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前沿
世界经济论坛和《科学美国人》杂志本月10日共同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十大新兴技术》,这份报告揭示了年十大新兴技术——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科学美国人》杂志召集的国际专家指导小组从75项技术提名中选出。
以下是报告选出的年十大新兴技术。
微针——实现无痛注射和抽血01这些细小的针头不超过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根头发的宽度,却可以帮我们实现无痛注射和抽血。微针可以穿透皮却不会触碰神经末梢,并可以附着在注射器或贴片上,甚至可以混入乳膏中。从此,人们足不出户就可在家中完成抽血,然后可将血液样本送到实验室或当场进行分析。此外,微针技术还能节约设备和人力成本,让医疗服务不足地区的人们更易获得医疗服务。
太阳能化学——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02生产我们依赖的许多化学药品都需要化石燃料。但是一种新方法有望通过利用阳光将废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化学物质来减少化石燃料的排放。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能打破二氧化碳中碳与氧之间抗性双键的光催化剂。这意味着我们朝建立“太阳能”精炼厂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第一步。该精炼厂可从废气中生产有用的化合物,包括“平台”分子,这些分子可用作合成各种产品(如药品、洗涤剂、化肥和纺织品)的原料。
虚拟病人——代替真人临床试验
03如果将真人替换为虚拟的人以使临床试验更快速、更安全的目标听起来很容易,那么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却绝不简单:从人体器官的高分辨率图像中获取的数据被输入到控制器官功能机制的复杂数学模型中,然后,计算机算法进行解析得到方程,从而生成一个行为与真实器官一样的虚拟器官。这种虚拟器官或身体系统可以在最初的药物和治疗评估中取代真人,使评估过程更快、更安全、更便宜。
空间计算——下一代的“大事件”04空间计算是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程序整合在一起的物理和数字世界的下一个步骤。与VR和AR一样,它可以对通过云连接的对象进行数字化处理,使传感器和马达相互反应,并创建真实世界的数字表示形式。如今它又增加了空间映射功能,使计算机“协调器”可以跟踪和控制人在数字或物理世界中移动时物体的运动和交互。该技术将为工业、医疗、交通和家庭中的人机交互方式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数字医学——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05数字医学不会很快取代医生,但是监视病情或管理疗法的应用程序可以提高他们的护理水平,并为获得医疗服务机会有限的患者提供支持。许多智能手表已经可以检测出佩戴者的心律是否不规则,科学家正在研究类似可以帮助缓解患者呼吸障碍、抑郁、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病症的工具。含有传感器的药丸也正在研发中,这些药丸将数据发送到应用程序,以帮助检测体温、胃出血和癌性DNA等。
电动航空——实现航空旅行脱碳06电力推进将使航空旅行减少碳排放,大幅削减燃料成本并降低噪音。从空客(Airbus)到NASA,许多组织都在研究这一领域的技术,尽管长途电动飞行可能仍遥遥无期,并且存在成本和监管方面的障碍,但这一领域仍有大量投资。大约有个电动飞机项目正在开发中,主要用于私人、公司和通勤旅行。
低碳水泥——帮助应对气候变化07如今,全球每年生产约40亿吨水泥,而这一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的排放量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随着未来30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数字将增至50亿吨。研究人员和初创企业正在研究低碳方法,包括调整生产水泥过程中所用成分的平衡,采用碳捕获和存储技术以消除排放物,以及将水泥从混凝土中全部清除。
量子传感——让汽车“看见”拐角08想象一下可以“看见”拐角处物体的自动驾驶汽车,或可以监视人的大脑活动的便携式扫描仪。量子传感可以使这些想象成为现实。量子传感器通过利用物质的量子性质,以极高的精确度进行操作,例如,将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电子之间的差异用作基本单位。这些系统大多数都是复杂且昂贵的,但是科学家正在开发更小、更实惠的设备,并将可能会开拓新的用途。
绿色氢气——填补可再生能源巨大空白09氢气燃烧时,唯一的副产品是水,而当通过可再生能源进行电解制氢时,氢气就变成“绿色”无污染的了。今年早些时候,有人预测,到年,绿色氢能源行业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能接近12万亿美元。为什么?因为它可以通过帮助降低运输和制造业等部门的碳含量而在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这些部门由于需要高能燃料而难以电气化。
全基因组合成——或将改变细胞工程设计基因序列所需技术的改进使打印越来越多的遗传物质和更广泛地改变基因组成为可能。这可以让人们深入了解病毒是如何传播的,或有助于生产疫苗和其他治疗方法。在未来,它可以帮助可持续地从生物质或废气中生产化学品、燃料或建筑材料。它甚至可以让科学家设计抗病原体的植物,或者让我们编写自己的基因组。这为遗传病的治疗打开了新大门。
专家在筛选这十大新兴技术时称,这些技术必须有潜力超越现在,并在将来刺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它们还必须足够新颖(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很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产生重大影响。
(摘自《科普中国网》作者:张佳欣)
科普讲坛
科大讯飞之系列---人工智能让优质医疗惠及大众
科大讯飞医疗坚持“用人工智能服务健康中国”,致力于将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拓展人工智能+医疗的新蓝海,推动健康医疗产业发展,助力国家医改政策的落实,用人工智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医院、智医助理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三大产品体系,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提升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及服务能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可及。
产品分类1、医院:将人工智能技术和医疗传统信息化深度融合,使其智能化、个性化,产品涵盖诊前、诊中、诊后三个场景,包括全流程机器人、AI电子病历、AI移动医护、临床智能决策支持、医疗语音输入、智能语音随访等应用,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工作效率,改善患者的就诊体验,医院服务能力与质量。
2、智医助理:将医疗认知智能技术、医学知识图谱技术结合智医助理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测试的能力运用到基层医生服务过程中,构建适合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工智能应用,为基层医生提供智能随访、慢病管理、辅助问诊、辅助诊疗和用药建议,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诊疗效率和服务质量,助力分级诊疗、双向转诊。
3、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平台:基于深度学习、图像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提供医学图像识别、医学知识图谱构建及临床决策支持等能力。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体检中心等赋能,提供以影像辅助诊断、全科辅助诊疗为核心,并逐步拓展至专科的综合性辅助诊疗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医生诊断效率和准确率。
顶层合作科大讯飞医疗依托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目前承担中国医学装备人工智能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和中国卫生健康互联网+远程医疗联盟发起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发展集团创始成员,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吉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丁香园等著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市场规模医院产品已经在解放军医院、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等全国医院(含30余家Top顶级三甲)落地使用;“智医助理”系统已覆盖基层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够完成95%基层病种的辅助诊断。AI辅助诊断总数已达万余次,平均每天给出近万次辅助诊断建议;安徽省、广州南沙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平台的建设已完成,其中安徽省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接入0+各级医疗机构,利用智能影像识别技术辅助医生阅片,提高影像科医生的工作效率,降低漏诊率。截止到年3月份,该中心累计提供41万余例在线辅助诊断服务,提供约7万例辅检意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