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乡愁早报NO写在前面的话:文联周主席带我们到湖西村采风,我对舒小英的故事比较感兴趣。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感动与日俱增。一次次改变写作计划,原计划写两千字,后来计划五千,再后来计划八千,一不小心写到一万一千多还不过瘾。
永康有南宋学者词人陈亮,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则,有清代才女吴绛雪,有书画家应均、吕公望……但是区区几个名人与名闻遐迩的百强县相比似乎还不够。
舒小英是一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在物欲横流,自私失信,二奶小三常见,道德严重滑坡的当下,我觉得舒小英的感人故事,舒小英的优秀品德很有现实意义。
作者釆访老农
节孝楷模舒小英
作者:吕嘉兴
01
“懿德可风”主席赠
永康大富山公墓,坟墓林立,青松翠柏,庄严肃穆。千百坟墓,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旧或新,芳草萋萋。
每将清明节,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刮风下雨,祭扫的人络绎不绝,墓前安放着绿叶红花,水果米酒,金山银山,闪闪银宝。松鼠在树上蹦跳,树叶抚游人脸,鲜花触人裤脚。蜂儿辛勤采蜜,嗡嗡嘤嘤;蝶儿飞来飞去,翩翩起舞。
几乎所有的墓前都竖立着墓碑,墓碑上往往刻记墓主人的姓名、生卒年、立碑人及立碑时间。
在林林总总的坟墓中,有一方墓碑与众不同,其墓前除了“先妣舒小英之墓”外(生7年、卒年),还多了一块石碑,中间刻着“懿德可风”四个柳骨颜筋大字,右上方刻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印章和姓名,刻有行政院长宋(子文)和内政部部长黄(绍竑)字;落款时间为民国廿五年丙子春月。
舒小英是何许人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行政院长宋子文等政府要员为什么会联手赠与“懿德可风”四个大字?
02
皇帝赐予贡元郎
舒小英娘家是永祥仁村,至今舒小英出嫁前生活过的老屋还在。饱经沧桑的老屋满目蛛丝,却丝丝都是老故事。
睹屋思人情悠悠。据仁村老人介绍,舒小英的父亲叫舒嘉全,舒嘉全夫妇在仁村是出了名的勤劳节俭模范。
舒嘉全夫妇到城里卖鸡蛋什么的,来回三十多里路连草鞋都舍不得穿。即使奉父母之命穿上草鞋,一出村口就手拎草鞋,赤脚走路。
舒嘉全外出苏州等地经商,精打细算吃住行。一日三餐是所带的馒头糕干麦饼就着山泉水溪水或塘水。馒头吃到长白毛还是舍不得扔掉一点,总是将就着吃。起初,晚上睡觉,或在人家的屋檐下或在凉亭中或在猪圈牛栏里,不怕风雨,不怕脏臭。后来,当地村民了解了舒嘉全的东西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都热情地轮流邀他到各自屋里住宿。舒嘉全挨家挨户叫卖走路,能赤脚就赤脚,穿草鞋都是一种奢侈。
因为勤劳节俭,舒嘉全渐渐积累了一些资金。他回到仁村买地造房改善条件之余,还力所能及助人为乐,特别是资助村里老人和小孩,尊老爱幼的精神深受全村人有口皆碑。
舒嘉全不仅勤劳节俭,而且勤奋好学。在背井离乡做生意的空闲,还是在家里务农的空闲,他都要想方设法找一些书籍学习。一传十,十传百,居然传到朝廷被皇帝称赞。据仁村宗谱记载,皇帝赐予他耆民由太学生例授贡元。
03
耳濡目染少女仿
舒小英是舒嘉全的次女。她从小耳濡目染父母的优良品德,从小就在心坎里埋下了勤劳节俭和尊老爱幼的种子。
舒小英在娘家仁村生活了十八年。她是一个文静懂事、孝顺长辈、人家人爱的好孩子。四五岁上就会帮父母洗碗洗衣服,打扫屋子。稍大一些,她会提水做饭烧面条,跟着姐姐到田畈拔猪草,哪怕是酷暑或者雨天。妈妈经常到财主家里打长工短工,小英经常帮从地主家干农活回来的或者从财主山上砍柴回来的母亲捶捶揉揉搓搓,端茶端汤,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辛苦疲惫一扫而光。
父亲常年在苏州等地做点小买卖,小英母亲经常在离村较远的财主田里干活,小英里里外外一把手。小英被人称为“百艺老妈”,能用碎布一点点纳鞋底做鞋,能用捡来的稻草搓草绳做草鞋,用拾麦杆做蒲扇。小英的孝心上下山处也是出了名的,经常帮奶奶洗头,帮爷爷剪发;有时两个鸡蛋烧起来自己舍不得吃,一个孝敬爷爷,一孝敬给奶奶。
邻居们经常把小英当作教育孩子的榜样。
04
我家小英比囡亲
光绪21年,18岁的舒小英亭亭玉立,她带着女孩的纯真嫁给沈宅村的沈贤成。随她嫁过来的除了棉被枕头粮笼、小饭篮和铜脸盆等嫁妆,更有她懂事乖巧、通情达理、勤劳能干、尊老爱幼和乐善好施等品格。
沈贤成和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英嫁过来后,和公公婆婆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家庭生活比较贫困。舒小英虽然是因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而嫁,虽然夫妻两人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但是小英走进沈家以后,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小英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井里提水做饭做菜,放好碗筷,等待公公婆婆和丈夫吃饭后,再自己在灶台上吃饭。然后,把桌子和灶台收拾得干干净净。冬天天冷还要把热水烧好,以便公公婆婆和丈夫洗脸有温水。全家人的脏衣服也是小英一手包揽洗涤,默默为这个家任劳任怨地奉献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尽一名好妻子和好媳妇的职责。
为了创业,舒小英除了家务还要和丈夫一道经常到富人家打工挣钱。因为小英和丈夫勤劳肯出力,那些富人家都很喜欢叫他们当长工短工,干这活干那活。小英夫妇把打工挣来的钱添置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家业渐渐兴起。
公公婆婆逢人便夸:“我家小英比囡还亲,千杆万杆不如轿里一杆。”
不久,小英怀孕了,照理应该养胎,谁料闲不住的小英除了烧饭洗衣等家务外,依然外出打工挣钱。也许是疲惫所致,小英的第一胎意外流产了。丈夫心疼,公公婆婆心疼,比丈夫和公公婆婆更难受的小英对他们说:“都是我不好,没有经验不小心,以后会小心再小心,一定会为沈家生儿生女的”。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小英又怀孕了,也许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也许是江山易移本性难改,也许是考虑公公婆婆身体不太好,小英的勤劳和孝敬外甥点灯笼——照舅,提水、洗菜、烧饭、洗碗、洗衣、打扫等家务活照做不误,长工短工照样打,只不过稍加注意不透支罢了。也许是好人好报,光绪廿七年(年),小英为沈家顺利产下了一个健康活泼的男婴,全家人高兴极了,就取名为“福康”,寓意为福从天降,永远安康。
05
患难死别表决心
自从有了儿子,小英在好媳妇好妻子上又增加了好母亲的角色。三代同堂,尊老爱幼,和和睦睦。
儿子福康满月不久,小英又和往常一样包揽家务,甚至又和丈夫一道帮人打工。福康一天天长大起来,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三代人的欢笑声一天天多了起来。福康一岁半的时候,小英又怀孕了。多子多福,公公婆婆和丈夫更是开心不已。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小英一家风生水起的时候,丈夫沈贤成突然病倒,多次求医郎中,花了很多钱,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越来越严重,以至手脚肿胀。贤成知道有再高明的郎中也医治不了自己的病,多次告诉父母和小英不要再浪费钱财了。公公婆婆和小英四处打听寻求偏方,什么草药好就买什么草药。如果那些草药买不到,身怀六甲的小英就翻山越岭去采集。在山上,小英摔倒过,被荆棘刺破过,为了丈夫,小英无怨无悔。丈夫全身肿胀,浑身疼痛,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小英顾不了身孕,每天晚上都帮丈夫揉揉疼痛的地方,轻轻摸摸。后来,贤成的双脚溃烂流出血浓,稍不注意就会沾染床被,腥臭难忍。小英殷勤准备三块毛巾替换着轻轻吸附轻轻擦拭,一块毛巾轮到吸附擦拭,另外两块白天放在阳光下晒干,夜里用开水浸泡消毒。一个时辰左右吸附擦拭一次,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公公婆婆心疼小英,要和她轮流照顾。小英想:“公公婆婆年迈体弱,白发人照顾黑发人更加会加速身体变差。”所以,很少让公公婆婆代劳。
但是,上天并没有因为贤成那可怜的父母和含辛茹苦的小英而留住沈贤成。弥留之际,贤成断断续续的说:“谢谢你……小英,下辈子……我还想……和你做……夫……妻。”小英含着泪频频点头。沈贤成还吩咐叫小英用中药或者其它办法把肚子里的孩子打掉再嫁他人。小英握着丈夫的手说:“我要把孩子生下来,为了两个孩子,为了两位老人,再苦再累我都不会再嫁人!”小英看着丈夫睁着的眼睛,又补充说:“成,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孩子,我会照顾好阿伯阿价的。”贤成留出了两行热泪,带着对父母的不舍,带着对孩子的牵挂,带着对身怀六甲的妻子的感恋合上了双眼。
丈夫病逝这一年是光绪28年,公历年,小英25岁。
06
走街串巷敲盆告
送丈夫上山的路上,小英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流个不停。
送葬回村的第二天晚饭,小英和公公婆婆一遍吃饭一边商量,想把怀孕的事情告诉给沈宅全村人,并且让村里人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其它村。公公婆婆一时不理解,小英就告诉公公婆婆说:早一点让全村人知道,一是省得肚子大起来后有人怀疑孩子是不是我和贤成的,二是省得其他男人打我这个寡妇的注意。公公婆婆问:怎么样才能让全村人知道呢?小英说晚饭后准备到每一条弄堂每一个明堂去喊。公公婆婆劝她过几天力气多一点再说。小英却说越早越好。
吃完晚饭,洗好锅碗瓢盆,小英拿出一双竹筷子和从娘家嫁过来的铜脸盆,走街串巷,边敲边喊:“各位村民,我是舒小英,大家听着,沈贤成活着我是他的人,贤成死了我还是他的人。我的肚子里有了沈贤成的第二个小孩!”
“当!当!当!”伴随着铜脸盆的声音响起了舒小英的喊声,从村东头到村西头。
“当!当!当!”伴随着铜脸盆的声音响起了舒小英的喊声,从村南边到村北边。
“当!当!当!”伴随着铜脸盆的声音响起了舒小英的喊声,回荡在沈宅的角角落落。
小英的敲盆喊告,声震沈宅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知道了舒小英怀上了沈贤成的第二个孩子,都知道了舒小英不会再嫁人。
第二天,传到了周围的邻村。
可是,因治病花光了辛辛苦苦打工的积蓄,因沈贤成的病逝少了全家的顶梁柱,舒小英面对的是上有公公婆婆两位老人,下有刚会蹒跚学步还不能说话的福康,肚子里还有两个多月的胎儿。繁重的家务,拮据的经济,突然压到怀有身孕的小英身上,以后的小英会何去何从?
07
再苦再难不改嫁
“头七”,舒小英悲伤得泣不成声;
“二七”,舒小英欲语泪先流;
“三七”舒小英含泪告慰丈夫道:公公婆婆还好,福康还好,肚子里的孩子也好。
做完“三七”,舒小英擦干泪水,一如既往照顾公公婆婆,一如既往把家收拾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一如既往到富人家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英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富人家不叫她干活了,闲不住的小英就在家做点针线活,一针一线缝补衣裳,一针一线纳鞋底做鞋。白天做,夜晚在煤油灯下继续做。这样,解决了一家人的衣服鞋子。
由于小英人好,由于小英针线手艺好,村里有的人把布料拿来,让小英帮做,给她一些手工费。小英一家老小的生活非常艰苦,捉衿见肘,但在勤劳节俭的小英的努力下,还能勉勉强强的过。
小英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和公公婆婆商量后取名为“福有”。但是,因为生产,小英不能打工,不能做针线活,没有经济收入,生活不仅没“福有”,而且艰难程度日渐增加。
人家做产要“坐月子”,小英生小孩连“坐周子”都难。也许营养不良,也许还没有从丧夫的悲伤中自拔,小英生产后奶水很少,嗷嗷待哺的婴儿半夜哭个不停。小英只得托人求助娘家。她的父母闻讯,急忙到溪里抓鱼和泥鳅,还把养了多年的鸡炖了送给小英补身子产乳。鸡和泥鳅吃不了几天就没有了,一家人却一天也断不了吃。尽管小英节衣缩食,母子还是常常陷入了缺粮的困境。
公公婆婆动员小英改嫁混口饭吃吃,小英却对他们说:“贤成断气前,我向他保证过。泼出去的水不能收回,说出去的话不能改变。再说我改嫁,你们俩老怎么办?福康和福有怎么办?”公公婆婆默默无语,默默流泪,从此再也不提及改嫁之事。
度日如年,生活实在困难!小英变卖嫁妆,留下一些钱给公公婆婆。自己带着两个小孩回娘家,名义上是走亲戚,实际上是白吃饭。小英父母看着两个外甥自然高兴,忙不迭的烧“鸡子索面”。外公外婆看着大外甥吃面条狼吞虎咽,知道他饿得不轻,鼻子酸酸的。外甥吃鸡蛋时,由于恨不得一口吞下,噎在喉咙里上不上下不下,脸憋得通红,外公急忙狠拍他的背,外婆马上马上给他灌了一口温水。
晚上,父母想到年轻的女儿今后面临的困境,等两个外甥熟睡后,好心劝小英改嫁。小英还是义无反顾表明坚决态度。父母也连连叹息,无可奈何,不管改嫁,只管招待。
小英在娘家住不了几天就急着要回,父母再三挽留,小英却说公公婆婆年老缺粮放心不下。小英的母亲只好装了一些米面和鸡蛋,让父亲亲自送母子仨回沈宅。
没有东西吃了,回仁村娘家;住不了几天,放心不下公公婆婆又兜着一些食物回沈宅,;循环往复,常常如此。
08
威武不屈富难淫
小英的敲盆宣告反响不小,小英的含辛茹苦引人同情,小英的孝敬公婆令人称赞。渐渐地小英的故事像长了翅膀一样,远近闻名。
福有周岁不到就断奶,断了奶的小英白天又找富人家打工,晚上在家做点针线活,生活似乎又回归到以前的状态。
不料,小英发现几天来的“上班”路上和“下班”路上都好像有人在注视她,她越来越感觉到有问题。于是,“上下班”就匆匆加快脚步。
有一天早上,小英出门不久,一个男子从拐角处突然出来笑嘻嘻的与她搭讪,说是注意她已经好些天了,说她生小孩后身材越来越好,还拿出一块手帕送她。小英吓了一跳,连连说“不要不要”。那人说,我没有别的意思,看你一个人走孤孤单单,想在你出门与回家的路上陪你走。小英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不你陪。”那人一把抱住小英说:“小英,你比黄花闺女都漂亮迷人,我爱你!”小英拼命挣扎。那人说:“你依也得依,不依也得依。”说罢就要去亲小英的嘴,说迟迟那时快小英头一扭,往那人脸上狠咬了一口,那人痛得一松手,哇哇直叫。小英掉头就拼命往家里跑,一回家就把门关上,把门闩闩上。从此,早晚不再出门。
尽管小英基本上蜗居在家做做家务,做做针线活,孝敬孝敬公婆。也还是避免不了出门洗衣挑水种菜捡柴什么的。小英一出现在村里或者前往娘家的路上,常常有男人注目她,想与她说话,想陪她走路,但每次都被小英严词拒绝。
有一次,有一个四十多岁的邻村财主在井边候到小英来挑水,拎出一袋铜板在她面前摇得叮当响,说是资助给她们娘仨的。小英瞟见他眼睛色眯眯的,估计他要占自己的便宜,就婉言谢绝。财主坚持要小英收下,一手把铜钱往小英胸前塞,一手往小英脸上摸。小英抬脚就要往井里跳,财主只好拽着她的衣襟求她别做傻事。僵持中,小英请他答应不要欺负寡妇,抓紧走开,否则她跳井自杀让人知道,他要坐牢;就是人家不知道他会受到良心谴责一辈子。财主只好频频点头,带着那袋铜钱悄悄离开。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一天下午,五南乡一个乡官了解到小英贤惠能干,孝敬公公婆婆,就慕名到小英家看望。公公婆婆听说是乡里来的长官,忙着请坐接待,吩咐小英去烧开水。乡官说刚刚在乡政府喝过茶,不必麻烦,还叫小英过来座谈。小英站在公公婆婆的旁边,乡官上上下下打量小英,小英被他看得浑身燥热很不自在。
乡官问了他们一家有什么困难,公公婆婆如实汇报贤成生前身后的情况,称赞小英如何如何的好。乡官表示乡里一定会尽量资助的,对小英的优秀品德和行为大加赞赏。说着说着,乡官的眼睛又在小英身上上上下下仔细瞧个不停。小英的心怦怦直跳,脸一阵阵发红,两只手不停的拧着衣角。瞧着瞧着,乡官突然很温和的说:“小英,大家都说你好,你是名声在外了。你知道吗,我很早就想来看你了。今日一见,你真的人漂亮,品德美,名不虚传。”
公公婆婆似乎听出了话外音,连忙说:“长官,谢谢您来看望我们。时间不早了,您该回去休息了。”乡官却说:“没事,没事。既然难得来一趟,就想多了解了解。”谁知说着说着,乡官话锋一转,竟然求起婚来:“小英,你这样上有两老,下有两小,生活很难过下去的。反正我的老婆去世了,你嫁给我好了。”两位老人听得一愣一愣,面面相觑。小英却不紧不慢的说:“谢谢长官的关心,谢谢长官的厚爱。我小英答应过贤成,生是贤成的人,死是贤成的鬼。再苦再难我要把两个小孩养大,把公公婆婆照顾好。这个,皇帝大老爷也改变不了我。”乡官看看小英的公公婆婆,看看小英,看看小英的两个儿子,起身离开。但是,在跨出门口的时候,转身对小英他们说:“我下次再来。”
09
智对乡官装生病
乡官的“我下次再来”让小英和公公婆婆倒吸一口凉气。此后,他们每天早睡晚起,尽量少出门,即使要出门也是晚出早归,一回家就随手把门闩闩上。
但是,那个乡官还是隔三差五找上门来,名义上是关心贫困户,“了解情况”;小英一家人认为想占小英的便宜,一家人不堪其扰。
一天晚饭后,房门“嘭嘭”作响,全家人知道乡官又来了,大家躲在屋里瑟瑟发抖。敲门声时断时续,公公婆婆估计善者不来,来者不善,无可奈何地对小英说:“胳膊扭不过大腿,你还是屈从他了吧。”小英却说:“阿伯阿价,要么我上吊自杀,要么拿柴刀和他拼死。”公公婆婆立马劝说:“我们老了,自身难保。你拼掉,福康和福有怎么办?”提到福康和福有,小英往床上看了看两个小孩,想到自己向临死时贤成许下带好两个孩子照顾两个老人的诺言,轻轻地问公公婆婆说:“那我该怎么办呢?”婆婆叫小英躺在床上,额头上敷了块毛巾装病,悄悄地告诉她如果乡官问起就说:“昨天开始伤风(感冒),要挂农(传染人),加上动着(来月经)腰酸背痛。”
“嘭嘭嘭嘭”的敲门声越来越急,婆婆泡了碗姜汤坐在小英的床沿,公公慢慢地去开门。
乡官一进门就笑着问:“怎么这么长久才开门?我又不是‘狗毒’(狼)?”公公忙陪着笑脸解释:“小英昨天晚上发烧到天亮,白天吃了很多药,刚才睡去了。我们也都脱了衣服睡了。我们听到敲门声以为土流的恶作剧,想不到是长官光临,真的对不起,对不起。”
乡官问怎么会发烧,小英眼睛装着眼睛也睁不开,想坐起来却坐不起来,有气无力的回答说是孩子传染的,估计是“大伤风”。婆婆插嘴说:“小英‘动着’,抵抗力差容易被传染。”乡官听到“大伤风”“传染”“动着”等,眉头一皱,感觉来的不是时候,旋即关切地说:“吃药了没有?要多喝开水哦。”公公回答说:“谢谢长官关心,孩子和小英都喝生姜汤。”
婆婆为了让乡官早点走,故意请请他坐,假意拿着碗拎起黄泥壶要倒开水给他喝。乡官躲避瘟疫似的连连摆手说:“不必麻烦,不必麻烦。”注视了一会躺在床上盖着毛巾的小英,说:“今天就不打扰你们了,小英和孩子呢好好养病,过几天呢我再来看望。”说罢,带着闷闷不乐的心情走出了赤贫如洗老弱病的家。
10
一封书信呈县长
装病骗走了乡官,一家人终于松了口气,但还是大气不敢出,生怕乡官在屋外偷听动静。过了一段时间,估计乡官走远了,小英才小小心心下床,轻轻悄悄地和公公婆婆说:“这次总算应付过去了,他下次来不知道该怎么办。”
昏黄的煤油灯下,小英看看公公,公公看看婆婆,婆婆看看小英,大家摇头叹息。
夜深了,两个小孩睡得很沉。小英叫公公婆婆睡觉,公公婆婆叫小英睡觉,但是他们都依然坐着,没有睡意。公公看着两个女人,心里想:“这样坐到天亮也没有用,身体垮掉更不好。”于是就安慰道:“睡吧睡吧,我明天和沈贤枝商量一下,他是三联坝主任,也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总比我们有办法。”婆婆和小英异口同声的问:“你和他只不过是同村人,来往又不很多,他会帮忙吗?”公公为了让她们好好睡觉,就说和他关系不错的,他会帮忙的。两个女人仿佛吃了定心丸,听话的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公公拿了一包自采自做的茶叶来到沈贤枝家,贤枝刚刚起床,一见小英公公就问:“怎么一大早来串门?”小英公公回答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真的有事拜托你。”于是,蹑足附耳,把乡官的近来的事一五一十全告诉他。贤枝听完,气不打一处来说:“怎么会如此蛮不讲理?欺负寡妇老妈有什么本事?”小英公公说:“我们惹不起他,你也惹不起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贤枝说:“我是惹不起他,但我可以到县衙门去告他,让县太爷出面教他。”小英公公一边把茶叶给贤枝,一边说:“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登门麻烦你了,拜托你了。”贤枝把茶叶推回去,叫小英公公先回家,并说今天就去县长。小英公公连连道谢,
拿着那包茶叶回家转。
沈贤枝吃完早饭就坐下来写信,他知道县长没那么好找。如果到县上见不到县长的话,就让在县府工作的熟人转交信件;如果能够见到县长,就当面和他说。贤枝写好信,扒了几口饭就匆匆的赶往县城。
到了县府,费了许多周折找到了在县府里任职的熟人并和他说明了情况,请他想方设法把信件交给县长。熟人答应趁县长还没有外出的时候呈递,让贤枝就在原地等候。
过了半个时辰,熟人出来叫贤枝进见县长。贤枝一见县长就打拱作揖并自报家门说:“县长在上,我乃沈宅村人,三联坝主任,今天为我村贤妻良母好媳妇舒小英受乡官欺负前来求助县长。”县长说:“舒小英的事情我也有所听闻,看了你的信我知道你是一个路见不平鼎力相助者。”县长向沈贤枝又了解了一番舒小英节孝之事以及那个乡官的所作所为后说:“沈宅村离县城不远,我会尽快派人调查,等调查后再作处理。”沈贤枝连连称赞县长体恤百姓,非常英明。
11
县里来人细察访
县长果然说了算定了做。一下午,两个县里的人在沈贤枝的陪同下来到小英家敲门,小英和公公婆婆以为是乡官不敢开门。沈贤枝对着门里喊了两声小英公公的名字,公公才打开房门。沈贤枝一见小英公公就介绍说:“其权叔,这两位是县长派来专门派来调查乡官欺负小英的情况的,你们不要怕,有一讲一有二讲二。”两个县里的人问其权大白天闩门是不是怕乡官来骚扰,小英公公点点头,小英婆婆马上擦擦桌子和凳子,请大家坐下谈。
县里来的人拿出本子,叫小英他们把乡官每次来的情况说来听听,小英就把乡官前来的次数以及详细经过一五一十说给他们听,公公婆婆时不时插上几句,县里来的人原原本本的作了记录。
叙述和记录完毕,县里来的对小英的节孝由衷敬佩的同时,与他们交流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乡官的行为没有构成犯罪,甚至连骚扰都谈不上,可能是真的出于同情小英或者喜欢小英,想以用结婚来帮助小英。公公婆婆对县里人的观点不置可否,小英却坐不住了,连忙站起来说:“我答应过贤成,我还在全村敲盆宣告过,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我的决定。”县里的人赶紧说:“是的,是的,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你的意愿。我们回去马上向县长汇报你的勤俭持家,你的吃苦耐劳,你的孝敬公婆,你的忠贞不渝。至于乡官的事,我们想县长肯定会尽快妥善解决的。”
正当他们三人想起身离开的时候,乡官拎了一篮鸡蛋和一块腊肉走了进来,撞见三人
先是一怔。他还不认识县里的人,马上镇定下来对沈贤枝说:“贤枝,你们村里是不是也来关心贫困家庭?”贤枝说:“这两位是县长派来的,是来关心小英一家的。”乡官马上拱手作揖说:“好好,他们一家的确不容易,县长大人真的体恤百姓。我今天也是来了解情况的,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乡里准备救济他们一点。”小英接过话题说:“谢谢各位长官,生活上的困难我和我娘家会想办法。我今生今世坚决不嫁任何人,不管他当什么官,不管他多有钱。我要全心全意带大两个儿子,孝敬公公婆婆。我想你们帮的是劝劝要打我主意的人。”说罢瞟了一下乡官。县里的人点点头说:“好的好的,我们尊重你的意愿,我们也会干预不尊重你的人。今天特别凑巧,村里乡里领导也在,有些事情可以求助乡里。”说罢,也看了一下贤枝和乡官。贤枝表示感谢县里对好人小英的关心和爱护,表示会与小英一家多联络,及时制止骚扰。乡官随声附和着表示会为好人小英做主的。
12
县长莅临小英家
县里的人回县府后向县长汇报情况,讲舒小英如何如何贤惠,如何如何勤俭,如何如何贞节,交口称赞舒小英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好女儿、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两人滔滔不绝,县长耳听心受。特别是讲到小英与土流,小英与财主,小英与乡官的故事,更是油然而生敬意。
县长问他们对乡官的印象如何,他们俩不赞同小英一家和沈贤枝的观点,觉得乡官一次次上门是出于同情与欣赏或者爱慕,小英一家戒备心理太强,把乡官的言行举止当作骚扰和长官欺负草民。县长听了两人的汇报,心想:“百闻不如一见,不如亲自到小英家走一趟。”
过了几天,县长让上次到过小英家的两人陪同,先到乡政府找乡官面谈,乡官对县长说:“舒小英是贤妻良母好儿媳,我的确佩服她,我想帮助她。”县长肯定了乡官的主观愿望,但是告诉他再好的愿望也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实行,否则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县长还告诉他,以后要继续关心舒小英一家,但是不要晚上去,不要单独去,最好让村里德高望重的人陪同,以免舒小英他们误解。乡官频频点头。
出了乡政府,县长一行到沈宅村找沈贤枝,在沈贤枝的陪同下一起到舒小英家。沈贤枝一边敲门,一边叫着舒小英的名字,房门终于打开。小英和公公婆婆看到上次来过的两人连忙异口同声地打招呼。沈贤枝马上指着县长介绍说:“这位是县长,县太爷亲自来看你们了。”小英和公公婆婆非常激动,异口同声说:“县太爷好!县太爷好!”县长笑着说:“不要叫县太爷,叫县长。”小英和公公婆婆马上叫:“县长好!县长好!”
县长等五人走进屋子,县长和小英一家人一一握手后对小英说:“小英你的名声在外,我在县府里都早有所闻你的吃苦耐劳,你的艰苦奋斗,你的一诺千金,你的忠贞不渝,你的孝敬公婆,今天特地来看看你和你们全家。”“谢谢县太爷,谢谢长官,你们这么多人来,我家里凳子都不够坐。太爷原谅……”小英激动得语无伦次。
是的,一下子走进五口人,简陋的屋子显得拥挤不堪,凳子的确不够。小英和公公婆婆尴尬不已,公公马上出去邻居家找了凳子,请县长他们坐下。。
县长关切地询问了小英一家的生活和身体情况,询问了来骚扰小英的都有些什么人,小英和婆婆除了对面人情难开口的乡官外,其他的都一一作了回答。
县长试探着问小英:“假如有人真心爱你,真心想与你共度难关,真心和你好一辈子,你愿不愿意?”小英毫不犹豫地说:“真有这样的人,我也不会接受。因为我有两个孩子,不能拖累别人;因为我的公公婆婆年纪大了,我答应过贤成要好好照顾他们;最主要的是我向贤成保证过,我在全村敲盆告诉大家过,就是白马王子和金山银山我都不能要了。”
县长赞扬了小英一番,转而对贤枝和乡官说:“小英的事迹很感人,你们好好整理后报上来,我再上报省里,争取报到中央,树立节孝的榜样。”小英红着脸说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本来就应该做的平平常常的事情,不要上报。县长对小英说:“这不是个人的事情,你的优秀品德是沈家的光荣,是沈宅的光荣,是永康的光荣,把你作为榜样是顺意民心弘扬正义的事情。”县长的话更晕红了小英的脸。
临走前,县长对乡官和沈贤枝说:“小英一家的生活你们也要多多关心,还有你们要保护好小英一家,不能让任何人来骚扰。”乡官和贤枝连连说:“好的,好的。”
13
节孝精神永流芳
沈贤枝和乡官两人接受了县长交代整理上报舒小英材料的任务,心情各有不同。沈贤枝兴致勃勃,不遗余力,不仅访谈小英一家,而且访谈小英的左邻右舍以及沈宅全村,甚至到小英娘家仁村采访。乡官又欢喜又遗憾,喜的是连县长都被小英的事迹所感动,要把她树为节孝的榜样;遗憾的是县长之命难违,小英之意难违,整理上报材料就意味着自己倾心爱慕的人可望而不可亲,永远都得不到了。不过,乡官转念一想,爱一个人就要尊重其意愿,所以尽管遗憾还是尽心尽力整理材料。
一周后,乡官和沈贤枝一起整合了两个人访谈的材料,由乡官执笔写成报告送给县长,县长再把材料亲自送给时任浙江省政府的黄绍竑省长,并当面向省长讲述了舒小英的感人事迹。黄绍竑省长看了报告和听了县长的讲述交口称赞,连连说难得难得,表示集体讨论后争取上报中央政府。
民国廿四年一月,永康县政府收到了省里转来的国民中央政府的批复,批准舒小英为节孝楷模。批复上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印章和行政院长宋子文的签字。林森主席还在批复的空白处亲笔题写了“懿德可风”四个书法。
为了弘扬舒小英吃苦耐劳,忠贞不渝,孝敬公婆,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节孝美德,村里在祠堂上高挂了一块节孝牌匾,乡里和县里拨款建造节孝亭。
民国廿五年四月,在沈宅村口的大路旁,经过精心筹备和建造,一座受“国家级”旌表的孝亭节竣工。亭子呈四方形,由四根八棱石柱支撑,柱高三米多,每根石柱和柱墩之间垫着八枚光绪年间的铜板,柱上刻有两幅富有沈宅风味的对联,亭顶四角像鸟的翅膀一样翘起。亭内矗立着国民政府主席题词“懿德可风”和盖章签名的高大石碑。
沈宅节孝亭,既成为了沈宅村口的一道风景,又成为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雨遮阳饮茶之所,更给了村民和经过此地的人们以满满的正能量。
遗憾的是,在那个“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祠堂的匾额被拆掉,后来节孝亭也被毁坏。不幸中的万幸是小英的孙辈们想方设法收藏了祠堂匾额和节孝亭内的石碑和石柱。孙辈们把完完整整的“懿德可风”石碑运到大福山小英的坟墓前竖立,断掉的石柱砌井砌前塘继续造福沈宅村民。
八十年前的节孝亭虽然被毁,但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仿佛感受到舒小英以及像她那样的千千万万中国妇女的优良美德。
“懿德可风”!节孝亭的精、气、神,永永远远留在人们心中!
吕嘉兴初稿于年7月6日
永康有个人叫明蜜
他是一名老师
他是全国优秀教师
他是全国校园文学社团优秀指导老师
他是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
他的教学论文专著多次得过全国大奖
他有一颗文心
他创办了四家文学社
他创办了四报一刊
他主编或参编正式出版了53本书籍
他有一颗孝心
他在工作之余每周一次回老家看爸妈
他在千里之外开完会赶回家看望爸妈
他爸妈相继去世仍放弃休息常回老家
他有一颗恒心
他打针吃药坚持了10多年仍笔耕不断
他每天坚持爬山只为有棒身体好战斗
他的真名叫吕嘉兴
谢谢吕老师大稿!
吕嘉兴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