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永康特产
永康医院
永康新闻
永康生活
永康房产
永康美景

人文为建祠堂,他几十年节衣缩食,攒下

永康市城西新区华村已有多年的建村历史,素闻华村华氏以“积善、勤俭、耕读、孝悌”为家训,代代相传。近日,记者走访了村里的两座古祠堂,巧的是,它们均与一位“华村名人”有关。

相较于其他村庄,华村的祠堂显然不够华丽壮观,但在村民的讲述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些屹立了百年的古建筑恰如精神上的高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村子孙。

1

应芳公贡献终生积蓄建成,现已旧貌换新颜

记者抵达华村村口,村党支部委员华文策提议第一站先去看看村里的老祠堂。可真正站在宏伟崭新的文化礼堂前时,若没有村民提醒,恐怕是无法将眼前的这座庞然大物与他们口中的“老祠堂”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在老祠堂的原有位置上改造后的新华氏宗祠。”几个村民热情地围上来,向记者展示了祠堂的老照片。与这副气派的新颜不同,照片中的老祠堂样貌寻常,砖墙、黑瓦、飞檐略显斑驳。

要追溯起华氏宗祠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应芳公。据说,最早的宗祠早已毁于明末清初的战火。直到清乾隆年间,华氏季房下的应芳公决心重建华氏宗祠,以聚宗睦族。为此,他自年轻时就专门准备了储蓄罐,放入余钱作为建祠经费,只进不出。等他到90岁高龄时,已积攒了白银近千两。可鲜为人知的是,应芳公的钱都是从“牙缝里省下的”。几十年来,他节衣缩食,只吃糠菜杂粮,床头的蚊帐补丁叠着补丁,却舍不得换。

后来,由于年事已高,应芳公便把这笔巨资交给儿子,让他们负责督造,最终于乾隆二十四年(公元年)建成了华氏宗祠,即肃雍堂。

“别看图片里祠堂破败,在那时候,也算是大手笔!”从83岁的村民华法然的描述中,记者领略到了旧时华氏祠堂的雄伟:坐北朝南,五栋三厅,占地多平方米,共耗银一千二百两。宗祠上厅立祖宗牌位,供祭祀瞻仰;下厅建戏台,用来办盛事、演社戏;中厅立护门,正中供奉始祖画像,两侧挂楹联及书画,楣上高挂匾额,均由府尹县令及名家题写。

几百年来,华氏宗祠的用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以往,华家子孙外出读书考试,必先来宗祠拜过祖宗,凡是考取功名,官差送来黄纸红印的榜文,也定会张贴在祠堂墙上。每年春秋两季,村里都会组织村民来华氏宗祠,春节祭祖,分麻酥;清明扫墓,则分馒头胙肉。除祭祀、议事等基本功能以外,透过文化礼堂陈列的史料,记者发现了原华氏宗祠的另一个重要身份:学校。

华村历代先祖都强调,“读书积德”是家业兴旺的根本。只有读书识字,才能明事理,懂世务,离愚昧。因此,华氏各房的掌舵人也都是“耕读传家”的楷模。

华文策告诉记者,为保子孙“耕读”可续,从华氏宗祠建成起,华家子弟的启蒙教育便在祠堂里进行,虽然办学规模不大,但私塾性质的授课却从未间断。以前,凡是到了入学年龄的华家子孙,必须入塾读书,一律不收学费。“那时候,村里聘请的塾师都是学富五车、品行端正的名士。田租收入则充作师资和对学童补助的资金。”

年,塾学废弃后,村里又立即把华氏宗祠作为校址,创办了华村小学。后来,学校被正式称为“永康县私立华溪高等小学”,抗日战争前,学校曾有13名教师,招过多名学生。华村人对下一代子孙的教育从未中断,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纷纷创办扫盲班,而华村却做到了无“文盲”可扫。

79岁的村民华加根亲眼见证了近代以来华氏宗祠的“繁忙”:当农民协会办公场所的同时扩充为粮食仓库;年,办了粮食加工厂;年,经修缮后再次续办华村小学;年,华村小学被撤并,祠堂内改办幼儿园……

历经多年风雨,华氏宗祠已是破败不堪,柱倾墙塌,门窗荡然无存。于是,村里后人毅然决定拆掉旧祠,建新文化礼堂。年,老祠堂的历史彻底画上句号,华村文化礼堂以新的面貌、新的英姿,给华氏宗祠以重生。它被赋予了新时代下的新功能,村落简介、历史沿革、风俗特产等各类内容整整齐齐地分布在礼堂的每个角落。老祠堂所象征的华村精神也由新文化礼堂来发扬光大,永久传承。

后代为纪念应芳公而造,六段大梁出自一株古柏

离开华氏宗祠,沿着村巷步行不到五分钟,就到了华应芳公祠。华应芳公祠的门面并不惹眼,藏在窄窄的巷子里,稍不注意就容易错过。有村民说,因为祠堂没有修缮,大门通常是不打开的,得从侧边的小门进去。

华应芳公祠于年动工兴建,第二年完工,占地多平方米。顾名思义,它的建造,与应芳公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座祠堂是应芳公的后代华其遇、华金暖、华德曹三房共同筹建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他。”华法然和华加根两位老人,对应芳公的生平较为了解,这也让记者得以知晓了更多关于这位“华村名人”的故事。

应芳公一生艰苦朴素。他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但凡邻里有困难,他定会热心扶助。据说,村里经他扶持的不下百家,慷慨拿钱给村人打官司的事例也有几十件。他独自出资建造了五锦桥凉亭,还在亭内施茶、熬粥接济困难村民。不仅如此,应芳公还在临死前,将终身积累的财富拿出,建起了意义非凡的华氏宗祠。

  

其后代华其遇认为,应当让华家的子子孙孙都牢记华应芳公的精神,于是,他决定为其建造一座祠堂以示纪念。故而华应芳公祠又称“敬爱堂”,它的存在,是为了弘扬应芳公施恩积德、忠孝节义的高尚品德,也教导大家创业艰辛、守业不易。

带着敬仰的心情,记者在这座破旧凌乱的祠堂里绕走,仿佛一切都鲜活起来。公祠分为上、中、下三厅。华加根指着三级厅堂的六根方形大梁,用神秘的口吻说:“这是用一棵生长在丽水深山老林里的古柏做成的。”六段大梁竟出自同一株树,可见该柏树之巨大。当年,主持建造祠堂的族长华其遇亲自到丽水深山里采伐,将这株古柏抬至缙云县,他乘着竹筏,让柏树就这样顺水漂到了华村的东溪桥头。无独有偶,祠堂里的方形石柱则开采自上水碓岩宕,同样靠水路运回了华村。

祠堂内外的墙上,均绘有大面积的壁画,宣教忠孝节义,勤劳俭朴。柱上楹联均由本房学子书写,以鼓励后辈。

华文策告诉记者,华应芳公祠主要用来办红白喜事。除此之外,还曾充当过华溪高等小学的校舍,也曾被分配给各生产队,用于堆放农具和肥料,厅堂里关过牛、养过猪,还办过碾米厂。改革开放后,华应芳公祠就作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活动场地,成了老人的会友室。

记者

马忆玲

编辑

胡凌霄

线索爆料/商务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kangzx.com/ykyy/25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