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对于长期生活居住的人来说,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不同行业对此有不同地感受。但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利用手中的相机,用最直观的方式记录下城市变化的点点滴滴,用他们的目光,见证着城市的成长与蜕变。
画意摄影诗意吾乡
想说:对一个城市的感情,不是因为美景,而是它带来的那些记忆。这个时代,有时候旅游都只是为了看一看而去看一看,却忘了去感受这些城市真正动人的东西。
几年前冬的一天,气温骤降,永城下起鹅毛大雪。家家户户关上门窗,躲进房间。看到雪景的应新新却兴奋不已,他穿上早已准备好的大衣、拿出相机,奔出家门。
“咔嚓”“咔嚓”,一个下午时光悄然而过,一幅幅中国风似的永城水墨画在应新新手里诞生。大雪覆盖下的它们平静、柔美、诗意,若不细看,你真的分不出这是照片还是画。
应新新说,这叫画意摄影。该流派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30年代早期终止。画意派主张摄影师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不依附传统模式。强调画面中影调、线条、平衡等美学元素的重要性超过照片的现实意义。
画意摄影主要有西洋油画风格、中国国画效果及电脑数码制作。应新新的画意摄影,有着很强的中国国画风格,应新新觉得,这大概和自己的专业及经历有关。
39岁的应新新是芝英人,打小,他就喜欢和伙伴们穿梭于芝英的古建筑、古祠堂,对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有着特殊情感。长大了,应新新又去学了美术,尤爱国画。当古镇情节、美术、摄影相结合的时候,中国风式的画意摄影就出来了。
“其实最初接触摄影,是因为工作。”原来,应新新经营着一家影视传媒公司,因经常要给客户拍产品,接触到了摄影。结果,拍着拍着,自己却入了迷。
而初次尝试画意摄影,却是一个意外。“记得是年,在朋友家偶然看见一幅很诗意的中国画:青瓦白墙、碎石路、乌篷船、杨柳枝。画太美了,当时脑子里就闪过一个念头,如果能用相机拍出这么诗意的相片,也一定很有感觉。”学着画里的构图和意境,应新新将永康的山水小屋都拍了一遍。慢慢地,他中国风式的摄影开始独放异彩。
年香港第52届国际摄影展中,应新新拍摄的作品《公婆岩晨韵》还获得了最佳画意类银牌。这次获奖对应新新的触动很大,既肯定了他在画意摄影方面的才华,也让他更有信心,将永康更多的美景展示给全世界。
于是,黑瓦白墙的后吴古镇、充满诗意的西津古桥、人间仙境方岩以及极具田园风光的石鼓寮在应新新的镜头里都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将永康更多的美景、丰富的人文特色展现给世人。”应新新说。
老宅故事你我莫忘
想说: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戏曲文化还是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绘画,你不一定要样样都是专家,但有一点很重要,你得懂得欣赏它。只要你真的看进去了,就会觉得真的很了不起。
人近花甲,王子庭开始有些念旧了。
王子庭是市东城街道高镇人。那时候的高镇可不像现在这样高楼林立,而是像很多老房子一样白墙青瓦,青苔遍布,一幢房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类似北京四合院。
房子虽然旧了些,小了些,却异常温馨。大家就像一家人,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一开门,就凑一块儿了。而今,家与家之间却被一扇门给隔绝了。
这样的变化,王子庭颇为无奈。“我是看着永康城变化长大的一代,既欣喜于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也惋惜于旧日那些温馨往事的湮灭,这让我的心情很复杂。”这样一想,王子庭的内心有了些许触动,他有了一个想法——用图片为老永康人留下一段记忆,用图片将永康的古建筑定格。
从此,芝英、古山、舟山、唐先、方岩……哪里有着丰富的人文特色,王子庭就往哪里钻。
在舟山二村的黄印若公祠里,一位83岁的阿婆独居于此。王子庭将镜头对准了她。“阿婆对这幢房子感情很深,一直在默默守候,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有些地方漏水了,阿婆非常心疼,还多次叫儿子多方打探是否有望进行修缮。这让我联想到古代匠人精神,阿婆的爱心和责任感也是一种匠心的传承与体现。”
在古山镇“七棚头”胡氏旧居里,王子庭趁着雨天,支起三脚架,利用慢门拍摄,在等待了两三个小时后,终于完成了一幅《雨巷》。“七棚头”高高耸立,雨天里甚是清晰,一旁的行人撑着雨伞,行色匆匆。王子庭觉得这样的动态结合,让这座历尽风霜的古建筑多了一抹灵动的色彩。
河南一村的某处古祠堂里,正在进行着婺剧花头台(闹花台)比赛,王子庭将镜头延伸,通过古祠堂的屋檐进入,正好对准大明堂里比赛的选手。照片效果一出来,王子庭甚是欣喜,欣喜的不是照片多美多有感觉,而是从中体会到,中国古建筑也像戏曲文化一样的历史感。
“每个古建筑都有一个故事,古建筑记录的是我们祖先当年创造的辉煌历史。”在王子庭看来,古建筑反映出了匠人的过人智慧和超高的技巧,也反映出不同朝代不同文化的不同表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能让更多人懂得传承与保护,让古建筑和传统文化之美,代代相传。
来源:永康日报
记者:应玲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