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随风海鸥授权发布
接上篇西安,你究竟要怎样发声?(上)
不久前,市委书记王永康同志对西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站在客观的、现实的角度,提出要思考十大问题,不妨称之为“永康十问”:
“永康10问”
?为什么我们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好,但多年来,工业不大不强,工业这块短板就是补不上?
?为什么历史上西商能发展壮大?曾经辉煌年,成为中国十大商帮。现实中,同处内陆的成都民营经济也能发展起来,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却发展不起来?我们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良好市场秩序、建设法治政府方面,有没有让企业满意、群众满意?行政服务效能究竟能打多少分?
?为什么西安军工资源优势全国第二,还承担了国家军民融合的试点任务,但军转民、民参军发展不够、产业不大,军工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不足?
?为什么我们地处中国大地原点,区位优势明显,拥有航空、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但开放经济发展缓慢,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不强?
?为什么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上却未能成为全市的重要支撑?
?为什么我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优势突出,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却不大不强?
?为什么我们拥有国家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多项政策红利,拥有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新起点等良好平台,理应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的汇集点,但丝路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产业却达不到省上要求?
?为什么我们科研院所林立,大专院校众多,重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在我市转化能力不足,墙内开花墙外香?面对兄弟城市视为掌上明珠的高校、科研院所、两院院士、众多专家人才,我们有没有当好“店小二”,有没有在打破校地壁垒、发挥高端人才作用上积极努力服务?我们的户籍政策、人才政策有没有走心,能不能真正让人才引进来、留下来?
?为什么我们工业不大不强、发展得也不够快,可空气质量长期处于全国后十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兰州、京津冀等地区的空气质量都在变好,我们该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在制定规划时,学校、医院等民生服务配套都有,但老百姓却一直在抱怨办事难、上学难、看病难?
在这堪比大秦帝国中“嬴驷三问”的思考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为什么我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优势突出,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却不大不强?
因为,我们没有独特性。
啥?没有独特性?
对!就像上篇所说的,单纯的“古都”牌打的城市很多,而真正可以挖掘的东西,我们并没有试图挖掘,我们缺乏对城市文化的敬畏心。譬如鄠邑区,这本可以溯源“禹传启,家天下”的地名,我们官方声音基本缺席,因此民众的焦点集中在“鄠”是不是生僻;譬如曾经西安拟定简称“镐”,要知道台湾当局蒋经国、蒋纬国的字便是建丰、建镐——镐京作为《周礼?考工记》的模板城市,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有多大的贡献、对于中国城市建设有多大多深刻的影响,我们官方声音依然缺席,因此民众的焦点依然集中在“镐”这个字很多人不会念。
鄠邑区渼陂湖
可是,总得宣传啊?于是我们只能照猫画虎,看到别人宣传出价值来了,我们也跟着比划两下子——成都宣传的这个我们有,学着宣传下;杭州宣传的这个我们有,学着宣传下;上海宣传的这个我们也有,再学着宣传下。看到别人宣传出什么来了,于是去蹭热点。
于是,四川把大熊猫宣传成功了,甚至在全球开播24小时直播的“熊猫频道”了,然后我们大力宣传我们也有大熊猫,而且我们的大熊猫亚种是猫头的,还有“彩色照片”棕白色大熊猫,都比四川的好看。成都平原被诸葛亮誉为“天府之国”,如今人必称之,于是我们考证,“天府之国”最早是萧何说关中平原。
我不是说我们的宣传太小气。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源,不该不提。只是,没有人能记住第二名。当你已经错失先机,把资源耗费到这些上面,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充当背景。而且,宣传不是去和别人攀比,从一个看客的角度,这只会让人徒增反感。当你把自己放在客人的角度,看到这样的宣传——“别人有的,西安也有了;西安有的,别人不一定有”作为广告语,你会是怎样的想法?
现存唯一棕色大熊猫-七仔陕西佛坪
关于大熊猫营销策略的成功,在此我想多说几句。暨南大学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下设的华侨最高学府,对外汉语属于其受到国家政策性支持的优势专业,学校的华文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于年亲自创办成立的。我们学院拥有一个独立校区,专门培养对外汉语人才,同时学校招收的大量境外预科生和语言生也属于我们学院,作为我们的研究资源。其中中国籍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共人左右,而港澳台及外籍预科生、语言生及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硕博学生则有0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有意思的人。
其中,有一名英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的原因,就是想看一眼大熊猫。来到了广州,问:“你们学校竟然没有大熊猫!”学校直接说,成都有。于是,他转学去了成都。又发现,竟然不是满街跑大熊猫。于是,成都那边的学校带他去了大熊猫繁育基地。从此之后,每周他都要去一次繁育基地,每次去都会通过Instagram进行网络直播,而远在英国的父母则会告诉整条街的人:“要开始直播大熊猫了!”
英国和中国有8小时时差,于是,每周总有一天,英国这条街的人,都会凌晨聚集在一起,就为了看视频直播大熊猫!
这个故事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不知道,但是我从初中开始亲身连续三年接待过同一批美国人,每年暑假来西安,就为一遍又一遍看兵马俑,我接待的时候是第四年,而这批人迄今来了有十几次了。
为什么他们喜欢兵马俑?为什么希拉克称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因为他们认为,一具断臂维纳斯、一尊大卫雕像已经是栩栩如生的极品了,可是,西安竟然一口气出土了多个,每一个还都不一样,真是奇迹啊!
兵马俑为何叫“世界第八大奇迹”?没人告诉你原因。
就像没有人在西安传说每年来中国就为看兵马俑的故事,却有人在广州传说去成都定居就为看熊猫的故事。
这就是城市宣传的效果!
太可怕了!
更可怕的是,虽然我们不知道兵马俑叫“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原因,但我们认真宣传了西安的大熊猫,可惜知者寥寥。
秦岭四宝(你知道是哪四宝?)、陕西八大怪(你知道是哪八大?)之类的宣传,不说这种数字化的归类多么不直观,单说把这么大一个城市、这么大一个省份归入几个符号化的元素中让人猎奇(客人还记不住)。那么,宣传的目的在哪里?
宣传需要讲究主轴,讲究目的性。
宣传更要讲求包装,把原本零散的东西包装起来,它就成为一种美。大家都觉得韩国古装剧的服装、饮食、宫苑很美,难道真实的历史有这么时髦?当然不是!这些都是包装后。依照现代人的眼光进行了很大改良。
反观我们——“板凳不坐蹲起来”“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宣传,是给别人看的。在很多地方的文化中,“蹲”是犯罪的象征——不是说蹲就不好,但你这样的宣传,能带给人好感吗?宣传直接用辣椒当菜,潜台词是不是吃饭凑合着来,更进一步是不是说蔬菜资源匮乏?宣传秦腔是吼着唱的人,请问,真的主要是“吼”的吗?
都不是的话,为什么要这样宣传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正在迅速从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明。城市的主体人群构成是白领,他们构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些之中可能好几代人没有农村生活,对于农村社会无感。就算是农村长大出来的,也不一定认可农村社会。这些人他可能会在节假日去农村学着种种菜、吃吃粗粮、过过农家乐的生活,但他们崇尚的毕竟是品功夫茶、喝咖啡,工作日在独立书店寻找文艺范儿,假期一到便“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转转”。那么,我们这样的宣传,到底是给人以“豪迈”“清新脱俗”“直爽”的感觉呢,还是——西安人过得就是粗、就是土的感觉呢?它不吸引人!
而这,结合上我们悠久厚重的历史,大帽子不就下来了——守旧、封闭、小农意识?可是,这是西安这座城市的特质吗?西安自古是一座城市啊,西安年前就完成了城市化啊!
宣传的第一要务,不是想当然地发声,而是要有效果,要引起人的好感。有了这一条,才有了受众市场。这时候追求客观才有意义。
每个城市,在宣传中都在突出它的独特性:杭州有西湖,北京有胡同,上海新天地,广州十三行……看出来了吗,以上哪座城市不是有着丰富的宣传资源呢?可是,只要能让你记住这座城市文化最关键的一件,就够了。
属于当今西安城市的独特之处,我们提炼了吗?
我以为,西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发展历程太过漫长,同一个事物可能经历了漫长的年月,让人忘记了它的源头,于是又以讹传讹新的故事,而这新的故事本身又成了历史。我们以一个现代人的角度,通过眼前还鲜活的事物,去感受一下。
举寒窑遗址公园的例子。很多人都在说,考证之后发现,王宝钏苦等薛平贵十八年不是汉乐府秦罗敷的故事,到唐代演化为踏摇娘,再到明代因为礼教束缚而演化为完整的《五典坡》剧目吗?为什么曲江会有“遗址”?那是因为,明代,人们传说王宝钏吃光了五典坡上的荠菜,于是在坡上修建了忠烈祠供奉她,而近代名将杨虎城的母亲再一次捐款修缮祠堂。——所以这个遗址说的不只是寒窑这个故事本身,还有明代礼教的遗存,和近代名将的身边事。
再举金花路这个地名。大家都知道它得名于金花落这个村子。传说会告诉你,这个村子原名土疙瘩村,慈禧太后西行长安后,掉了一枚金簪,被一个寡妇捡到。老佛爷感念长安人民的善良,将村名改为“金花落”加以表彰。事实是,它原本是兴庆宫中的宫女居住的地方,当宫女去世后,有如金花落地,美好的过往终究一抔黄土。
还有新丰、粉巷、洒金桥、等驾坡、引驾回……太多的故事套故事,它很感人、也很传奇。这些故事有的真实,有的只是附会了一些传说。但是,这些故事,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代替了原貌?如果能挖掘出来,本身便很吸引人。就仿佛你在看一本书,看书中的主人公的衣食住行,而主人公本身还在看另一本书,并通过他的口讲述那本书中的衣食住行。
没错,这样从古到今像套娃般的历史文化,这是只有这座“永恒之都”才可能拥有的魅力——这些魅力,还都来自我们市民口口相传,让悠久的历史走进街坊邻里的日常生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并没有珍视自己的文化资源。国内各地都在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名街。于是你看到各地都有各种崭新的“古街道”,卖着旅游纪念品,兜售着各种流行符号。在大城市中,能够真正保存下来,像西安坊上这样,自唐末起就定居在这个地方,世世代代见证城市叱咤风云的货真价实的市民生活的古老街巷,还剩几个?
对,坊上确实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可是,改进是一回事,宣传和包装是另一回事。这些文化、族群层面的矛盾和冲突,在我们这座城市很突出吗?既然不突出,为什么负面舆论这个锅要我们背?
正因为有北院门、有西羊市、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它使得我们可以拍拍胸脯自豪地说,我们的古城是真真正正“古”的,是没有垫鼻、垫下巴、削骨、植皮的美人,是纯天然的美人。
我们是否知道这一历史街区它价值,是否知道它对于古长安文化是多好的传承?当它出现问题时,我们是否有去想过,怎样试图让它变得重新吸引人?
我想是否定的。我们只看到了它混乱的那一面,就轻易否定了它。
我们在用极端反对极端。
一件艺术品脏了、有些微破损了,我们是直接扔到垃圾桶呢,还是找艺术家进行修复,擦拭擦拭它身上的灰尘、喷点水、打点蜡呢?
我们把舆论场比作市场经济:我想,我们的主流声音这一引导的手不见了,民间声音这只手自然就乱了。
这是我们人云亦云的根源。
从上篇开始我便说到,文化不仅仅是历史文化。我们有近乎全国最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每一座学校的校史是不是文化?作为中国军工产业第一大城,这些科研工作者们一心为国的经历是不是文化?在一些人眼里,西安的这些文化一无是处,但试问问,去挖掘了吗?
君不见,西北大学的实际寺遗址、张学良亲手建立的大礼堂?君不见,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馆?君不见,交通大学的樱花与梧桐?
深圳都能打造南头古城,我们反而一无是处?
西安交大樱花
同样的,我们的关中民俗,是不是文化?我想,你一定会回答:“是!”可是,我们目前是怎么宣传的呢?
在如今服务态度决定生命的时代,“陕西人的特点是——生、冷、倔、蹭。”它能让远道而来的游客产生好感吗?
“嗯,西安人一定凶凶的。”
“嗯,西安人一定服务意识不好。”
“嗯,西安人一定蛮不讲理。”
“嗯,西安人肯定特别爱挑事。”
去年,就曾有学者指出:我们一方面追求所谓汉唐的高大上,另一方面又错把粗俗当文化。
真正的市井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将你的身份调离西安,以一个旅游者的角度来对比以下两个城市的宣传。
“我们广州人很重视饮食,每到周末,大家都会去茶楼饮早茶。一壶普洱,配合奶黄流沙包、虾饺、状元及第粥,以及用明炉叉烧烹制的传统布拉肠,讲讲家长里短,生活真是很惬意。”
“我们西安人很重视饮食,本地人特别爱吃面,油泼面、扯面、BiangBiang面、户县软面、摆汤面,把辣子作为一道菜,再配上一个很大很大的碗,我们称之为海碗。全家就蹲在板凳上吼着秦腔海吃。”
以一个纯客人的角度,你认为谁的广告做得好呢?
“民以食为天。”其实,作为自古而来的首都或重镇,我们关中的饮食文化,悠久而丰富。记得香港TVB曾经播过一部剧叫“宫心计”,里面不仅讲述了金花落的故事,还介绍了葫芦鸡、乾州锅盔等菜肴。而说到小吃与点心,精致的水晶饼(秦式月饼)、软里带酥蜜三刀,不吸引人吗?说到上品佳肴,我不想说饺子宴这种宫廷御宴,但是大街小巷中可以买到的玫瑰镜糕、金线油塔难道不是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吗?
九十年代,人称西安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如今,西安旅游资源早已脱离单一匮乏的模式,然而,我们的旅游线路是什么呢?仍然是第一天登一下城墙、看一下大雁塔、再去趟碑林和历史博物馆;第二、三天北线黄帝陵、延安、壶口瀑布;第四天西线乾陵、法门寺;第五天东线兵马俑、华清池、华山。
这样或许是最高效地让乘客看遍陕西省著名景点的方法。可是,如果你身为一名游客,你觉得这种游览方式好吗?庙→坟→庙→坟→庙,最后再来个华山……它只是站在旅游路线就近原则的景点的堆砌,并没有考虑到受众的需求,没有考虑到景区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如此呢?我认为还是靠先辈。这个先辈不只是秦始皇、杨贵妃、佛祖,还是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开发这些景区、推广这些景区的人。于是,我们的旅游就是将游客集中起来粗放式地安排。举个简单的例子,既然唐代天坛圜丘完整保留下来,为什么我们正在打造的公园还是“天坛遗址公园”呢?
旅游,最重要的不是体验感吗?况且,作为一个特大城市,为什么我们要抱着游客一辈子只来一次的心态呢?
(文:随风海鸥,原系陕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现攻读暨南大学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
—THEEND—
征稿启事『醉爱西安』公开征稿啦!内容须原创首发,与西安、陕西相关,包括城市经济发展、重大项目爆料、热点社会事件分析等,文章经采用后,将奉上丰厚稿酬。投稿邮箱:
qq.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庆国庆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