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生煎、肉夹馍、煎饼果子、臭豆腐、担担面……即便不在这些小吃前面加上地方名称,大家也基本都知道它们来自于哪儿
每个地方的当地人都能数出好多种当地小吃,比起景点、人文、建筑,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往往是小吃
不过有些小吃的来源就很微妙,只要出门旅游过,你一定遇到过这种地方特产:
用糖和糯米粉做成的白色糕,口感酥软,有的还略有韧性;还有一种是用花生或者其他坚果打成粉末然后压合起来的糕点,拆开包装就会变成粉末,这两种食物有着共同且唯一的口味就是甜到齁死人
这种齁甜的食物,被加上各种各样的包装,起上各种糕的名字,被冠以当地特产。通常这种食物的历史渊源总和乾隆有关,一辈子好像下过无数江南的老人家跟没见过世面一样,对每样地方小吃都赞不绝口、龙颜大悦
于是这些当地的“宫廷贡品”被外地游客买回家后,他们就会发现,和老家超市买的当地特产一模一样。就出现了这种盛况——
大家互为外地人,互相消费对方的“当地特产”,即便这个“当地特产”本地也会生产……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些所谓的当地特产总能找到归属、本源,现如今一些新兴的街边小吃却很难找到本源,比如手抓饼
今天一位微博大V在中国台湾旅游时,发现的一个奇怪的事:
在深圳天天吃台湾手抓饼,到台湾一看,这边吃天津手抓饼,我有点迷糊,那天津吃啥?
不止是深圳,在大陆每个街头卖的手抓饼,都会打上“台湾手抓饼”的名号;
在电商网站上搜索“手抓饼”,也会发现多数商品都标有“台湾风味”“台湾原味”
在百度百科上,手抓饼是这么描述的
手抓饼是从葱抓饼演变而来,起源于中国台湾地区。年在台湾夜市被发现并于年正式从台湾引进至内地。
这么说还真是来自中国台湾?那这招牌上的天津葱抓饼又怎么回事?于是我有找了另外一个百科,维基百科上,“葱抓饼”是这么描述的
葱抓饼,抓饼(又变化出手抓饼),是一种现时流行于台湾的山东传统小吃。因制作过程会用手将饼皮抓起,使饼皮看似松散,在台湾则是称作“葱抓饼”。
等等……怎么又跟山东扯上关系了?
也就是说,在海峡这边,大家认为手抓饼来自中国台湾;
而在海峡那边,手抓饼摊贩招牌上写的是来自天津,百科上写的是来自山东
这事儿台湾同胞也搞不太清了,一位美食作家曾记录过这种乱象
兩岸互通後台北永康街出現了一家「天津蔥抓餅」,店面約1坪大,但坪效全台最高,每天大排長龍,那餅看來就是油旋餅的變形產品。有一回,我去了一趟天津,便要人帶我去吃蔥抓餅,孰料費盡唇舌,當地人終於明白了,卻說:「啊,你說的是台灣手抓餅!」。
不过幸好这位美食家经过查找资料后,终于找出了事情原委,我大致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了一下
1、某台商在两岸开放交流后,来到大陆的天津游玩,在乡间邂逅到一种可口的“油旋”,于是请教当地人做法带回了台湾
2、但其实这个“油旋”是济南当地小吃,只不过传到了天津,于是才有了维基百科来自山东一说
3、“油旋”来到中国台湾后,化名为“天津葱抓饼”,就是招牌上的名号了
4、21世纪初,葱抓饼被美媒报道,世界走红,大陆一家公司开始做这种食品,取名“台湾手抓饼”
这就是台湾手抓饼的来龙去脉……这经历也是很坎坷了:
济南油旋儿——在天津贩卖——台商带回改名天津葱抓饼——大陆引进改名台湾手抓饼
对比一下济南的油旋儿,还真的挺像
除了手抓饼的命名乌龙外,最近这几年流行的街头小吃大都有这种尴尬经历
比如烤冷面,光看它在各地的招牌,可能会发现它是个没家的孩子……
全国各地都打上了东北烤冷面的招牌,但在哈尔滨,又变成了韩国烤冷面,不过韩国美食家却说这是哈尔滨发明的
在百度百科里,言之凿凿地写明来自黑龙江,连具体哪个摊贩都标明了,不过按照百度百科一贯的可信度,我还是保持怀疑态度吧……
烤冷面,是一道黑龙江常见的地方特色菜肴。发源地为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连珠山镇
烤冷面起初不叫烤冷面,叫钢丝面。源于年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连珠山镇牡丹江管局子弟校门口一摊位
比起烤冷面的混乱,另外一些所谓的地方美食,就显得有些“单纯”了
澳门豆捞,一种类似火锅的美食,除了澳门,全国都有,总部据说位于浙江
重庆鸡公煲,跟重庆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只因为创始人叫X重庆,他是个福建人
四川麻辣烫,虽然有人说四川确有麻辣烫,但开遍街头的麻辣烫跟四川吃法没有关系,这种吃法来源于东北劳动人民的改造
还有一个传闻更有意思:“番石榴”是一种海南的特产水果,而在海南,直接称它为“石榴”,反而是常见的“石榴”,海南人称之为“番石榴”
这种饮食文化的误会,除了国内地域间会发生,国际之间更是常见
最出名的就是荷兰豆了,一位网友曾在年在网上说过他的经历
N年前和一个荷兰朋友吃饭,特地点了荷兰豆。他惊喜的问我这个是什么,我说是荷兰豆啊?他.....说在荷兰叫“中国豆”......
根据果壳网的科普,在中国南部接近东南亚的地区,人们培育出了一种可以吃豆荚的豌豆,英语起名叫Chinssnowpa,直译就是“中国豌豆”,荷兰人估计就直接用上了英语的说法,称之为“中国豆”
至于为什么中国人管它叫“荷兰豆”?是因为在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他们将这种豆从东南亚引进中国台湾,台湾同胞误认为此豆来自荷兰,于是就以讹传讹,变成了“荷兰豆”…
所以说,“荷兰豆”在荷兰却叫“中国豆”,这只是个误会而已,算是双方的谦虚幽默,没任何意义
除此之外,一些中国菜在海外闹得笑话就更多了
中国的一些日料店,会把这种海藻称为“和风海藻”;而在日本,这种东西叫做“中华海藻”
全日本的中华料理店,都有一种神奇的菜品叫“天津饭”,而天津是没有这种饭的!不过日本人自己也知道这个乌龙,在日文维基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不光是在天津,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没有对应的做法。
唯一一个跟它比较像的天津菜是“锅塌里脊盖饭”
不仅仅是中国菜,其他国家的食物也经常闹这种误会
在某些小吃街你会看到一大串肉在街头叫卖,打着土耳其的招牌
大名鼎鼎的土耳其肉夹馍,D?nr,遍布全德国的土耳其美食,70年代才出现的,发明者是位在柏林的土耳其人,刚去世不久。
德国因为二战后建设引入了大量土耳其劳工移民,如今饮食文化也被改变。土耳其当然也有卖,但属于从德国"引进回的"。
国际上流传最广的饮食误会,应该就是火鸡了,似乎每个国家都不把火鸡当自己人,全都把它当成舶来品
英语中的火鸡,有“Turky土耳其”的意思
在土耳其,它有“Hindi印度”的意思
在印度,它又叫“Pru秘鲁”的意思
在阿拉伯,它叫“GrkChickn希腊鸡”
在柬埔寨,它叫“Frnchchickn法国鸡”
在法国,它叫“IndianChickn印度鸡”
维基百科上,有一个专门的长长的页面讲述火鸡在各国的命名,但实际上,火鸡是首先在墨西哥驯化成家禽的……
所有这些美食命名规则中,都暗含着一个逻辑: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于是就有了手抓饼成为连接两岸关系的美食;火鸡成为无家可归的孩子;荷兰豆中国豆美丽的误会……
真想替这些美食说一声:你们这些人类是不是有毛病?
------
你还知道什么类似的
小吃命名误会?
白癜风什么中药可以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捐助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