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省摄协秘书处在杭州梅竺度假酒店为会员楼美如等举办了《永康美食》一书的首发式,省摄协副秘书长毛小芳主持首发仪式,省摄协主席团委员徐小凤、《永康美食》责任编辑郑幼幼、作者楼美如、周玉凤、应旭慧、胡克莉、胡红晓,“新峰计划”王庆松工作坊学员全体参加了首发仪式。
楼美如代表作者向省摄影家协会赠送了刚出版的《永康美食》一书,并从一个摄影爱好者的角度详谈了自己从年爱好摄影至今,立足永康本土,先后出版《永康老姐》、《永康美食》的创作之路。
《永康美食》一书是省摄协永康籍会员楼美如联合应旭慧、胡克莉、周玉凤、胡红晓五位女摄影爱好者,为寻觅承载永康千百年文化传统和温情的小吃、食材及制作工艺,历时二年,访长者,赶集市,挖素材,抢时令,走访三百多家农户,拍摄千余张图片,寻找到小吃和食材种。每一种小吃食材,都蕴含一个故事。她们试图通过镜头复原,留下那些刻骨铭心、令人垂涎的永康美食的一份念想。
楼美如于14年入选了省摄协主办的“浙江摄影家编辑工作坊”,在工作坊上她交流了《永康美食》创作计划和作品,经过导师游本宽的指导,省摄协为她推荐了浙江知名图书编辑郑幼幼做责任编辑,历时一年,日前终于出版成书。作为一名摄影业余爱好者,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楼美如已经用自己的爱好出版了《永康老街》、《永康美食》两本有文化品位的本土文化专业书籍。她的拍摄经验对业余摄影爱好者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如何从自身特点出发,立足于本土,了解脚下这块土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貌,用自己手里的照相机,踏踏实实地深度挖掘本土文化,是实现自我价值最好的一种途径。
楼美如在首发式的交流录音文字整理:
楼美如经验第一点是明确自身摄影的取向和自我的定位。在摄影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兴奋期。自己刚接触摄影,作品经过后期制作之后,觉得这张图片真美,真兴奋,觉得自己的摄影水平提高得很快。第二阶段就是彷徨期,中国摄影家协会也加入了,觉得最高目标也实现了,觉得好像自己有点眼高手低。自己拍的不怎么样,看别人呢也拍的不怎么样,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时卢广对我的启发真的是很大。那时正好永康最后一条老街要拆除了,卢广老师就叫我拍老街。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很迷茫的在拍,拍了也不知道干什么用。但我拍着拍着就找到了感觉,要用我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下来永康最后的一条老街,因为永康老街以后没有了,我要把它记录下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比较用心拍摄了。我当时就准备要出一本书,带着这个思想去拍。先对这个主题做一个归纳,把题目都罗列出来,在卢广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我的这个设想进行深入的拍摄,越拍越有劲,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第三个阶段是自我定位。我从水平上跟专业摄影师是没法比的,但我觉得自己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对永康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感情,拍摄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用我自己的相机来记录下一些值得记忆的事情。时代发展很快,我是从农村进城的,以前的工作就是农业,对农耕社会有比较深的感情,留住消逝的农耕社会,想把要消失的东西记录一些下来留给后人,是很有社会意义的。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搞自己的创作,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酸甜苦辣感触很深。我觉得像这样的记录,对当地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点是摄影给我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在摄影上给我很大启发和鼓励的是卢广老师,他回到永康来会经常组织我们交流,我的一些想法得到他的肯定和鼓励,他也会帮我指点作品。卢广带动了永康的纪实摄影创作。这几年我自己的影集也是出了十来本,几乎每一年都有一本,好些都是乡镇企业,政府部门影集,关于旅游方面的书籍,比如《绿色的希望》、《农耕永康》,《精品农业》等等这些农业方面的书。还有一本是政协做的,我们用一百张照片,反映一百年来的一百件大事。还有《记忆永康》。虽然我的摄影水平不是特别突出,但一批朋友经常来和我一起拍摄,这些都是摄影当中得到的快乐。我不会在经济上图回报,我觉得自己在精神上很充实,很富有,有事情干,不为打发时间而发愁。我现在也退休了,业余时间有摄影和文字伴随我,觉得过得很充实,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用图片来定格自己的思想,用图片来定格时间和时事,这是一般文字替代不了的,从这一点看对我来说学摄影太有意义了。像我那本《记忆永康》的书,现在老街已经消逝了,要认识老街就只能从我那本书里品味了。老街也只拆了没几年,但感觉老街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永康老街》也得到了博物馆,档案局,图书馆的收藏,其中部分图片参加了大理的国际摄影展,也有了一些收获。所以我在摄影之中感觉到精神上的满足。
第三点我想简略的介绍一下《永康美食》的创作和感受。《记忆永康》完成以后,我在想接下来干什么,这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周玉凤,她原来在妇联当主席,我们几个朋友就想着把当地农村的妇女们搞的美食记录下来,做成一本书。我们有几个思路:第一这是农耕时代的一个永康美食记录,有些已经消失了,有些也已经变味了,我们想把原始的这些东西记录下来。第二,我们五个人是好朋友,我们都爱好摄影,觉得有一个东西留下来,作为我们友谊的见证。农村美食都是妇女们搞的,我们都是女同志,我们就去拍一些妇女们做的事情。第三,当时我们的图书馆馆长也很支持我们做这件事,他说愿意在经费上支持我们一点,有了他资金上的支持,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永康的美食是很有特色的,永康以前是因为小五金出名,“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永康人走天下,在走天下的这个过程中,把外地的美食都带进来,带出去的都是自己制作的小吃,所以永康的小吃有自己的特色,耐腐蚀,可以放十天半个月不腐烂,菜如此,小吃也如此。我想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是很有意义的。说说容易,要真的行动起来也是很难的。我是从小就生长在城市里面的,对农村的小吃都不太清楚。另外小吃有多少、怎么做都是一张白纸。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个就是哪里有提示我们就往哪里赶,到市场上去了解。第二个就是到当地人那里去问,去了解。美食一类一类很分散,需要一类一类分出来,然后再去拍。实际上很多美食在永康已经消失了,我们为了复原它,就找一些老人,带上原材料,请他制作,然后再拍下来。有一些制作工具都已经被丢弃了,我们就请老人拼装回去,再进行美食的复制。我们用了两年时间来拍摄这种美食和石材。我们并没有拍摄菜肴,主要是拍摄小吃,经过手工制作的食品,而且是要永康自己传统的小吃。我们这本书记录的就是永康的非遗文化,因为这些东西完完全全就是农耕的,手工的。在制作当中,有些艰苦,有些不是一次性能够制作好的,我们也要将它的整个制作过程拍下来。比如说白糖,白糖首先要抽麦芽,抽出来之后再搅碎,搅碎之后再进行制作,我们一个产品至少要去拍摄两次才能够完成,有的甚至需要三次。虽然我这里是种食品,但是我拍摄总共去了至少多次。其中有一种小吃已经消失了,我们为了复制这种小吃,我们找了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自己出钱来请她制作这种小吃。把这种制作工艺记录下来,然后就整理成这样的一本影集。我们是花了很多心思在这本书上,但是由于我们水平的局限,图片的拍摄水平一般。毛老师一直在鼓励我们,感谢郑幼幼老师,她的设计风格真的很独特,因为我的后期制作水平有限,郑幼幼帮助我们一张张进行图片校正。一本书的好坏实际上有几个因素决定的,不仅仅是图片,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一个整体,离不开设计。我们也看过一些书,虽然图片拍的很好,但是设计搞的不怎么样,整本书的档次就降低了。我们这本书虽然图片拍的一般,但是设计水平很高,制作、出版很艺术。
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