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永康发布”一起玩耍
当出租房管理遇上“互联网+”,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永康市经济开发区黄城里村的试点探索经验道出了搭上智能快车后带来的便利。
黄城里村是我市产城融合、新型城镇化的样本。目前,该村有常住人口近人,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员近人。开发区去年在黄城里村率先设立“出租房屋智能化管理站”,探索“互联网+”的出租房屋智能化管理新模式,已初见成效。
集多种开门方式于一身“海燕,在不在家,开一下门。”在村民吴海燕家楼下,张良叫唤了一声,只见吴海燕从四楼探出身子后不到5秒钟,楼下的大门就自动打开了。
“安装了智能门禁后,我在楼上就可以遥控开门,出门也不需要带钥匙了,只要带一个手机就行。”谈及智能门禁系统的方便,吴海燕滔滔不绝。
去年12月,黄城里村,试点居住出租房智能管理,由村里掏腰包,为村民安装智能门禁。
吴海燕成了首批尝到智能门禁甜头的用户。她家是四层半的小高层,一楼二楼出租,住着12个人,三楼以上自己和家人居住,住着6个人。“住的人多,为图省力,以前一楼大门常常是敞开的,存在安全隐患。”吴海燕坦言。
“我们使用的门禁系统通过手机APP平台加密处理,房东授权租客才能使用门禁,租客信息在房东手机APP软件中一目了然,既保障了房东权益,也提升了出租房品质和安全性。”张良介绍。经过房东授权后,智能门禁与二代身份证、手机、门禁卡之间信息实现互通,就可用多种方式开门。
跨地市实现远程操控开门“这个智能门禁还能实现远程操控哩。”吴海燕说。远程操控功能让她在春节期间派上了用场。前几天,有亲戚来拜年,恰逢她和家人在外面,她就远程操控打开门让亲戚先进屋。
“安装了门禁系统,就像家里多了‘管家’,昨天我就被‘管家’挡在门外了。”在黄城里村营电商生意的胡玉洁打趣道。胡玉洁夫妇是吴海燕的租户,不仅租用一楼店面,还在二楼租了小套房用来居住。
25日,胡玉洁准备开门上二楼,却发现手机APP打不开大门。原来,房东授权租户使用门禁时,需填写授权期限,由于是首次使用,胡玉洁只填了两个月的期限,恰好在前一天到期,于是就遭遇了无法开门的尴尬。
“幸亏我老公授权使用门禁的期限没到,我打电话给他,他在丽水远程操控帮我开了门。”胡玉洁说。她表示,也正因为有智能“管家”的严看管,住得才更踏实安心。
“原先村里都安装了‘电子眼’,实现了全覆盖监控。现在有了智能门禁,相当于安全双保险,很受新老黄城里人欢迎,有没有智能门禁也成了一些外来人员租房的备选条件。”张良说。
唱好“全、实、新、严”四字诀
“黄城里村的‘出租房智能化管理站’还在试运行阶段,等步入正轨后,将实现居住出租房的全面、有效、精准管理,对破解开发区出租房管理‘老大难’问题意义重大。”开发区党工委委员、派出所所长倪建春说。
开发区作为我市工业经济主战场,有各类工业企业多家,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13万多人,实际居住人口超过20万人。29个行政村登记的出租房达6万多间,庞大的基数带来了流动人口管理难、社会治安防控难等出租房管理“老大难”问题。
去年以来,开发区结合辖区实际,在出租房屋智能化管理上用心唱好“全、实、新、严”四字诀:在队伍物件上把牢“全”字,全面全力整合资源推进试点运行;在机制制定把牢“实”字,跟踪交流按需发力,力求实用实效;在技术支撑上把牢“新”字,努力探索单向功能输出向双向交流转变;在监督检查上把牢“严”字,突出房东自查、村里检查、开发区督查三步走,实现齐抓共管。
“传统的出租房寄住户申报都是由流动人口专管员通过上门登记,有时候住户不在,就可能存在漏登、错登等信息不准确情况。”倪建春表示,智能出租房管理的实践,转变了流动人口登记的模式,将被动上门登记转变为房东主动申报,采集后的信息直接推送到公安管理系统,大大缩减了中间环节,有效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作者徐敏
编辑颜元滔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