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永康特产
永康医院
永康新闻
永康生活
永康房产
永康美景

百家讲坛走近朱熹第二集坎坷为官路

走近朱子·弹劾贪官

傅小凡

淳熙十年,即公元年,朱熹在武夷山的九曲溪畔创办了武夷精舍,四方求学的弟子络绎不绝,精舍也越办越红火。有一天,朱熹在溪畔散步,迎面走来一个漂亮的女子,来到朱熹面前突然跪下,自报家门:“我叫莫问奴,请先生收我为徒。”朱熹说:“我从不收女弟子。”莫问奴说:“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先生为何不收女弟子?”朱熹无法反驳,只好破例收了这个女弟子。

从此,莫问奴白天在武夷精舍听课,晚上陪伴朱熹工作,帮助朱熹铺纸研磨、沏茶倒水,偶尔还帮助朱熹抄写文稿。莫问奴平日里对朱熹的细心照顾,让丧偶多年的朱熹,重新找回家的感觉。久而久之,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感情。

第二年的冬天,一位新来的学生认出了新师母的身份,便悄悄对身边的同学说:“这位新师母,就是一年前殉夫自焚的新娘子,朱夫子还亲笔题写了‘妇德楷模’的匾额!”此言一出,满舍皆惊。朱熹的学生和亲朋好友,都在埋怨莫问奴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守妇道是你做人的根本,你不仅违背了妇道,也害了先生,你叫先生以后怎么做人,如何为师啊?”

莫问奴见事情已经败露,只好实话实说:“我不叫莫问奴,我叫胡丽娘,我是江南著名歌伎严蕊的女儿”这话让朱熹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因为朱熹对严蕊太熟悉了。那么,朱熹怎么会认识一位江南著名歌妓呢?

因为朱熹曾经担任浙东提举,当时为了追查贪官,将严蕊下到大狱,并且严刑拷打。人们一定会问:朱熹追查贪官,拷打一个歌妓干嘛呢?因为,朱熹要追查的贪官叫唐仲友,他是严蕊的相好,严蕊知道唐仲友的底细。朱熹想通过严蕊的嘴获得唐仲友的犯罪事实。可是还有人说,实际上朱熹也喜欢严蕊,可是严蕊根本没有看上朱熹,因此,朱熹就借职务之便,对严蕊进行严刑拷打,以发泄心中的醋意。严蕊誓死不招,朱熹只好将严蕊释放了。严蕊被释放之后从了良,并且结婚生女。

严蕊的女儿胡丽娘,自小许配了婆家,可是,没等出嫁丈夫就死了。那个时侯盛行朱熹理学,提倡贞节烈女,严蕊被逼无奈,将自己的女儿胡丽娘骗上花轿,说只是象征性地嫁出五天,然后就可以再回到娘家。可是,到了婆家以后,胡丽娘被告之要一辈子锁在小楼里,不得出楼门,仅靠一根锁链传递食物。胡丽娘悲愤不已,放火焚烧了小楼。婆家的人以为胡丽娘死了,就对外宣称她自焚殉夫了。朱熹知道此事之后,还亲自为她题写了匾额。可是,胡丽娘并没被烧死,她在放火时破窗而逃。因此,胡丽娘恨死了这个叫朱熹的老夫子。她一定要找到朱熹,替母亲讨个说法,也替自己讨回公道。就这样,胡丽娘逃出夫家之后,就化名莫问奴,来到武夷精舍拜朱熹为师,想找机会实施报复。

可是,在与朱子接触的过程中,胡丽娘被朱熹的人格所感染,竟然慢慢地爱上了这个自己曾经恨之入骨的老夫子。朱熹也渐渐爱上了这位与自己的年龄相差二十多岁的女弟子胡丽娘。

面对这位女弟子胡丽娘,朱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外面有人来报说,不知是谁通风报信,胡丽娘的婆家率族人上山抓人来了。胡丽娘大喊一声:“天灭我,不可活啊!”说完冒着大雨冲出门去,并且奋力往山上跑。胡丽娘的婆家人,敲着锣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喊:“抓胡丽娘啊!她往山上跑了!”喊着喊着就听差了音,“胡丽娘”就听成“狐狸精”。最后,胡丽娘被一道悬崖挡住了去路,她无路可走只好纵身跳下了悬崖。当人们爬到山顶,早已不见了胡丽娘的身影,只听悬崖下传来一阵阵如泣如诉的歌声。这个故事一直在武夷山地区流传,时至今日,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狐狸洞”,传说是当年朱熹与胡丽娘幽会的地方。

胡丽娘的故事,显然是民间传说。不过,这个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虽然胡丽娘这个人很可能是虚构的,但是严蕊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朱熹与严蕊之间究竟有没有感情纠葛呢?朱熹真的严刑拷打过严蕊吗?为了澄清这段历史,就让我们从朱熹弹劾唐仲友说起。

唐仲友,字与政,学界称之为“说斋先生”,南宋婺州府金华县,今浙江金华人。绍兴二十一年,即公元年的进士。曾经给孝宗皇帝赵眘上万言书,议论当时政策的得失,深得孝宗皇帝的欣赏。后来历任信州、台州知府时,以善政闻名。因为受朱熹弹劾而被免职,只好隐居家乡讲学著述,创立了“说斋学派”。在为学方面,主张正心诚意;在治国方面,主张重仁义,轻功利。从这段评价看,唐仲友显然是一个好官,而且还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学者。那么,朱熹为什么要弹劾他呢?这就得从朱熹在浙东赈灾说起了。

淳熙八年,即公元年九月,皇帝任命朱熹为浙东提举,任命下达之后,要求朱熹立刻上任,不得有误。为什么这么着急呢?原因很简单:浙东地区发生了特大水灾,灾情十分严重。新任宰相王淮看中了朱熹的工作能力,推荐朱熹前往浙东赈济灾荒,皇帝立刻表示同意。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朱熹不就是一位学者、老师嘛,他哪里会有赈济灾荒的工作能力呢?

原来啊,在淳熙五年,即公元年,朱熹担任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知军的时候,赶上了一场特大的旱灾,从五月到七月一滴雨未下,田土龟裂,禾苗焦枯,人心惶惶。朱熹在给黄干的信中描述这次灾情说:这一带今年的旱情让人生畏啊,一望数十里的农田颗粒无收。“恶政所招,无可言者,然不敢不究心措置。”(朱熹:《晦庵续集》卷一)意思是,天灾往往是腐败政治所导致的结果,对此我无话可说,但是还必须认真想办法应对灾难。那么,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朱熹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具体说来,主要有两项:其一,要求朝廷减免税赋;其二,想尽办法赈济灾民。比如,上奏朝廷批准,将军粮用来赈济灾民;同时,想方设法筹集粮食,解决饥民的吃饭问题。

通过朱熹的艰苦努力,赈济工作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帮助饥民度过年关与春荒,使南康军没有出现饿死人的情况。就连一向不看好朱熹的皇帝赵眘,也承认朱熹赈济灾荒的成绩,觉得这些成绩完全可以显示皇恩浩荡,于是决定要犒赏朱熹,并且要给朱熹升官。

就在这个时候,浙东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宰相王淮推荐朱熹去赈济灾荒,皇帝立刻表示同意。可是,这哪里是升官,完全是临危受命,这样的官,对那些以发财为目的的人来说,避之唯恐不及。可是,朱熹却欣然前往,决心到浙东地区救百姓于水火。

可是,当朱熹到达浙东灾区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朱熹立刻给皇帝上书,描述了他所目睹到的灾荒惨景。朱熹说:自入秋以来,百姓卖田拆屋,砍伐自家山林,甚至卖妻卖子卖耕牛,而且根本不问价格,只要能够出手就行。有人想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当了,可是当铺没有钱收当;有人想借钱度荒,可是有钱人如今也拿不出钱;工匠的手艺无处可用,商贩手里没货可卖。河里的鱼虾,都被竭泽而渔;地里的野菜,都被连根挖尽;上百万的百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很多饥民衣不遮体,面无人色,他们呼号着到处流浪,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这种惨状,谁见了都会感到心痛。

朱熹在经过衢州、婺州和绍兴时,详细了解了各郡灾情,加上他在南康军赈灾的经验,对如何在浙东地区赈灾已经胸有成竹。但是,在具体实施救灾措施之前,朱熹要求面见皇上,他需要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由于皇帝赵眘对朱熹赈灾寄予厚望,因此亲自召见了朱熹。朱熹向皇帝赵眘陈述了自己赈荒的具体办法和要求,并且得到了皇帝口头上的应允。这样一来,朱熹到灾区就有了救灾“钦差”的身份,这就使得朱熹的救灾成功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其实,说起赈灾也简单,用朱熹的话说就是:“蠲除税租、禁止苛扰、激劝上户。”(朱熹:《晦庵集》卷二十一)意思是,减免百姓的税赋,禁止官府用苛捐杂税扰民,鼓励有钱人拿出存粮平价卖给饥民。当然,还必须下拨救灾的钱粮。要做到这些必须得到皇帝的支持。因此,朱熹不断向皇帝上奏,要求皇帝兑现承诺,给灾区发放救灾的钱粮。但是,朱熹这些完全合理的请求,朝廷几乎一条也不准许。

与此同时,地方官吏在朝廷严令下依旧在催交赋税。朱熹提醒皇帝,如果不免除赋税,百姓根本无法度过这场灾害,而且尖锐对皇帝指出,这场灾荒小半是天灾,大半是人祸,自然灾害未必能够饿死人,可是,朝廷的催逼赋税,却使饥民纷纷逃亡,饿殍遍野。杯水车薪的赈济粮,同凶狠的催逼赋税相比微不足道。

可是,让朱熹万万没有料到的是,朝廷不但不减少赋税,而且皇帝当着朱熹的面承诺的条件一件也不兑现。最后,经过朱熹反复上书要求,皇帝才下拨他曾经答应的救济款,可是,原本答应的是二百万贯,最后只给了三十万贯了事。

这三十万贯钱虽然少,但还不能当饭吃啊,朱熹还得想法把它们变成粮食去赈济灾民。一方面,朱熹雇人到粮食丰收的地区去收购粮食,另一方面,以承诺授予官职的办法,鼓励富户将存米平价出售,甚至无偿赈济灾民。同时,以严刑峻法打击地方豪强和奸商囤积居奇,抢购平价赈济粮的行为。

这样一来,朱熹几乎把有钱人都得罪了,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朱熹为了保证有限的赈济款能够买到更多的粮食,严厉打击奸商、贪官污吏和权贵豪强趁灾荒中饱私囊的恶行;另一方面,皇帝赵眘不但在救济款上不守承诺,大打了折扣,而且对捐献粮食的人给官作的承诺也不兑现。这样一来,那些把粮食拿出来,却没有得到官做的豪富们,就把一腔怨恨全发泄到朱熹头上。结果朱熹到浙东担任提举不到三个月,就已经处在一片谩骂声中。

朱熹在浙东赈荒的所作所为,不但得罪了几乎所有的即得利益者,也同朝廷这次赈灾的目的越来越偏离,最后完全走到与朝廷对立的一面去了,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从赈灾走向改革弊端。

在这次赈济灾荒的过程中,朝廷的目标只是赈济灾民,可是,朱熹却要挽救整个衰败的社会。朱熹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确提出了“革弊救民”(朱熹:《晦庵集》卷二十一)的主张,也就是改革社会弊端,才能救民于水火。

朱熹走向与朝廷对立面的第二个表现,抨击重大的社会问题。

朱熹把目光从救灾问题,逐渐深入到经济体制,甚至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朱熹在赈济灾民、呼吁减免赋税的努力中,遇到重重的阻力,使得他不得不将目光转向社会制度的弊端上,因此朱熹接连上书抨击朝廷的各项制度,尤其是税收和劳役等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制度弊端。

最后,朱熹与朝廷内外全面对立。

朱熹这些意见和建议,触及到了封建制度的要害,虽然朱熹绝对没有也不可能有反封建制度的自觉,但是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的朱熹,必然会沿着这个方向进一步深入,使得朱熹同朝廷大臣、州县官吏和地方豪强处于全面对立的状态。而这种对立状态的集中表现,就是朱熹六次给朝廷上书,弹劾时任浙江台州知府的唐仲友。

其实,朱熹与唐仲友之间并没有个人恩怨。朱熹将弹劾的目标指向所有贪官污吏。为什么呢?因为,朱熹在赈灾的过程中,发现赈灾最大的困难不是灾情严重,而是人祸横行。按照惯例,朱熹作为这次赈灾的钦差大臣,只需要坐镇在绍兴提举司发号施令,把救济灾荒的钱粮分拨到各州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各州县官吏如何中饱私囊,灾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但是,朱熹办事太认真,他非要下到各州各县去实地巡视,了解赈灾措施落实的详细情况。这样一来,南宋时期社会最丑恶的一面就展现在朱熹面前。

淳熙九年,即公元年一月到二月,朱熹第一次到基层巡视。他从绍兴到婺州,从婺州再到衢州,一路巡视下来发现,由于贪官污吏和恶霸豪强作祟,尽管钱粮不断下拨,但是,乡间依然处处饥殣相望,有的一村断炊,有的全家无粮。他发现自己的赈荒措施几乎没有一条能得到顺利施行。朱熹面对这种情况,不得不下决心打击和惩办贪官污吏和恶霸豪强。

朱熹首先上疏弹劾的是绍兴兵马都监贾佑,罪名是“不如实上报饥民”。可是,随着朱熹深入到各灾区之后发现,不如实上报饥民居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仅朱熹在会稽、山阴两县就查出漏报饥民二十五万多人。如此多的漏报灾民,自然得不到足够的救济粮,他们只能饿死在逃难的路上。按理说,地方官员应该多报灾民才对,这样岂不可以领取到更多的救济粮吗?那么,怎么会发生少报饥民的现象呢?经过调查朱熹发现,这完全是地方官员工作懈怠,玩忽职守,根本不把饥民的生命放在心上,草菅人命的结果。

朱熹第二个弹劾的贪官叫密克勤。这个密克勤大量侵吞朝廷下拨的赈济米,然后将谷糠与泥土拌在粮食里,用小斗量米赈给灾民。办事极其认真的朱熹发现问题之后,便对发放的赈灾粮亲自抽样检查,结果发现,一石米就少了九升,一斗米中可以筛出泥土一升二合,糠一升一合。一万三千石的赈济粮居然少了四千一百六十石,将近三分之一被这个密克勤中饱私囊了。

朱熹第三个弹劾的贪官是衢州守李峄,原因是上报灾情不实,在特大水灾之后,李峄居然谎报说,百姓不缺粮食,也没有出现流离失所的现象。遍地都是因饥饿而死的灾民,可是这位李峄依然派人到各县催逼赋税,而朱熹拨给衢州的六万石救济米,他一粒也没有下拨到各县。受灾百姓痛苦不堪,四出外逃,许多最贫困的百姓,因饥寒交迫而死。

可是,朱熹在巡历中的这些弹劾,不仅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给自己惹来了一身的麻烦。腐败的封建王朝就是一张官官相护的关系网。朱熹所弹劾的这些官吏在朝中都有靠山,否则他们也不敢如此胆大妄为。因此,朱熹的弹劾根本打不破这张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yongkangzx.com/yksh/24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