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在永康第一高峰黄寮尖下有个古村落,以恬淡闲适的姿态,深藏在静谧的山水之间。当地人把它称作“永康小西藏”“金华小西塘”。怀着好奇,我们驱车前往西溪镇,沿着蜿蜒的山路,伴着苍翠草木与清脆鸟鸣,试图一探这个古村落——棠溪村的究竟。
穿村而过、直奔瓯江的“好溪”村民提供的族谱史料中记载,棠溪村民是南北朝时期陈国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后裔,全村以陈姓为主,共有农户户,总人口多人。该村自柏岩迁至此地后,距今已有多年。
走进棠溪村,色彩绚丽的花伞“欲迷人眼”,让人不禁停下脚步。远远望去,流水、古宅、花伞,再加上河道两旁迎春花的点缀,仿佛真的来到了西塘。一阵山风吹过,花伞迎风而舞,煞是好看。
整个村庄被一条“好溪”贯穿,这条溪流与别村的溪不同,据村民介绍,它是永康境内较有特色的一条自东向西“扬长而去”的溪流,汇入瓯江。溪水清澈,若到了夏季,人们还能下水摸鱼捉虾,很是惬意。
地位特殊的老桥溪流把村子一分为二,民居沿溪两岸而造,村民要互通往来,必须要靠桥。在棠溪村,大大小小的桥共有6座。坐在桥边晒太阳的一位老人向我们说起了桥的前世今生:
村里的桥,悉数历经了沧桑。在“7·23”洪灾中,无一幸免于难,全被无情的洪水卷走摧毁。所以,我们如今看到的桥,大都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以前的一座座木桥,因此摇身一变成了石桥、仿木质廊桥。
村文化礼堂对面的永安桥,是一座由石块砌筑而成的单孔拱桥。老人说,这座桥的地位非同一般,因为它是旧时通往台州、温州、处州(今丽水)的必经之路。他指向桥对岸的一块斑驳牌坊,依稀可见“三州古道”几个红色大字。
棠溪与东阳、磐安、缙云三地接壤。俗话说,“长长永康,宽宽东阳”。旧时,官要坐轿寻访三州,照例须在永康歇一晚,棠溪便设有驿站。如今,通往磐安、缙云的“最美公路”永磐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可谓便捷。
循着斑斓的墙往村里走,棠溪的另一座“特色桥”映入眼帘,溪上架着雄伟又不失典雅的仿木质廊桥,桥廊边灯笼高挂,喜庆无比。留居村中的老人小孩纷纷聚集于此,或高声谈笑,或闭目静躺。廊桥不远处,有座被绿树掩映着的凉亭,几位妇人正在拉家常。
民居以徽派建筑为主棠溪村的民居以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为主,颇有古雅风韵。据了解,目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还有20多幢。而村中最雄伟的建筑,要数“聚星堂”。
祠堂承袭了古建筑“中正无邪”“内外分明”的风格,由天井、门厅、戏台、东西厢房和享堂组成。可惜的是,熟知这段历史的老一辈大都离世,祠堂始建的年份已无从考证,只能根据其建筑风格,推断为明清时期建造。
虽然历史悠久,祠堂的马头墙、窗栏雕花、牛腿等仍保存完好。年,经过重修后,聚星堂更加宽敞明亮,墙壁上高挂着村里的寿星及“五好”家庭的照片,以昭后人。
村里“寿星多”,源于环境好村支委陈家强告诉我们,他们村的“寿星”格外多。这一吉利的现象,想来跟环境不无关系。环顾四周,棠溪村紧紧被青山环绕,山间翠竹常青,春花烂漫,鸟蝶缱绻。正如一幅由自然绘就的山水画,四季变换,各有其色。
村后还有一大片古树林,满眼望去,俨然就是天然氧吧。金钱松、枫树、柳杉,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树,枝杈交错,郁郁葱葱。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株有着年树龄的马尾松,树高21米,大约要两个成年人合力才可环抱。
得益于宜人的气候和甘甜的水质,棠溪村的物产也格外丰富。村口醒目地竖着“棠溪火腿”的招牌,入村后果然让人大开眼界。腌制好的火腿、腊肉、腊肠沿溪而挂,远远望去着实红红火火。村里有位制火腿的80岁阿公名叫陈家财,虽腿脚不便却坚持做火腿生意40年左右,是村里名副其实的“火腿一哥”。
“靠山吃山”在棠溪村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路上,我们看到不少村民家门前都晒着一些笋干,还有村民在家中绑毛竹扫帚。一问才知,原来山地里全是“宝”:生姜、中药材、高山西瓜……
女支书带头打造“绿富美”,留住浓浓乡愁一直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棠溪素有“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烦恼。可近两年,约上三五好友来棠溪村走走的游人越来越多。带领棠溪村历经美丽乡村蜕变的,是永康市为数不多的女村支书——陈小红,她有个将棠溪建设成“绿富美”的乡村梦。
乘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棠溪村逐步完善了道路、街角小品等设施,五彩缤纷的花伞扮靓了溪道,意蕴隽永的墙绘点缀了民居。
山还是那座山,溪还是那条溪,房子也仍旧是老房子,可因有了这些点睛之笔,这一古村落焕发出了别样的美,先后获得“永康市文化示范村”“金华市模范集体”“永康市美丽乡村精品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陈家强说,自年被列入市级美丽宜居示范带建设后,村干部及村民积极性高昂,大家目标一致:因地制宜求发展,尽最大力度保留这片原生态的碧水蓝天和浓浓乡愁,让棠溪成为可避暑、观景、觅静的又一永康休闲度假胜地。
记者
马忆玲
视频制作
永康日报视频工作室
编辑
胡凌霄
线索爆料/商务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