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谷的箩筐,
盛蛋的竹篓,
腕上的竹篮,
屋前的竹椅,
前屋的竹凳
里屋的竹床
卷起又铺开的篾席
……
在你的家中,
是否还能找到这样的竹制品?
竹文化
永祥,一个盛产竹子的地方,生活着一群以竹编为生的能工巧匠——篾匠,他们将竹子剖成各种规格的竹篾,经过手指间前后翻飞,变成一个个精美别致的竹编制品。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篾匠师傅制作出来的竹器美观大方,牢固结实,经久耐用。当然,要学得精湛的技艺,得历经多年磨练才行。
暑假里,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竹文化”特色的建设,永祥小学开展以“丝篾交织映劳动光辉永祥竹娃传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实践小队的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访了当地有名的篾匠——朱姚文伯伯,开启了一次别样的学习之旅。
朱伯伯今年60多岁,是地道的永祥人。他从9岁开始跟随师傅学艺,从事竹篾工作近50年,从未中断,在他的家中,随处可见各类竹具。
01
听一听
问一问
竹
到了朱伯伯家,扑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竹制用具,队员们想起自己制作过的竹制小物件,和眼前既美观又实用的大件竹制品比,有着很大的差别。队员们欣赏着,赞叹着,迫不及待地围在朱伯伯身旁,听他讲述学艺的故事。朱伯伯说:“学做竹篾是很苦的。刚开始学艺时,首先练蹲,蹲着帮师傅打下手,做简单修补的活,一蹲就是半天,脚都蹲麻了,站都站不起来,“蹲”这门功夫就得练3年。刚学剖竹子时,因为用劲,牙关都咬疼了,手用力多了,到晚上时东西都拿不住,还老被刺……”
听完朱伯伯的叙述,队员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为朱伯伯这种坚韧的毅力点赞,并纷纷学起了“蹲”的功夫。
队员们
朱伯伯,学艺一般要多久?
编织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计。没有图纸,没有公式,全靠师传口授,自己领悟,没个五六年出不了师。
朱伯伯
队员们
朱伯伯,做一件篾制品,一般需要几天呢?
完成一件篾制品,少则三天,多则四五天,没点耐心可不行。
朱伯伯
队员们
朱伯伯,做篾器的竹子有讲究吗?怎样才能使做的竹制品不发霉?
竹子必须在冬天砍伐才不容易被虫蛀,而且要选择5年以上的毛竹。这样的毛竹韧性强,否则竹子太嫩,做出来的篾器就不结实,不耐用。在阳历9月、10月以后做的竹制品就不容易发霉,上半年制作的竹制品肯定会发霉。
朱伯伯
队员们
朱伯伯,做成一件篾器有哪些步骤?
砍回来的竹子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篾器,得经过砍、锯、劈、切、剖、撕、拉、撬等十几道工序,样样都是技术活,没点功底还真不行。就拿刮篾来说,一根篾丝起码要在刮刀与拇指的中间反复拉四次,粗了不软,细了不牢,全凭手指的感觉和个人经验。
朱伯伯
队员们
朱伯伯,竹片怎样才能变弯?怎样打孔才不会裂开?
听完这个问题,朱伯伯拿出了很多“家伙”,一边讲解,一边演示,还让队员们体验了一把。
……
一问一答间,队员们深深地被朱伯伯的技艺折服,眼里流露的满是钦佩的眼神。
02
学一学
做一做
竹
随后,朱伯伯拾起一根刚劈好的篾丝,现场给我们示范起来。
队员们看到后,纷纷学了起来。别看这小玩意,看似简简单单,容易操作,其实不然,朱伯伯说:“这东西怎么穿插大有讲究,每次穿插都得按纹路来,这样才不会散开。”为了让队员们更好地理解穿插的技巧,他还形象地用妈妈和孩子来比喻,已经穿好的就是妈妈,篾线就是孩子,每次孩子都要从妈妈的背上穿过。尽管如此,还是难倒了一大片队员,朱伯伯就手把手地一对一进行教学。
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这些小学徒们终于完成的自己的第一个作品。
竹文化
这次暑期实践活动,是校园“竹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延伸,队员们通过观摩、记录、思考、提问、操作等实践活动,深切地感悟到了竹篾师傅的匠人精神的内涵,是对作品的精心打磨、精益求精,是对竹篾技艺的坚守与传承,是对材料、工艺、造型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与精神的敬畏与发扬,懂得了要拒绝心浮气躁,用刻苦勤奋,专注坚持去做好每一件事,队员们将继续秉承“扬翠竹气节,承君子风范”的校园文化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修养和品质。
图文来源:永祥小学
来源:永康教育发布
●泪目!永康平民英雄李章存的村子灾后一片狼藉,关键时刻他们来了!
●最新!金华市委书记陈龙在永康检查指导抗台救灾工作:坚持人民至上,全力以赴做好灾后恢复!
●给力!永康市领导赶赴古山镇和龙山镇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致敬,风雨中的逆行英雄!永康乡镇和城区多处出现洪涝受灾,2万多名干部群众参与抗台救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