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永康崇德学校
设计单位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浙江省永康市
永康崇德学校YONGKANGCHONGDESCHOOL,CHINA项目背景永康崇德学校是永康市一所知名的民营学校。基地位于永康市区南部圆周村北侧,面积约㎡(亩),场地高差2~3m,西侧为20m高的山丘,用地范围内有一处小山坡,高度为7~8m。
△总平面
由于业主方深受永康崇德学校的教学理念影响,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尤其尊重,因此对场地内的地貌特征和山体充满了感情,故希望这组建筑像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因此,对于场地内小山坡的保留和地形的处理,是此项目首先需要思考的。另外,如何体现项目的在地性,也是本次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教学楼透视
永康崇德学校原先的设计方案属于粗暴的功能主义,虽然保留了山体,但建筑把山体做了包围处理,割裂了山体与校园及城市的联系,过分强调建筑在城市中的存在,让业主感觉建筑与自然之间毫无关联和呼应。同时,功能主义的规划布置,让所有的校园空间逼仄均质。虽然生均用地满足要求,但总体感觉拥挤。同时,立面的常规手法未能体现业主的自然生长的教学理念。
△小学部一层平面
项目接洽初期,设计师对原方案的功能进行了整体梳理,所有功能均已满足规范要求,作为建筑本身,其实已经合格。但无论是业主方还是我们,总觉得这个项目的存在和使用还可以以一个更好的方式展现。
△小学部二层平面保留和复原我们的整体规划是从小山丘的一端开始的:保留对山体的尊重并能让其在城市空间中被重新定义,是我们所希望的。由于小山丘高度较低,为了在校园和城市空间中体现山体的存在,我们决定让山体成为校园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因此,我们的设计从考虑山体保留的观点出发,选择了对山体的重构,即用小尺度建筑与山体融合,让建筑成为山的一部分。△陶土砖、金属板窗套构造大样(左)
△镂空砖构造大样(右)轴线的重构崇德,顾名思义,是崇尚道德的意思。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已经树立了这条主线,我们希望也将其引入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通过空间和环境的营造,来体现传统文化对于教学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引入两条轴——自然轴和礼仪轴。
△丰富的立面设计自然轴贯穿学校南北,体现的是崇尚自然本身:从南侧校前大门开始,通过山体中心延伸到教学单元的圆形庭院,最终在北侧校前广场结束。为强调自然轴与山体的呼应,我们把国际交流中心的对外教学单元设置在山顶,通过国际教学的自由教学单元来构成活跃和变化的小体量建筑,绿化的掩映使其成为山体的一部分,并让山体的高度在城市空间中显现出来。
△小学部三层平面礼仪轴源自校园东侧小学部南面的一条交通轴,是今后小学部的主要通行道路。该轴通过林荫大道,与二期教学楼相呼应,并延伸至学生生活区。不同的空间构成让其产生序列感,在空间序列中被打造成校园文化的展示轴。
△遮阳与防眩光的金属板窗套教学综合楼内院采用方正的外形和柱网,在内部空间采用弧形走廊和坡向内院的弧形坡顶,形成向心感极强的中心庭院,顺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个轴线在方形教学综合楼的中央圆形庭院内产生交汇,通过自然和礼仪的强烈引入感来呼应崇德学校的核心教学理念。
△开放式活动空间为强调对山体的尊重,我们希望城市空间能够与山体产生对话。校园的东侧为m标准操场,城市空间在这个方向打开,因此山体的东侧是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城市的,国际教学部的设置拔高了山体形态,山体下面的看台采用生态卵石墙的条形布置,顺应山势,与山体融为一体。沿教学楼南侧缓坡处,采用梯田式的农业生态景观来营造人工和自然的交融,同时给孩子们提供了尊重自然的科普场地。
△交通与教学复合的走廊空间
一期的再生项目在介入时,一期小学部的建筑结构主体已完成。项目分为三栋楼,分别按高、中、低三个年级段分开设置。建筑本身是满足传统教育要求的三栋房子,底层设连廊联系,所有的功能均以教学功能填充,实用性满足教学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交流和进步的结果。学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我们更希望它是一个交流的场所,通过交流让孩子们由思辨产生意识。复合和模糊概念是未来教育的方向。我们在这次设计中,引入教育综合体概念,希望建筑除了满足基本的教学功能外,能在校园内创造更多模糊的功能场所。△宽敞的连廊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下,学生的评定标准和行为标准往往是具有唯一性的。因此,传统教育体系下,孩子们往往缺少独立和创新意识。我们希望通过设计改变孩子们的思维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们在场所中,每天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状态和交流模式,并且这些行为模式的创立,都是随机和变化的。因此,我们通过增加人的自由度来激发自我意识,让在这里的孩子有这样的成长机会。我们在三栋教学楼的中间设置了一个三层连廊,连廊除了满足功能交通及接送等候需求外,还引入了休闲咖啡吧、行走的图书馆、自然博物馆、家长接待区等多个功能,更多地把学校师生的休闲和课余学习空间结合在了一起,形成学习交流和交通共用的复合空间。△模糊的空间界面
行走的图书馆和自然博物馆是设定连廊功能的出发点。对小学生行为模式的研究表明,由于活动能力受限,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在课间的主要活动大部分都停留在走廊和其所在楼层,因此,在他们活动的范围内让其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自然的乐趣,能更多引发其自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走廊、中庭、角落等位置,有序、随意地组合成自由的读书学习空间,他们或坐,或躺,知识在这里,一点一点汇聚成海洋……
△高年级的圆形中庭
同时,在满足原有教学房间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把原来三栋中廊式教学楼的辅助功能置换出来的,形成开放性空间,解决中廊建筑原有采光不足的问题,并使原有的教学单元外侧增加了很多开放性活动交流空间。走廊空间的移动式场景搭建,使传统教学空间产生了趣味性和场景感,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多变、愉悦的场所。
在后期的使用中,师生们在连廊中嬉戏、活动、交流,整个场景内充满趣味性和欢快氛围。空间的模糊性带来了很多设计者都意想不到的使用方式。在强调活跃空间的同时将高年级的圆形中庭的周边设计成由图书架围绕的连廊,顶部通过对光的有组织引入,营造出校园殿堂般的神圣感。
△课余活动空间
材料的生命力
校园建筑承载着学校的人文历史,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典雅、庄重、朴素、自然是其本质特征。所以,纯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标新立异的建筑手法可能与崇德学校校园现有的质感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对于材料的选择,设计遵循贯彻始终的自然法则。而陶土砖这种质朴、亲和的材料,与永康当地的传统土坯民居的色彩、质感相近,故设计选择土黄色陶土砖作为建筑的主要外墙材料,在建筑语言上与当地的传统风格保持了一定的密切度。△走廊与活动空间关系
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是学校建筑设计须前置的问题,而实砌的陶土砖解决了耐久性的问题。在工艺上,采用陶土砖和保温砖的复合墙体。将建筑结构楼层挑板作为陶土砖的承重构件,在复合内墙采用构造柱设分层拉筋,有效解决陶土砖的自身稳定性,同时复合保温内墙也解决了墙体节能热工性问题。
建筑材料的质感对比,提高了建筑的精致度。工业化的金属板窗套和质朴的陶土砖立面之间的反差,让建筑形象更加细腻。由于原有教学单元设置在南侧,设计采用~mm宽的金属板窗套,使教学防眩光和遮阳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同时,金属板收边也处理了复合墙在门窗交接处的收口和渗漏问题。
△由图书架围绕的环廊
建筑外墙设计通过采用挑砌和斜砌几种做法,形成了立面的光影变化。镂空的陶土砖作为敞开连廊的围护,在阳光的投射下,使其呈现光与影的变化。陶土砖在光的照耀下,使建筑产生了时间维度。在清晨和黄昏,淡绿色的窗套和土黄色的外墙,在阳光和室内灯光的反射掩映下,产生色彩变幻的效果。
面砖作为一种折中材料,在保温要求提高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于是建筑师决定用真砖来做饰面材料。为了有意识的区分开面砖的表象,工艺表达又成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目前市场上的陶土砖均是高温砖。烧制温度都超过了度,因而材料的色泽非常稳定,几乎没有窑变色。根据多个项目的经验,我们总结出用陶土砖的基本方法:用3色砖拼砌,比例为7:2:1,主色为7,辅助色的砖颜色要微差。这样砌筑完成的色泽效果是比较自然的。
△面砖饰面这个项目在大面砖墙的处理上采取了两种方式:其一是随机的凸出墙面50厚的砖块,强调外部材料是砖而非面砖;其二是在窗下和山墙局部把砖扭转30度斜砌,创造了丰富的肌理和光影效果。
△砖墙的处理除此之外还特制一种方形透空砖,在角部穿钢筋拉结成整体。形成了两外一种有趣的均质的半透明性,让光线可以自由穿越。
△方形透空砖结语
永康崇德学校的设计通过对原有地貌的尊重和山地形态的重构,打造了一个与场地属性相融合的自然建筑,恰如其分地用贯穿传统文化的规划主线表现了建筑空间形态。复合的多元化空间在学校中的有效利用,证明了在学校的设计探索中,设计师可以给孩子们提供行为模式多样的场所,建筑空间的多元性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永康崇德学校契合了地理和人文的气质,在永康的土地中生长,最终为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可能。■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永康崇德学校
业 主|永康崇德学校
建设地点|浙江省永康市
设计单位|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浙江华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景观设计|上海贻贝景观设计公司
施工单位|丽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10万㎡(一期为2万㎡)
建筑层数|4~5层
项目负责人|冯杰
建筑专业|冯杰,荣朝晖,刘虎
结构专业|聂礼鹏
给排水专业|任燕君
电气专业|谢伟
暖通专业|董鸣
设计时间|年1月
建成时间|年7月
图纸版权|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 影|胡义杰
本文发表于《当代建筑》
No.
往期导读点击阅读-有偿征稿-“建筑相关短篇故事/长篇连载/建筑师日常吐槽/软件攻略评价/世界建筑介绍/建筑历史/建筑八卦",原创首发。项目、文章投稿邮箱:
qq.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