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永康市年生态环保大会暨“五水共治”、生态廊道、河长制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永康年“”碧水蓝天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五水共治”、生态廊道、河长制等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小编为您梳理了过去五年永康市生态环境方面的四大亮点工作,快来看看吧!
亮点一: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治水方面,按照“一年灭黑臭,二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的总体思路,我们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全域剿灭劣V类水,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水质,重点河流支流达到IV类水质,5个金华市控地表水断面和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治水工作群众满意率位居全省第九、金华第二。
治气方面,淘汰高污染锅炉台,黄标车及老旧车2.5万余辆,单位GDP能耗由5年前年的0.4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0.39吨标准煤/万元,空气质量指标PM2.5累计均值下降到42μg/m3,较5年前降低了35.4%;AQI指数优良天数天,优良率达到89.6%。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从年的47.8分提高到年的72.4分。天空常蓝、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成为永康最鲜明的生态本底。
亮点二:发展空间得到了新的定位和拓展永康完成全市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和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修编,划定生态红线.51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4.87%。“三改一拆”强势推进,共拆除违法建筑.6万平方米;累计完成“三改”.9万平方米,其中改造城中村.4万平方米,旧住宅.6万平方米,旧厂区.9万平方米。全域建设“街角小品”余个,实现整脏治乱、见缝插绿、因地布景。北部水库联网工程一期主管网全线贯通。
生态廊道建设以“一江十溪”为主战场,以“华溪—酥溪”“南溪—永康江—倪宅溪”为主轴,累计完成河道综合治理公里,建成绿道公里,高脚杯状“绿道”闭合圈初见雏形。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永康成功拿下了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等称号。去年一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亿元,较5年前增长了近六成。
亮点三:环境保护手段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加强永康通过了水利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验收,民生水务“六个率先”经验在全国推广。扎实开展“千河万塘”清淤大行动,完成清淤河道公里、池(山)塘余处、水库10座,清淤总量万方,变“臭水”“死水”为“活水”“清水”,形成了“库塘相连、河渠相通”的生态水系。全省首创污(淤)泥干馏碳化处置模式,将污水厂淤泥“变废为宝”,得到了环保部肯定。“秸秆换肥”模式在全省推广,城乡烟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创新实行生态功能镇差别化考核制度,将16个镇(街道、区)分为工业经济型、生态经济型两大类进行考核,并且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考核的“一票否决”事项。建立了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了《浙江省涂装(五金)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整治规范》,成为全省五金涂装行业整治模板。
亮点四:干部作风得到了进一步锤炼5年来,永康共查处环境违法企业家,处罚近1亿元,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人。全面建立河长制、警长制、哨长制,健全河长履职六项制度,任命市、镇、村三级河长名,警长31名,累计巡河超过10万人次。
创新开办《焦点时刻》《问政时间》两档新闻舆论监督栏目,以自揭家丑的方式转作风、树新风、扬清风,不断凝聚监督合力。同时,在“剿劣、拆违、治气”的监督一线,“两代表一委员”齐上阵,访民情、纾民怨、解民忧,打破了干群之间的“隔离墙”,架起了一座又一座“连心桥”。
长
按
关
注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永康五水共治
发布“五水共治”相关信息和开展的活动
同时接受投诉、举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