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济开发区西朱小微企业园标准厂房建设基本完工,这标志着经济开发区小微园建设已迈向2.0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
高质量打造电子科技产业园“原先村集体留用地开发的‘西朱模式’,归纳总结起来就是16个字:股权享有、资金自筹、集体联建、工业开发。这样的‘西朱模式’在开发区是首创,在全市也属于首创。如今,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升级后的‘西朱模式’归纳总结起来也是16个字:政府统筹、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共促发展。”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跃军说。
据悉,西朱小微企业园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68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8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村里以“股份筹资、集体联建”的形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的要求,拟建成标准厂房9幢,办公楼1幢。
记者在西朱小微企业园现场看到,除了村办公楼未建设,9幢四层高的标准厂房都已全部结顶,进入外墙粉刷阶段。
“9幢厂房中,8幢以村民入股的形式自筹联建,一共分成股。剩余的1幢厂房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以用地出租的形式租给永康市鉴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企业办公楼,租期为20年,期满后办公楼所有权归属村集体。”西朱的驻村包村第一书记陈铮说。
陈铮介绍,“西朱模式”2.0版主要针对该小微企业园内8幢村民集体联建的标准厂房,由市经信局、开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统筹整合资源,统一招商引资、引凤筑巢,高质量打造电子科技产业园。按照租赁合同,西朱小微企业园这8幢标准厂房整体出租后,村民每年可从中获得每股约5.4万元的分红。
村民安居乐业捧上“金饭碗”事实上,享受到小微企业园带来的股权分红,只是西朱村民紧抓房屋租赁“牛鼻子”,安居乐业捧上“金饭碗”的一个缩影。
随着农房改造工作的推进,西朱有近九成村民住进了新房,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由于其位于东永二线边上,背靠着群升、千喜、炊大王、三博等诸多工业企业的先天地理优势,吸引了约名新永康人租住村里。结合村里的优势环境,村民对自己住房的规划基本上采用一楼用于店面出租,二楼三楼改造成单身公寓,四楼及以上用于自住的形式。
“现在,我们农房改造区块的新房子深受周边企业上班族的青睐,一间单身公寓的月租金是元至元,依然供不应求。”村民朱大爷说。
朱大爷和儿子一家参加了农房改造后,分到了3间房屋。他家对二楼三楼进行改造后,每层改造成5间单身公寓,一共有10间。今年春节一过就已经全部出租,每间单身公寓的月租金是元。“一楼的3间店面虽未出租,但前来询问价格的人络绎不绝,按照目前的行情,每间店面年租金两三万元没有问题。”朱大爷笑呵呵地说。
让朱大爷更加期待的是,他家与西朱小微企业园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等该小微企业园投入使用,他相信自己房屋的租金还将水涨船高。
融媒记者:徐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