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川越千里”的共同富裕路上,我市有一群人义无反顾背起行囊,用一腔热血和一片丹心,助力民族地区实现“一步跨千年”的奇迹。今年4月,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中,我市结对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市一医迅速响应号召,派出神经内科骨干医生胡灵芝赶医院。
进村入户送医出征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出征胜利,平安归来”“希望你不辱使命,全力为当地群众服务”“在四川照顾好自己”……简单的送别仪式,承载着领导同事们道不尽的叮咛和嘱托。仪式上,胡灵芝语气坚定:“作为一名有16年党龄的医生,我定将珍惜宝贵的对口协作机会,不负重托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7月10日下午1点多,胡灵芝出发奔赴多公里外的巴中。一下飞机,她又马不停蹄地坐上了开往平昌的汽车。颠簸3个多小时后,晚上11点多,胡灵芝终于抵达了自己的新战场——医院。
平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县。县域以山地、深丘陵为主,群山连绵,地形崎岖,整个县城都修建在群山之间,称之“山城”也不为过。平昌县虽已于年2月脱贫“摘帽”,但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配套依然有待完善,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床边带教
医院,胡灵芝就发现这里的医疗条件不佳。她所支援的内一科为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及内分泌科综合科室。科室虽然配有9名医生(其中1名医生在外进修、1名助理医生),但没有在神经内科领域进修过的医生,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规范上仍有所欠缺。
每周小讲课
“医生们都十分努力好学。在这里,我们都有同样的目标,就是更好地为平昌群众服务。除了诊治患者,我还需要做好传帮带,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当地的医护人员。”从每日晨间查房到每周小讲课,从规范书写病历、CT阅片到神经系统基本查体、技能操作培训,胡灵芝无微不至,“手把手”地教,致力为平昌百姓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赞誉谢谢你,说普通话的医生
支援平昌二院不到两个月,胡灵芝就收获了一大批“粉丝”。患者们指名要找“那位说普通话的医生”。75岁的陈奶奶就是其中一个。
一个月前,陈奶奶因突发医院。接诊医生考虑其可能为“大片脑梗死”。家属听后认为患者年龄大,即使积极抢救也可能留下严重后遗症,遂准备放弃抢救。
胡灵芝得知后,特地去病房查看了患者。当时,陈奶奶已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血氧饱和度低至75%—80%,呼吸微弱,病情危急。虽然家属已经决定放弃治疗,但胡灵芝依然仔细追问病史。最终,结合检查情况,她认为患者不一定为脑梗塞。
于是,她立即为患者接上呼吸球囊辅助通气,进行急诊化验血气及血常规、生化、心电图等检查。同时,她耐心和家属重新谈话,分析病情。陈奶奶的家人陷入两难,认为如果是脑梗塞,救回来意义不大。
胡灵芝再次和家属分析病情,并建议家属先同意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以争取时间,同时也给老奶奶一个机会。终于,在胡灵芝的再三说服下,家属听从了建议,同意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送ICU。
果然,血气化验结果证实了胡灵芝的诊断,陈奶奶是肺部感染、二型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引起的昏迷。经过ICU呼吸机支持等对症治疗,3天后陈奶奶转回普通病房,7天后完全康复出院。
出院前,陈奶奶家属对胡灵芝连声道谢,回院复诊点名要找这位讲“普通话的医生”。
后盾“全科”医生的硬核队友
这位“说普通话的医生”得到了患者认可,更得到了当地同事们的信任。除了在内一科,在内二科、小儿科,甚至外科,都经常能看到胡灵芝的身影。各科遇到疑难杂症,总爱找胡灵芝帮忙看看。在平昌二院,胡灵芝俨然变成一位全科医生。
“倒不是我医术有多全面,是因为我虽然远在四川,但市一医永远是我的后盾,医院所有医生都是我的队友。”胡灵芝如是说,“如果觉得不是神经内科的疾病,我就及时请教市一医的专科医生,他们都非常热心帮忙。”平时在科室遇到疑难杂症,胡灵芝也会第一时间联系科室主任程超婵和副主任涂汉明,寻求他们的帮助。
胡灵芝让市一医和平昌二院之间架起了更紧密的桥梁。此前,平昌二院内二科收治了一个全身乏力但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胡灵芝仔细查体、查看化验检查结果后,与市一医内分泌科医生详细探讨了病情。两人会诊后,考虑该患者为甲状腺毒症,建议进一步完善甲状腺彩超、血沉等检查。经过检查,患者被明确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经过小剂量激素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希望自己竭尽所能、发挥所长,助力当地的医疗水平更上一层楼,相信自己的人生也会因为这段旅程更加精彩。”胡灵芝说。
相扶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从永城丽州到巴蜀大地,相隔多公里。继市一医黄雨飘、应小俊、陈为等7位医生圆满完成援川任务后,胡灵芝握下“接力棒”,奋战在当地乡村振兴第一线。
如今,延续多年的“山海情”历久弥新;今后,跨越山海的“牵手”故事还将续写。
通讯员
施王喆
融媒见习编辑
陈厉娜
线索爆料/商务合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