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无党(一)五岗塘(今永康市经济开发区)人,初名光。徐无党兄弟六人,他为长兄,其余依次为无邪、无怠、无犯、无欲、无偏,都是用功读书、通晓古文辞之士。皇祐五年()和嘉祐二年()徐无党和四弟徐无欲分别考中进士。
徐无党年少时,在家乡私塾读书。庆历二年(),徐无党18岁,“随客滑州”,师从大文豪欧阳修学习古文辞。
欧阳修对徐无党的教育确实倾注了心血,两人的关系也超出了一般的师生关系,两人的书信、诗文流传下来的很多。欧阳修担任政府要职,不能经常与徐无党在一起,他就通过写信、写诗给徐无党加以指导。徐无党18岁那年,欧阳修就写了《答徐无党第一书》、《答徐无党第二书》、《喜雪示徐生》等。皇祐元年()徐无党25岁,与焦千之游西湖,欧阳修因病不能前往,又写诗相赠。皇祐五年()二月,徐无党29岁,参加礼部试荣获省元,欧阳修表示祝贺。当年,徐无党被任命为渑池知县,欧阳修连写《送徐生织渑池》、《与渑池徐宰无党其一》、《与渑池徐宰无党其二》等诗勉励。他还写信给徐无党,与他商讨五代史修改注释事宜。至和元年()十二月,徐无党30岁,从渑池回到永康,欧阳修又写了《送徐无党南归序》,以“三不朽”勉励徐无党。
徐无党在渑池期间,政绩如何,史书没有记载。徐无党后来担任郡教授,升著作郎,再转任政和殿学士。据史书记载,徐无党的主要贡献表现在文史上。欧阳修评价徐无党的文章笔势,“如水涌山出”;笔力雄健“其驰骋之际,非常人笔力可到。”徐无党存世的著作,有《内外集》,被《全宋文》收录的有三篇:《汉乌伤侯赵君庙碑记》、《胥氏夫人墓志铭》、《平政桥记》。此外,他的主要精力,则花在为《新五代史》作注上。
徐无党为《新五代史》作注时,仿以“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义,对后代注家有较深远的影响。后人有“新书总付徐无党,半臂谁添宋子京”之句。清代大学者全祖望在《庐陵学案》中称赞徐无党“妙得良史笔意”。
徐无党在为《新五代史》作注时,曾提出颇有价值的写史五标准:“大事则书,变故则书,非常则书,意有所示则书,后有所固则书。”这也就是大事记的标准,特别重大的事情、重大变革的事情、反常的事情、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和可以让后人引以为戒的事情,现代人在编写年鉴时选材一般要求“大、要、新、特”,这就吸取了徐无党史学思想。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泰斗,又是人品高尚的官员。他善于发现、培养人才,大力提携、奖掖后进,有口皆碑。唐宋八大家中,宋代有6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受到过欧阳修阳修的提携。欧阳修对徐无党的教诲、指导无微不至,感人至深。他俩之间的深厚情谊,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从欧阳修流传下来的诗文看,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对今天的教育,均有借鉴意义。
至和元年(),徐无党从京都开封返回永康,欧阳修写了一篇《送徐无党南归序》相赠,文中谈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强调“立德”的重要。他以孔子学生颜回为例:“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肌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反之,如果只注意做学问,写文章,那么即使“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徐无党后来做官清正,专注于《新五代史》作注,与欧阳修的教导不无关系。清人曾国藩曾在笔记中谈到:“余好读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乃知士之贤者,其志趣殊不愿以文人自命……大抵经纶雷雨,非人力所能强。至于襟期淡泊,遗外声利,则学者可勉也。
嘉祐四年(),徐无党迁著作佐郎。五年,丁父忧,服丧在家。嘉祐八年,徐无党服丧满,由著作佐郎迁翰林侍读兼著作郎。徐无党在佐欧阳修参修《新唐书》、《新五代史》之余,因深得良史笔意,为《新五代史》作注。书成后,拜政和殿学士。熙宁九年()他参赞“元丰改制”,深受神宗皇帝嘉奖,朝廷赏金帛,御赐《像赞》云:“其貌也固,其心也聪。才兼文武,学贯鸿蒙。事亲合孝,事君合忠。生之今世,蕴古之风。”徐无党赞成改制,但反对急于求成。认为欲速则不达,主张循序渐进。因与酷吏不合,即以高堂年老请辞。徐无党一生为官清廉,素有政声,为人耿介无私,为文汪洋浩瀚,笔锋犀利,针砭时弊,入木三分,终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相传徐无党退休后,还为永康境内最大的河流华溪的治理,费尽心思,历尽辛劳。终因积劳成疾,元祐元年()病卒于家,享年63岁。
作者简介:
徐天送,年生于永康,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永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学会理事,永康市政协委员常委,中国写作学会会员,金华市作协会员,永康市作协顾问,永康市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
阅读每天最新完整版的《永康V生活》及往期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