就觉得自己这女儿当得太不称职。”眼看着父母日渐衰老,越来越需要陪伴,而自己却无法在身旁尽孝,方方心中的遗憾越积越满……
香香姐有话说父母更希望子女在择偶上选择本地人,这只是偏见吗?我认为,更多的是经验。父母反对孩子与外地人结婚,实际上反对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外地”这一背景下暗含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和问题。
比如,不能及时照料自己的父母。两个人结婚之后,肯定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生活细节。不在本地,无法及时尽孝。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到底回谁家过年过节,这是嫁娶外地人绕不开的问题。另外,如果你嫁到外地去,父母会担忧女儿在婆媳关系和婚姻生活中处于弱势。你离自己的家人太远,即便遇到委屈事,也没办法找父母倾诉和解决。
而更关键的是,双方家庭无法互相帮扶。婚姻不单单是两个人的结合,还是两个家族人脉关系纽带的联结,以及两家各类资源的共享与帮扶。父母对这点早已心知肚明,所以宁可让孩子嫁娶一个“清白”人家的本地人,也不愿去高就外地的婚姻。
长按识别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