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意收集身边报刊的“小打小闹”,到跑遍废品收购站、拆迁区遍寻老旧报刊的“大动干戈”,掐指算来,年近5旬的集报达人王俊寅的集报之路已走了30年。目前,他收藏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的报纸多种,共计10余万份,其中不乏创刊号、停刊号、特刊等各种报纸,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一份年的《大众日报》,距今已有82年历史。
“老报刊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记录历史背景的实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王俊寅说,对个人而言,多年后翻看老报纸,看见自己的上报经历,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体验。
家里全是一摞摞报纸
近日,记者在王俊寅位于东城街道的家中看到,橱柜里、桌子上全摆放着一摞摞叠放整齐的报纸。它们色泽泛黄,按类别用绳索分别包装后,被塑料薄膜保护着。“这些只是部分,里屋还有。”王俊寅说,由于报纸实在太多,他还把武义的房子腾空,专门用于储藏。
在王俊寅的介绍下,记者见到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报纸。王俊寅告诉记者,他按照年份、种类和区域给报纸标号,像新中国原子弹爆炸、神五飞天、北京奥运会、五金博览会等重大事件的报纸他便会在记录后,单独作整理归类。
记者从一摞摞报纸中找到《人民日报》这个分类,随后请王俊寅取出了一叠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日报》查看。记者发现,这些报纸均是轻轻对折一次,用细线包装后,插入标有数字序号的字条。王俊寅说,由于个人收藏条件有限,不能像图书馆一样保持室内恒温恒湿,所以保存时间一长,报纸就会从折叠处泛黄破损,“这样保存既方便查找,也不容易伤到报纸有字的部分。”
为了管理好这些数量庞大的报纸,王俊寅多年来已习惯用纸笔进行登记、归类,用掉的笔记本装了满满一箱。年,在儿子的帮助下,他第一次学习使用电脑,并把一款软件用于登记归类藏报信息。“你看,我输入报纸名称等关键字,相关已收藏的报纸信息就出来了,收藏份数、发行日期,一目了然。”王俊寅自豪地向记者展示,这是一款界面较复杂的商用记库存软件,但从信息录入、修改到检索,他都操作得非常娴熟。
与报刊结下不解之缘
为什么会走上收集报刊的道路?王俊寅说,这源于他曾是一名文字工作者。30年前,王俊寅还在单位上班,那时他便作为一名通讯员,在报纸上陆续刊发过不少稿子。
“通讯员经历让我对报纸产生深厚的感情。”王俊寅说,起初他只是顺手收藏自己写的“豆腐块”。但随后王俊寅便发现,读报的乐趣其实不止于此,收藏一段历史、记忆也同样别有趣味,于是他开始收藏一些刊登重大事件、生活趣事的报纸。渐渐的,他开始迷上集报。他不抽烟,不喝酒,自费订阅了几分报纸,平时还常去旧书摊、废品收购站找老报纸。
同样的,集报也带给他一些奇妙的“邂逅”。
上世纪90年代,那时王俊寅已辞职“下海”。在一次生意中,他在丽水转车,不料被扒手偷走了元。好在有陌生大姐资助了王俊寅50元,这才凑够了回家的路费。深受感动的王俊寅回到永康后,给丽水当地报纸寄去感谢信,希望能表达自己对这位陌生大姐的感谢之情。
时间回到到年年底的某天,王俊寅像往常一样整理刚从废品站收购得来的报纸。在打开一份95年的4月4日《丽水日报》时,3版的一篇题为“旅途遭窃难回家,大姐资助情难忘”的稿件,让他又惊又喜。
“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竟用这样的方式重温了当时的感动。”王俊寅特意拿出这份报纸,与记者分享。王俊寅说,现在老报纸越来越难收集了,这件事更让他坚定了集报的信念。
“接下来,我不仅要做一个集报人,而且要做一个研究人,对老报纸中的史料好好研究研究。”王俊寅认为,集报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是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来源:金华新闻网
记者:倪国栋
小V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