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4次提到“农民工”,并从稳定就业、继续教育、根治欠薪等多方面,给予这个重点就业群体关心和支持。目前在我国,近3亿人的外出务工“就业大军”中,“80后”“90后”“0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一半以上,成为制造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坚实支撑。来到城市,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如何?怎样朝着梦想奋斗?城市是否做好了准备?开春以来,记者在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绍兴等农民工流入较多的城市调研了11家企业,访谈了20多位新生代农民工,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不想进工厂,流水线工作重复、无聊,送快递有趣多了!”最近,从江西鹰潭来到杭州打工的“85后”王鹏成换了份工作。每天早8时到晚8时骑着电瓶车风里来雨里去,争分夺秒发件、收件,小王仍觉得这是目前为止最“带劲”又赚钱的好工作。
“现在的孩子,都要正月十五以后才肯回来上班!”一位从事服装外贸行业多年的企业主感慨。20多年前哪里需要等那么久,工人们到了大年初八就忙不迭地赶来打工;自从10年前“90后”开始入职,工厂常常是春节后就出现“招工难”。
两句不经意间吐露的心声,可一窥“流动的中国”出现的新变化。从就业“随大流”到择业“我做主”,从“埋头干活”到“彰显个性”,从为了生计到展现自我价值……与上一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太多不同。
在满目的招聘广告前,不乏打扮新潮的年轻面孔。
“谜”之择业的一代
“我们不一样”
——社会的进步,新生代农民工有丰富和多元的就业机会,新鲜的工种、体面的劳动成为他们的热门选择
大年初八,年味仍浓。天才蒙蒙亮,义乌人力资源市场就已打开大门。
这一天,是“春暖义乌”系列招聘会的第二天,企业的人事经理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招兵买马”。他们拉出“诚聘英才”的广告,有的还现场展示着照片、视频,千方百计搞点噱头,为的是让求职者进门就能一见钟情。
与企业间“抢人大战”相比,来找工作的人显得轻松淡定。尤其是年轻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穿的衣服很新潮,头发也整齐地打理过,有的还在现场玩起了“抖音”,有的带着一家老小来“遛弯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少人其实是来“灵市面”的,来看看哪个企业给更高的薪酬,就考虑跳槽。
缺流水线上的普工,缺持证的技工,缺有熟练操作技能的技师,缺有丰富经验的车间主管……当天招聘会是装备制造和机电类专场,上百个展位透露着同一个信息:缺人。以市场出名的义乌正在向制造发力,催生了一大批曾经“冷门”的岗位。不过,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还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文秘”,一家制衣厂的市场专员岗位,在一个小时内就收到了近40份意向书。
“猜谜也猜不透现在的年轻人。”义乌人力资源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徐状有些纳闷,明明企业需要那么多蓝领工人,小年轻们就是提不起兴趣,“很多工厂都是无尘化车间,设备高大上,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但年轻人就是觉得当工人不体面,心理有落差。”
“做普工太辛苦了,一天站12个小时哪受得了?现在选择的机会多了,能多和人打交道,工作时间又自由,这样的工作多好!”小刘来自甘肃,虽然是个“95后”,但已换过十多次工作。从最开始的餐厅服务员、小区保安到现在的市场销售,他都选择避开“粗活累活”。
在慈溪工业大镇龙山镇,外来务工者的陆续返工,让冷清了半个多月的街道又重新热闹起来。安徽滁州人陈必胜在此工作了7年,已是宁波华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的他,笑称自己就是“新生代农民工”。
今年春节回乡,他和一群从城市打工回乡的年轻人聊天,发现大家最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