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夜景
一、王永康书记主政西安的实践逻辑
年12月,王永康从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长任上调任西安市委书记,至今差不多过去了十三个月。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西安错失发展良机而缓慢前行的十年。那么,这十三个月则是西安奋起直追、快马加鞭的十三个月。
过去这段时间,王永康书记治理西安的成效到底如何?每一个生活在西安的人都有切实感受,这不仅仅是11%以上的GDP名义增长率以及众多知名大企业的落户,而是城市治理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就像冰封的河流在温暖的春风下开始慢慢解冻。央视和《人民日报》所给予的肯定和赞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安的快速发展。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王永康任市委书记以来对西安治理思维与治理体系的重塑。
这十三个月来,王永康书记主要从以下方面推动西安追赶超越:
第一、做好发展规划。无论是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的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还是在去年三月两会上向总理展示的大西安建设规划图,乃至是前几天刚刚发布的《复兴中的世界城市: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等等。可以看出,王永康书记主政下的西安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
第二、提升行政效能。王永康书记主政西安后,以“行政效能革命”为抓手,推行“最多跑一次”,大力提倡“当好店小二”和“做好五星级服务员”,尽量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减少办事程序,提升办事效率,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同时,在西安电视台开设《每日聚焦》和《问政时刻》栏目,主动聚焦和曝光不作为的人和事情,强化舆论监督。以此来推进行政效能不断提升。比如,大力改革户籍制度,简化落户流程,放开落户门槛。近一年来,西安落户人口增加十几万人,为城市未来发展集聚了人才资源。
第三、狠抓干部队伍。规划能否落地变现,决策能否执行到位,关键在人,在于干部。王永康书记主政西安以来狠抓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西安“铁军”。一是选派干部到武汉、杭州、成都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亲身感受发达地区是如何谋事创业的;二是请一些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或某些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讲课、传经送宝,帮助干部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更新思维;三是改进干部任用机制,让能者上、庸者下,从严查处懒政、惰政;四是严肃处理违规违纪干部;五是带领党政代表团到发达地区走访,实地亲身感受发展差距。通过这些手段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夯实干事创业的基础。
第四、重塑对外形象。一是以“烟头革命”“厕所革命”为抓手治理城市环境,让街道、厕所干净起来;二是以“车让人”为抓手,提升城市交通文明;三是举办首届西安国际马拉松大赛,进一步扩大城市影响力;四是拍摄新的城市宣传片,重新定位西安的对外传播形象;五是举办硬科技大会、西商大会、全球程序员节、创业西安行等活动,激发城市活力。通过这些举措,重塑了西安的对外形象,为西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赞誉。
第五、重视民生工程。一切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的发展,只有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老百姓,才是有意义的发展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民生工程的建设。王永康书记主政西安后主要围绕“治霾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办事难”等问题,拿出切实有效的举措,聚焦具体问题,在雾霾治理、打通断头路等方面取得了切实成效。
第六、激发区县活力。一座城市是由许多区县构成的,城市要发展好,首先是区县要发展好。王永康书记主政西安后注重激发区县活力,每个区县都在其他同级别的城市中明确了对标区县和追赶超越的目标区县,并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每个月都会举行追赶超越擂台赛,每个区县的主要负责人要上台发言,汇报过去一个月的工作,从而形成竞争比拼的激烈氛围,调动所有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当然,关于王永康书记治理西安的理念或者是举措还有很多,我从新闻报道中总结出了以上几条。
北京大学一隅
二、治理城市与办好大学有何共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老子告诉我们大道至简,治大国若烹小鲜。换句话说,任何事物的本质是相通的,在形而上的层面是一致的,也就是道;区别只在于形而下的层面,也就是术。
治理城市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城市经济。只有城市的经济发展好了才能有更多税收,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市政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包括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在内的公共服务。而好的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又会吸引更多资本和人口,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如果一个城市资本流失、人口流失,那么这座城市的经济自然不会好,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也就不会好。因此,越吸引不来资本和人口,城市经济发展就会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治理大学的根本途径在于聚集更多优秀乃至是顶尖的人才,也就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说的:“大学乃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只有有了足够多优秀的老师,才能够建成高水平学科,做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成果,进而获得更多财政支持,在社会上赢得更大声誉,从而吸引更多优秀考生报考,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发展的更好。学校发展的更好,又会进一步获得更多财政支持,也同时吸引更多优秀老师来竞聘教职,形成良性循环。
反之,如果一所大学的优秀人才总是流失,那么这所大学就既建不成高精尖的学科,做不出更有影响力的成果,也不会培养出更具竞争力的毕业生。最后的结果就是,学校获得的财政支持越来越少,社会声誉持续下降,录取分数线持续走低。又因为这些,学校发展得更不好,陷入恶性循环。
治理城市和办好大学有何共同本质?在我看来,都是“办环境”。
治理好城市就是要打造良好的党风、政风、社风、民风,从而吸引更多资本来投资,吸引更多人口来定居、消费,进而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我们回过头来看,王永康书记主政西安的理念或举措无不是“办环境”体现。
比如,做好发展规划是让人看到希望,是为了凝聚人、吸引人;改革户籍制度、重塑对外形象是为了吸引人;重视民生工程是为了凝聚人;狠抓干部队伍、提升行政效能是为了打造良好的党风、政风,还是为了吸引人。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营造更好的经商环境、消费环境。
同样,办好大学就是要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竞聘教职,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报考,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清华大学一隅
三、如何办好一所大学?
在我看来,大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但其本质是一个学术组织。
因此,其治理的目标或根本就在于解放学术生产力、发展学术生产力。在系统把握好党委与行政关系、教学与科研关系、学校与学院的关系、优势学科与非优势学科关系、教学科研人员与行政人员关系、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关系、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关系、远景规划与现实发展关系等等这八大关系之外,最主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战略规划。大学要发展得又好又快,那一定是按照战略来驱动的,科学有效的战略是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的有力武器。香港科技大学、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等一些大学为何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关键在于其发展战略不同。一般在其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同样,国内的清华大学,在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在时任校长梅贻琦的主政下优先发展工科,就是为了契合当时的抗战需要,因为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财政支持,一些学科迅速进入世界前列,如航空学。时至今日,清华大学的工科仍然在世界上占据前沿位置。所以,必须重视学校的战略规划制定。这些战略规划包括学校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学院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发展战略规划,还有人事、科研、教务、基建、文化方面的战略规划等等。在制定规划时要请第三方参与,比如QS、麦可思等一些高教咨询公司。做好发展规划可以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个是通过愿景激励,更好地凝聚人心;另一个是让发展有方向、有目标,起到引领作用,不至于乱发展,无序发展。
第二,激发学院活力。一流大学如何办?在我看来,一流大学一定是“院办校”而不是“校办院”。换而言之,学院是办学的主体和重心。如果把大学比做一艘航船,那么,每个学院则是这艘航船上的引擎。只有学院这个引擎运转良好、马力足够,学校这艘船才会航行的稳,航行的快。所以,必须给予学院最大自由的办学权。包括教师及职员聘任权、发展计划(规划)制定权、职称评定权、资金自由使用权等等。总之一句话,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就下放一切可以下放的权力,让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第三,重视干部队伍。行政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于一所大学而言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因为,一些干部是要直接服务师生的,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关系到师生对学校的态度。还有一些干部手中掌握着资源的分配权力,他们的决策能力等关系到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学校的发展。所以,必须要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开设专题培训班、到先进高校挂职锻炼、到国外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干部队伍向着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提升行政效能。一所大学没有高效得力的行政力量是办不好大学的,但行政力量过大甚至是泛行政化,也是办不好大学的。提升行政效能主要是面对师生需要办理的日常事务上面要简化行政程序,建立网上和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将财务报销、职称评审、项目申报、成果认定等事项尽量纳入其中,做到让师生不跑路或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路。比如,将学费缴纳、水电费缴纳、校园卡充值等事项和支付宝或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