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随着时间、空间的更迭,每一个年代的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回忆,也必定会借助于某一载体而存在,一座城,一条街,一道巷,一首歌,古城,老街,旧宅和泛黄的照片。
胜利街、解放街先后拆迁,老街、旧宅纷纷夷为平地之后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里已经找不回当年的人和当年的店了。在永康老城区生活过的那些人,一旦对应上那时的街,那时的店,光阴的故事便会逐渐清晰起来……
//曾经的胜利街//视频拍摄于年
摄像:胡祖军
剪辑:胡华超
图片摄影:应敏
视频、图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记忆中的永城老街
——胜利街
作者:应春柳
(一)
胜利街东西走向,与南溪平行,起始于水码头的永富桥(现在的丽州桥)北端——许码头,终止于学前路,和解放街垂直形成一个T字形的路口,老永康人称之为十字街口。胜利街被与永康江汇合的南北走向的华溪隔断,又被长不过五六十米的和平桥连起。华溪两岸分别是河头溪沿和沿城,那里绿树成荫,缓缓的溪流自北向南汇入永康江,溪水清澈见底,溪边每隔几十米便有洗衣服的埠头。在河头溪沿与和平桥交界处有一家和平饭店。
我对永城最初的记忆应该是始于和平饭店。那时候母亲在杨溪水库搞移民,移民办的临时办公室就设在那里。那一年我还没有上小学,只记得姐姐、二哥说带我去城里看母亲,顺便还可以去看《洪湖赤卫队》的电影。我欢呼雀跃,可是二哥、姐姐说你要去可以,但是咱们得走路,走不动我们不会背你的。从芝英去县城有多远、要走多久,我全然不知。只知道去城里妈妈在那儿,还有电影可以看,这就足以让我义无反顾独步而行。
路上,我累得走不动的时候求助姐姐、二哥,他们就说,你不是说过不要我们背的吗?想起自己许下的承诺咬咬牙又走了一段路,再后来,实在走不动了我就赖在路基边不肯走,姐姐熬不过我,只好一边走一边拧了拧我的屁股:“你这个说话不算数的小坏蛋,真是得侬精(讨厌鬼),老拖我们后腿,早知道不带你出来了。”我趴在姐姐的背上任凭她虐我、骂我,已经累得只有喘气的人是懒得与之抵抗的。我们仨一路走走停停,从早上出发,到了和平饭店,已经是中午了。登上咯吱咯吱的楼梯,踏着咚咚咚作响的楼板,我已经饥肠辘辘累趴下。这时候的饭店弥漫着米饭和各种菜肴的味道,混合在一起是那么温暖、香糯、浑厚,我无法用言语和词汇形容这股味道,但是至今还在我的嗅觉记忆里。那天,母亲说些啥已经忘了,只记得她夸我小小年纪居然能够独步走这么远,姐姐和二哥在一边吃吃发笑对我挤眉弄眼。
那时候,永康县政府所在地在胜利街上(号),对面有桥头布店、剃头店、东风小吃部。夏天的时候,东风小吃部有酸酸甜甜的冰镇杨梅汤,有唇齿留香的冰淇淋。两分一碗的杨梅汤通常舍不得一口喝下去,直到碗外慢慢地结上一层薄薄的水珠。平生第一次吃冰淇淋是东风小吃部那里买来的,一团米黄色球状物,冒着淡淡雾气,先是抠一小块,浅尝,糯糯的、绵绵的、冰冰的、甜甜的,还有点蛋香,味蕾被激活之后,那股香甜的味道来回流转在颊齿之间,从此爱上冰淇淋。那时候发誓等自己赚钱了,就要每天吃个够。可是等工作后买的冰淇淋,我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回那种感觉了。
(二)
八十年代末,我读卫校的时候,时兴用一种叫“巴拿马”的面料做西裤,笔挺的裤型凸显身材。十七八岁的身体拔高势头强劲,横向也是如此,新买的衣服裤子没多久就渐显拘谨。当时成品的衣裤比较少,我们通常去小商品市场买来面料,找个好一点的裁缝师量身定做。那时的小商品市场在华溪与永康江交汇处的东边,在影剧院旁,市场上的摊位都是用多孔水泥板搭起来,专门卖布料的就靠溪边。
有一次周末,王同学嚷嚷着她现在穿的这条裤子太小了,急需再购置一条。她让我和另外几个同学陪着去逛小商品市场。最后,看中一块黑色的“巴拿马”后横竖砍不下价格。那时候我们没有砍价经验,只是死死粘住摊主,希望她看在学生的份上把价格压一压。王同学个头比较矮小,为了比试一下面料效果,就迫不及待地脱掉鞋子“噌”地站到了摊主的凳子上,拿着那巴拿马围在腿上左右比划,叫我们看看是否合适。几个同学齐齐地歪着头仰视着贴在王同学腿上的布料,一致赞口不绝。王同学下来后,见摊主不松口,就抖了一下手中的“巴拿马”,斩钉截铁地说:“你价格若不优惠,就不买了!”当我们故做离去状时,摊主瞟了一眼王同学,抖了抖“巴拿马”,面露不屑,道:“该买啦,你的裤子胯下都裂开了……”
九十年代初期,在胜利街上有一条弄堂叫大明堂,窄得如果迎面来人都得侧身相让。七拐八弯进去,有个叫阿春的裁缝师,她手里出来的服饰款式新颖、时尚,只是做工有待考究。
每次去阿春她店里,总是人满为患,清一色的姑娘、少妇不是去选款式就是催她快点做。阿春因生意太好,即便作坊里很多帮工,也应付不过来顾客的需求。况且爱美的人总是迫不及待,每次定下款式后,忘不了和阿春讨价还价,当然不是价格,而是取货时间。
“明天就可以拿吗?”
“哪有那么快哦”
“那后天呢?也不行吗?大后天?这么慢……好吧、好吧,我大后天来取”。
顾客们经常要编出一堆理由来,诸如:后天就要去玩急着穿、明天要去赴宴、我家里已经没有衣服穿了(谁信啊)……,为了能够早点取到新衣服,顾客们善于编出着各种“谎言”,最后还要叮嘱一句:“阿春,你说话可要算数的哈。”阿春每次都是好、好、好,可是经常食言,害得顾客们三番两次往店里跑,有些人干脆就坐在那里等,耗上半来天也在所不辞。起初,阿春还接受顾客买来的布料加工,后来就不加工了,一律用她的面料,据说用她的面料加工利润厚实。九十年代初期,一件时尚的衣服出来,没几天,永康城里就满街飞了,一问是哪里做的,十之七八是阿春那里出品的。虽然我们背地里经常说,阿春那里做的衣服好看是好看,可是做工不好,喏,这条边都缝纫得歪歪扭扭。
当年门庭若市的小商品市场和裁缝店,都已随着成品服装的价廉物美、款式新颖、且可以现场试衣而逐渐淡出市场,特别是现在淘宝、唯品会、京东等各种网络平台,购物的便捷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选料、定款的量身定做的繁琐。
时代的变迁必然会导致一些行业悄然消失,而另有一些新兴的产业突军异起。就像过去的胜利街,我们还在怀旧中念想那条窄窄的伸手即可触及墙壁的巷道,弯弯曲曲的小巷连着白墙青瓦的老宅;回想店门前搭着红红绿绿破破烂烂地的雨棚的街,即便是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坑洼洼的路面,似乎钻进时光隧道就可在那个地方安放。可是等扭头看看胜利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三江两岸的绿道、岸堤的垂柳、绿化带上的草坪,在这里,我们又将怎样的从容、祥和、不知不觉地走过。一座城承载的记忆太多,太厚重,要寻找当年的人、当年的街道已是徒然,在物换星移的年代,时不时地听到有人轻叹:时光啊,走得太快!
现在的胜利街,依旧车水马龙,各家店铺依旧人进人出。时间是不会停滞的车轮,我们总在车轮碾过的痕迹里,在这条老街上寻找曾经的过往。
作者简介:
应春柳,永康芝英人,永康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曾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过《因为有你——中国护士在非洲》
部分图片来于《新照片老照片》
摄影:杨鸣放、林群心、卢广、王岳阳、应敏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