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
区域概况
芝英古镇地处永康市中部,北通方岩,南邻石柱,处于北纬30度线上,总面积68平方公里,距市中心12公里,省道永东公路穿越而过。镇辖63个行政村(中心镇区9个村),总人口5.6万多人。
历史沿革
古芝英,最早名为官田。这有它的来由:晋元帝时,后军将军应詹上表曰:“近魏武皇帝用枣祗、韩浩之议,广建屯田,又于征伐之中,分带甲之士,随宜开垦,故下不甚劳,而大功克举也。”晋元帝采纳应詹建议,诏令在地方和军队实行屯田制。部队战时为军,平时为农,以解决部队自身给养。公元三二五年,东晋平南将军、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应詹及大儿子应玄带兵平抚古芝英一带流民之后,赏识古芝英一带的优越地位和自然条件,就在此屯田,垦荒种地,形成一片官方拥有的田地。古芝英故称官田。
后因大规模屯田而形成大范围的田地,故又称大田,后继称大田里。魏武帝时,“枣祗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初名“官田”,“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古芝英先后名为官田和大田,实是借用枣祗屯田之名。
再后因族属繁衍,“盛大,又分东十里”,形成由诸多应氏自然村组成的大村庄。故更村名为诸应。约于明永乐年间,因有灵芝产于祖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清代属游仙乡,民国20年()始建芝英镇。解放初,分为芝英、油川、西卢、堰头、横沿、前俞、溪岸等,年堰头乡划入城区。年公社化后,属芝英公社所属溪岸、黄店、油川3个管理区,年10月为芝英区的芝英、溪岸、油川、黄店、古山、胡库、方岩、岩后8个公社,年改为芝英镇、溪岸乡、油川乡、堰头乡,年4月溪岸乡、油川乡、堰头乡、雅胡乡并入芝英镇。年,永康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芝英镇,设立芝英街道。年又恢复芝英镇镇的建制。
历史文化
芝英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曾经是郡县倚重的人文重地,也是人称世为闾右的望族之地。东晋初年,芝英是镇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应詹屯兵屯田带病行政统兵治边治州的小江州府(江州刺史和将军行辕)所在地,是永康县东晋初首先开发致富的屯垦地,是驸马应玄(元)归隐定居地。芝英是梁简文帝巡幸地和皇妃故居地,是梁朝创建并延续一千四百余年的道教胜地,极有可能是梁末陈初缙州府所在地。芝英是唐朝应氏一门五宦的故居地,是清朝一品之家应宝时的故里,是民国时期江苏省民政长应德闳的祖居地,是南宋陈亮状元读书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赈济会难民染织总厂生产重地,是中共金华首届地委、中共永康首届县委、中共永康县第一个支部的诞生地。芝英是闻名郡县的商贸、文化重镇,是有近百座祠堂的仁孝之地,是中国五金之都的五金发祥地,是全国著名的五金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应氏中兴的重要发祥地——东晋以来全国最悠久的应氏城镇。
周边景点
应祖锡旧居
应祖锡故居,其南北两面紧挨民宅,东侧屋后为一小溪,前后为花园菜地,环境幽雅,布局灵巧。应祖锡故居始建于民国初期,应祖锡为当时驻西班牙参赞,建筑风格结合了中西特色。
应祖锡故居总面积.2平方米,布局坐北朝南,总体分为正房和偏房,前后两院几个部分,中轴线上分别为前院、正房(共三进,分别为门厅、大厅、过厅、后厅),以及后院(兼作菜地),建筑两层,其形制规格严谨对称。原大门入口设于东侧偏房,前院原有二池塘,中间设石质拱桥,直通门厅大门。一进天井东侧,设一楼梯通二层,东侧有门通偏房。大厅明间用板壁与过厅隔断,仅通过次间旁门连通,营造了三进及过厅的相对隐蔽空间。过厅后厅直接相连,后厅有一小门直通后院菜地。偏房位于主建筑的东侧,靠近小溪,依地势而建。总建筑可分为四个部分(以从南至北的顺序),分别为一进轿厅(系待客停轿所用),轿厅一侧有楼梯直通二层与二进佣人房,上建钟楼,和环境地势巧妙结合,造型气势雄伟,其二层与正房门厅楼层相通。三进亦为佣人居所。两侧开门与正房连接。空间逐渐狭小,直至通向后院菜地。整个建筑布局灵活,形式功能有机结合。
应祖锡故居建筑风格以传统为主,包括建筑的平面布局以及形制结构,但因应祖锡曾任驻西班牙参赞,其中亦较多地结合了西式做法,这在墙面门楣装饰线脚上体现尤为明显。在建筑材料上,亦较早期的古建筑有了更新的突破,如在檐口仅用花沿,滴水则由锡皮檐沟代替,则所谓“石板明堂锡水接”。其中百叶窗、玻璃窗、扶栏栏杆等地方也带有明显的西式烙印,有的墀头则完全由铁皮天棚代替了。故居的门窗等细部结构雕刻非常精细,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天井内型的铜钱形地漏也极具特色。建筑中的各种线脚漏窗均为砖雕,做工精细。特别是钟楼的做法,符合建筑的要求,在外观造型上又活泼跳跃,给平板古典的主体建筑平添了一丝活力,雄伟古朴,与整体建筑色调和谐统一。
陈大宗祠
陈大宗祠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下柏石村的一座创建于清初的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年),后曾有过多次的修理,主体结构仍保持原状,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祠堂面朝南偏东,平面上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建有三厅,从前至后逐级抬高。面长20.29米,纵深49.88米,占地面积共平方米。布局为前后三进,三进均为五开间。一进厅前为围墙照壁,开有侧门。中厅明、次间五架梁带前后双步用四柱,梢间边缝分心前后双步用五柱。中厅前廊装饰有船篷轩,后檐柱间设一抹头隔扇。梁架彩绘,断白分明,檀、枋、雀替、牛腿等施高浅浮雕。后明、次间梁架带前后单步,梢间山面为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单步。梁柱皆绘有简明的线条。一、二进间建有戏台、二厢、二亭,二、三进间建有二厢、二水池、一茶亭。
公婆岩
公婆岩介绍:公婆岩又名石翁山,似一峰高突,若老翁戴纱而得名。石翁之东还有一峰,状如老妇,传为石翁之妻。公岩高达数十丈,翘首挺胸气宇轩昂。婆岩温柔贤淑,小鸟依人。
景区简介:方岩风景名胜区植根于单下地貌的山水奇葩,以山岩奇特,风景秀丽而闻名遐迩,素有“人间仙境”之称。景区位于浙江金华永康市的东部,核心景区方岩山高米,山体平地拔起,四面如削,直耸云天。峻险非凡,远望如城堡方山,其中险峰绝壁惊心动魄,天然石雕像鬼斧神工,岩洞石室星罗棋布,飞瀑平湖异彩纷呈。
紫霄观
道观即是道士修炼的地方。在永康芝英八村的东南角,目前尚保存着一座历史极为悠久的道观,它就是紫霄观。“紫霄”原为紫云、紫气之意,道教认为是吉祥之物。该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山门正对峰岘岭,门前原有永康通往方岩的古驿道,西南侧灵溪流淌,溪上还横亘着一座保存完整的千年古桥——灵溪桥。
目前紫霄观中轴线上尚存山门、三间厅、三清殿、玉皇楼,两侧附属建筑尚存关老爷殿、文昌星殿、胡公殿、慈善屋等,原建筑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道教崇奉神灵种类众多,宫殿繁杂的建筑特色。雕刻题材反复使用了如意、回纹等,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的思想。紫霄观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二年(),是我市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道观建筑。永康道教重要建筑原有四观三院二宫,四观即延真观、崇道观、菩禅观、紫霄观;三院即正一道院、修真道院、会真道院;二宫即为东岳行宫、婺宿宫。紫霄观是永康仅存的最后一座道教重要建筑。观内存有陈亮撰《紫宵观重建记》、《紫宵观楼宇重建记》石碑两通,分别为宋代及明代碑刻,均是我市目前保存的最早的石刻之一,极为珍贵。
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邮件联系:sztygjgs
.中科爱心救助儿童转移因子口服溶液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