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觉得义乌人挺了不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钱,会做生意。时常在想一个问题:自古以来,这片山多地少的地方,义乌人是如何顽强地生存着,又如何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乃至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记者咨询了不少义乌人,有关其性格特点。有的说义乌人豪爽、耿直,有的说义乌人比较讲义气、包容性强;还有的说义乌人很孝顺,乐当孝子孝女,从小就受到颜乌传说的影响。说法有很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义乌拳头”是怎样炼成的?
民间有俗谚:义乌拳头,兰溪噱头,武义芋头。此语多多少少反映出了各地民风和性格的特点。
那么,为什么义乌是拳头呢?
区域文化研究者、《金华日报》高级编辑何成明是义乌人,他写有《义乌人性格解读》一书。“在金华一带,一提起义乌人,便会说,义乌是:只有穷人,没有人。”在他看来,义乌人是尚武的。不敢说打遍天下无敌手,却也从来都不是好欺负的人。“千百年来,当兵是义乌人的出路之一,从军成了义乌人的一个传统。”
义乌人的尚武是有传统的。在许多朝代危难的时刻,都曾出现过义乌人挺身而出、保家卫国的身影。比如三国时的骆统、宋代的宗泽等。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戚继光义乌募兵。
戚继光在绍兴、处州等地都招过兵,但都没有招到作战勇敢的士兵,直至一起械斗事件的发生。传说义乌倍磊八保山一带有银矿,永康人、处州人、义乌人为抢矿,爆发了大规模的械斗,最终义乌人取胜。戚继光以募得的义乌人为班底,打造了一支让倭寇闻风丧胆的部队。
抗战时期,浙江沦陷,政府组织抗日武装,报名最踊跃的是义乌人;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时期,义乌也是浙江省参军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至今义乌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传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车匪路霸横行,那时,义乌小商品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尚在萌芽阶段。许多义乌商人坐火车去广州进货。车匪路霸十分嚣张,欺压路人乘客,却唯独不敢打劫义乌人。义乌人一般成群结队出行,车匪只要近了身,义乌人瞬间不约而同从桌底操起一根根长长的扁担,当场吓退悍匪。
义乌人尚武刚烈的性格特点展露无遗。
“鸡毛换糖”背后的踏实与回报
在义乌工商学院经管分院副院长楼晓靖看来,义乌人实在、低调,肯吃苦耐劳,对吃穿并不讲究,不好享受。
尤其是义乌北部山多地少,上世纪80年代,那里的老百姓穷,才有了创业做生意的念头。人多地少到什么程度?据说解放后,义乌的户籍密度居然是全省最高的。
话说那个年代的当地老百姓,算得上真正的“农民企业家”。他们起早贪黑,出门做生意,脚穿布鞋,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坐公交,一边摆摊,一边务农。傍晚收摊赶回村里时,天还没黑,抓紧时间忙农活。
与金华人注重吃不同,现在的义乌,依然很少见到饭店林立的景象。
“义乌人不太注重吃,喜欢吃辣、腌萝卜,中午常吃快餐,随便就能对付一顿。”经商的人,时间就是金钱;对于穿也是如此,衣着朴素,简直让人看不出此人是老板。曾有一个传说:一个衣衫简朴的老人在宝马4S店给儿子买车。一开始店员丝毫没注意她,以为是捡破烂的。结果她却从家里搬来一袋现钞:50万元。为人之低调,可想而知。
同一时代崛起的还有温州人,同样是做生意发家致富,温州人就张扬了许多,炒股票、炒房、买煤矿、出国卖鞋……“温州人做生意,有几分投机主义,没有义乌人这般低调和务实,踏踏实实做市场。”楼晓靖说。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为什么会做得如此成功?在何成明看来,这与义乌人的性格也有关。有经济头脑,却不怎么精打细算,慷慨大气。
“自古以来,义乌有一处世古训:‘出六居四’。体现在利益分配上,就是赚钱了,利润六成归对方,自己留下四成。”如此大气、慷慨的做法,使得许多外地人都喜欢跟义乌人做生意。薄利多销,你给我一碗,我还你一盆。
何成明分析说,义乌人“鸡毛换糖”与绍兴人“捅烟灰”有一比。以前,绍兴人到各地农家的锅灶上去刮烟灰,弄得农户家满屋灰尘,也没有一句谢谢农家的话,更没有给农户留下一点纪念品。最终,“捅烟灰”的人成了不受农户欢迎的人。
而义乌人到各地去收鸡毛、骨头、废旧鞋子等物品,讲究感谢与回报,拿生姜糖、针线等东西以物换物。义乌人这种以物换物的做法,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图为义乌上溪的民俗表演。时宽兵摄
永康:铿锵之音的前世今生章果果
曾经有朋友形容,永康人说话就像打铁,两个永康人交谈,就像一个打铁铺子摆在你面前,叮叮咣咣的。
永康话之“硬”,大家都有体会。不温柔,不婉转,硬邦邦;直来直去,咋咋呼呼,铿锵有力。从方言里也可以玩味一方人的性格,以上这些形容词,多半也是永康人的性格特征。就如永康人祖祖辈辈所从事的职业———打铁,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一职业又有个名称叫做“打硬”。
虽然地处江南,但永康似乎并没有江南的柔媚,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不说软语,历来从事的职业不是桑蚕丝织等柔软之物,而是打铁打锡打铜,这些坚硬沉重的东西。
永康人的硬气古已有之。翻翻青史留名的人物,有许多留下了铿锵之音。一介布衣而力主抗金,曾多次上书朝廷、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的陈亮就不用说了。宋元时期的吴思齐,宋代灭亡时,麻衣芒鞋,长啸悲歌,虽然屡遭饥寒仍然严拒出仕新朝。宋代的应孟明为抢救饥民,开仓散粮赈灾,“宁受一己之罪,以全一方之命”。清代的英烈女子吴绛雪,牺牲一己之身,保全了一邑百姓的安危……
永康人性格中的硬,是一种气节,也是一种韧劲。从前,打铁与撑船、磨豆腐一起被列为天下行业中的“三苦”,又有一句俗语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打硬”的铁匠们往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长久以来,这也成了永康人的性格特征之一。也正因为吃下的苦多于吃下的饭,所以,永康人才会从打铁打锡打铜开始,打造出了一个全国闻名的五金市场。
当然,光有一股韧劲,也不能成就如今的五金大业,这还需要一股聪明劲儿。向来走南闯北的永康人似乎从来不缺乏这股聪明劲儿,有时候甚至觉得,他们是聪明得有点过了头。
如果是一个凡事守规矩的老实人,待在永康也许会觉得无所适从,因为这里通常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地方。在永康坐出租车,你难得会遇到老老实实打表的司机,都是一口价。不乐意?爱去不去。而且,一到过年出租车就漫天涨价,车费翻个两三倍很正常。出租车不像出租车,公交车倒像是出租车,永康的公交车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招手即停。
如果你慕名前去方岩,可能会为停车问题大为恼火。路上很多热情地宣称停车免费的人,如果你听信了,说不定就要花费一二百元的“香火钱”。
常常听外地人抱怨在永康开车太难,街道狭窄不说,路上的车子也都不守规则地乱开乱停。这里的秩序似乎就是在混乱中建立起来的,开车如此,商业竞争也是如此。
在金华,听到提起永康人通常是两种口吻:永康人啊,有钱;永康人啊,一个铜钱一条命。这两种相悖的观点总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细究起来,一个铜钱一条命应该是永康人的“前世”,有钱则是永康人的“今生”。从前永康的贫穷程度,在金华各县市中大概也是数一数二的。这里不是温柔富贵乡,而是艰难的百工之乡。因为人多地少,为了养家糊口,永康的工匠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在外漂泊,打铁打锡钉秤补铜壶。对于穷得叮当响的人来说,一个铜钱一条命是无奈,也是辛酸。至于“永康人啊,有钱”,正是穷则思变的结果。套用那个经典段子,如今在永康,一个花盆砸下去,砸到的十有八九都是或大或小的老板。
虽则有钱了,也许是血液里流淌着艰苦奋斗的基因,永康人似乎不太会享受。有金华人到了永康就很郁闷,金华的饭店总是人满为患,在永康,却难以找到那些惠而不费、市民阶层的饭馆。永康人都不吃饭的吗?
这里的确不是吃货的福地。这里的人们似乎都是五金制造的金刚大力神,奔波不停地忙碌赚钱。这里也不是吃吃喝喝过小日子的地方,这里是创业者的乐园。一个很鲜明的对比是,高中同学里,在外工作的人都过着上班下班的安耽日子,留在永康的人却一个个变成了企业主。
只是经济发展了,有很多东西却没有跟着发展。如今有很多永康人爱把孩子送到外地去读书,看中的就是更高的教学质量。也有很多永康人到外地去买房子,看中的就是更好的生活质量。的确,在永康,要喝上一口好水都难。空气不好,也是经常听到的抱怨。发展经济如果不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发展经济又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永康人,在上述文章中说了不少永康的“坏话”,实在是爱之深,责之切。每次回乡,看见拥堵混乱的交通,喝着难以下咽的水,都有着许多感慨。然而乡音亲切,听着那不温柔,不婉转,硬邦邦,直来直去,咋咋呼呼,铿锵有力的永康话,尤其是一些只有本地人才能懂得的俏皮土话时,总是会心大笑。西津桥上走走,吹吹江风,听桥头闲坐的老人讲讲大话,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在这里,生活呈现出了惬意舒服的另一面。
如果说一个铜钱一条命是永康的“前世”,有钱是永康的“今生”,那么,希望更高更好的生活质量,则是它的“未来”。毕竟,这才不辜负当年孙权他母亲的期许:永保安康。
图为打铁场景。洪兵摄
崇尚外出闯荡的“东阳昧”张海滨
说到金华各县市的人物性格特征,很多人就会想到几句俗语,比如说“东阳昧,义乌佬,永康鬼,金华牛”和“东阳笔头,永康炉头,义乌拳头,兰溪噱头,金华派头”等等。其中,东阳昧、东阳笔头,就说出了东阳人爱外出闯荡、爱学习的性格特点。
“东阳昧”,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一个不好的称呼,有人还误以为是“东阳蛮”,有不开化、不讲道理的意思,其实,在东阳方言里,“昧”的意思是“哪”,是一个常用的询问词。与别的地方不同,在东阳,特别是春节过后,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往往不是“饭吃过了吗”,而是“你昧日(哪天)出门”,“今年出门到昧扣(哪里去)”这也是外地人多称东阳人为“东阳昧”的由来。
在东阳,这种习俗被解释为“离乡则贵”。据东阳爱好研究历史的吴立梅老师解释,东阳山多地少,相对闭塞,且山无良材,地无矿产,土壤贫瘠,水旱灾害频繁。正是这独特的地理资源环境,促成了东阳男人不能读书就学手艺的成才观,手艺被视为东阳人的吃饭本钱,发展到现在,最有名的当数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
事实上,在能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的年代,东阳人是比较保守的,喜欢耕读持家。明代隆庆年间的《东阳县志》在记录东阳的区域文化性格特征时,就归纳称:“(东阳)民朴而勤,勇决而尚气。族居岩谷,不轻去其乡。以耕种为生,不习工商。”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东阳人口暴增,到南宋后期超过了18万人,鸦片战争前夕,更是增加到了48万。急剧增加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欲谋生存,无非是“留”或“走”。留者精耕细作,以求糊口;走者或拜师学艺,或读书求仕,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如果一辈子猫在那点田地上刨食,往往被认为没本事,会被讥为“田乌龟”。
据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说,到明万历年间,东阳人开经营四方、操持艺业之风。发展至今,经营四方,已成为东阳人的性格特征。
据统计,现在,植根外地的东阳人,遍及四海五洲,数倍于在东阳原籍的人。原籍的东阳人,也有一二十万人长年在外打拼。也正因此,东阳有一个极为明显的春节效应,除夕临近,在外地发展的东阳人都要赶回东阳过年,于是乎,东阳一下子人满为患,街上到处可以看见豪车出没。这种情况与相邻的义乌正好截然相反,平时容纳多万外地人的义乌,由于外地人要回老家过年,因此一到过年,义乌就变得异常安静,被称为“睡城”。
值得一提的是,东阳人的这种性格特征还引起了商家的 正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由于东阳人爱外出闯荡,他们也就特别看重家的温馨。因为,男人外出闯荡,家里的一切就都留给了妻子,打理家务,干农活,服侍老人,教子女读书等等,只有这样,男人在外面才会安心创业。因此,东阳人耕读传家,勤耕俭朴,无论贫富以房子为最大的“家私”(家庭财产),造新房娶媳妇是一辈子最大的“事业”(成就)。一直以来,东阳人都习惯在外事业有成,衣锦还乡之后,就回老家买地盖楼。即使在商品房盛行的今天,很多腰缠万贯的东阳人还是喜欢在村子里大兴土木,有的人甚至为此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被课以巨额罚款也在所不惜。
东阳人还以“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为荣。他们喜欢聚族而居,一姓一村,村村有祠,“十三间头”、“廿四间头”,越大越好。万人以上的28个姓氏占市内人口的九成,形成王坎头、巍山、郭宅、卢宅、蔡宅、李宅、黄田畈、安儒、白坦、吴良、古渊头等一姓为主体的千户以上的大村落。家族内部以“亲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讲究秩序和尊卑等级)为行为准则,通过祭祖、家谱、家规等活动追终慎远、尊祖敬宗,强调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重视邻里关系,“远亲不如近邻”。
东阳古民居最能体现东阳人的这个特点。东阳古民居较之其他地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堂屋(古民居大多奇数组合,中间一间称“堂屋”,正面敞开,是家族公用的场所,建筑材料和雕饰是整栋房子最好的)、街(廊)檐和门堂(庭院)是开放式的三位一体,并有“街檐通天下”之乡规。
据东阳市工艺精品馆馆长金柏松介绍,这种建筑格局最大的优点是便于人际交往和沟通,门槛内是小家庭,跨出门槛就是“镂空牛腿浮雕廊”的大家庭;街檐不仅是家务农事的重要场所,更是人际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织布纺纱杀年猪,纳凉聊天唱道情,亲情乡情,其乐融融。
虽然如今这种古民居已很难再建,但是,东阳人这种特点却没有改变。
图为精雕细刻的东阳木雕。时宽兵摄
磐安:群山中的质朴张帅
打开浙江地图,将它横竖对折,在正中心的位置上,有一个名字,那就是磐安。
我们都听过“不到东北不知道胆有多小,不到广东不知道钱有多少”,在人们的印象中,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提起江浙人,闪现在脑海中的就是温婉闲适、非常细致的生活。但是,闲适和细致,通常只是在广义上,每个地方又可以再细分其特点。就像在金华各县市中,每个地方的人,性格也都有不同,但对于磐安人,多数人会有一个相同的看法,那就是质朴。
这或许又是一个山区县所独有的人文气质。
质朴不等于拧巴。磐安人的质朴,其实可以包含地域性格许多方面,比如吃苦耐劳、向善好学、顽强不屈、好客谦逊等。很多人说,磐安人的性格也跟其所处的山多水多有关,试想在一个周围都是山的地方,你要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必须得养成平原人所没有的性格。想走出群山,没有点毅力和顽强,是很难做到的。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去过磐安很多地方。在磐安的一些偏远山村,这里的老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劳作还是劳作,在大山里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生活着、坚持着、奋斗着。尽管这些地方依然落后,尽管这里村民思想保守,但在他们的生活中,依然保留了传统和纯真。
他们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再苦再累也要养活全家,每分每厘都会一点点积攒起来,供子女读书。但对于来客,他们则是笑脸相迎,端上一碗清茶,张罗一顿午饭,即便家中再困难,也要把好吃的拿给远方来的客人。
他们依然保持着山里人所独有的包容,哪怕是你说错了话,换来的多数是对方宽容的笑。这个笑容,让我们顿时心生好感。
他们依然具有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善良、明理等优良品质,也素有善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梁昭明太子曾在此读书作文,诗人陆游曾三次游历到此,还有一代儒家孔端躬择此而居创下“中国第三圣地”———婺州南宗,一代忠良卢琰携柴氏遗孤隐居大山下而孕“九支卢”……隐匿于群山之间的这些文宗、这股儒气,融以当地山民的坚忍率真,形成了磐安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治学之风,一代一代,他们日下劳作,灯下苦读,月下勤习,亦耕亦读亦武,隆盛之至。至今,磐安人也以苦读出名,各种人才辈出。
“善学”是干事创业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善于学习,汲取智慧,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元兵至,66岁的王霆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奋然舞刃亲征,不幸阵亡;夫人陈氏为女中豪杰,秉性刚烈,冲入敌阵,夺夫尸而归。朝廷腐败,身居高位的陈宗礼没有选择同流合污,而是独善其身,上书力谏,结果到死依然清廉。翻看其他历史文献,像王霆和陈宗礼这样的磐安人还有很多。
也有人说,在磐安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反映出的,除了自身的优秀品质外,还隐隐露着一点固执。确实,固执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性之一,磐安人也是一样。但从固执本身来说,也包含着正反两个方面,往坏了说,这是不懂变通,往好了说,这也是坚持原则的体现。有些企业家说,跟磐安商人打交道,最好不要打什么坏心眼,因为他们总是抱着实在的合作态度跟你来谈,这时你所要表现的,就是实诚。
如今,新磐安人又展现了自己敢于创新、敢闯天下的精神。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磐安人选择了走出去,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每一个岗位上作出贡献。
添加小编爆料义乌身边事,一旦被采纳即可获得20-元爆料奖。
↓↓进入社区,参与发帖回帖拿幸运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