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13日,由省委网信办组织的“温暖中国·浙江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栏目的中央、省、金华和永康各级新闻媒体单位近30名记者走进永康,深入到前仓镇大陈村、石柱镇塘里村、全省最美河流治理工程“李溪”采访。采访期间,各媒体采编人员住民宿,体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访农户,感受新老农民的匠心与时尚;看表演,感受文化礼堂给乡村文化带来的无限魅力……永康的山山水水,给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新浪网、腾讯网、新蓝网、网易浙江、浙江在线等10多家国内主流网络媒体人以独特感受。为此,本报特刊发一组新闻稿件,已飨读者。
美丽新永康
温暖中国行采访团成员采访俞林芬讲大话的故事
新春送富到农家
创匠工坊入镜来
永康小村藏“鲁班后人”
家住永康市大陈村的陈明中今年74岁。1月12日下午,“温暖中国·浙江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队伍来到大陈村,见到了他。陈明中和他哥哥陈明完住在村里一栋有多年历史的老屋里,这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兄弟俩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居住在这里。
“我们不喜欢钢筋水泥造起来的房子,还是这样的木头房子好。”陈明中说。两位老汉如此喜欢木房,和他们的本职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是村里的木匠,哥哥陈明完负责制作家具等小件,而弟弟陈明中则负责房屋顶梁等大件的制作。
“我们造的东西,完全不用一颗钉子,全部靠榫卯来连接。”陈明中说,他20岁拜师学艺,跟随师傅学了天后出师,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做手艺。“现在木工师傅待遇比以前好,工作一天能有元收入。”他说,靠着自己用手艺换回来的积蓄,4年前他考取驾驶证,给自己购买了一辆宝马车。
自从学会开车,陈明中经常带着老伴外出旅游,这些年去过浙江不少地方。他说,每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自己开着车“兜风”。陈明中和老伴一共养育了3个女儿和1个儿子,如今孙子也已经订婚,过几天就要结婚了。“他们都很孝顺,三天两头回来看我,还带着羊肉等东西。”陈明中说,“他们担心我的身体,也劝我不要再去做木工了,可是我就是闲不住。”陈明中两兄弟收徒无数,但目前还在从事木匠工作的屈指可数。按照陈明中的说法,现在他很多徒弟都转行经商,赚的比之前的多。
“我现在就怕这门手艺失传。”其实,陈明中的担忧,正是目前不少传统手工艺人的担忧:传统手工艺究竟该如何传承下去?其实,在大陈村,或许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为了响应永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塑工匠精神,再创永康辉煌”号召,大陈村在文化礼堂办起了文化创意区———“创匠工场”。何为创匠?简单地说,就是创客和工匠的融合体。年轻的创客满腔热情、充满创意,而年长的工匠追求极致,久久为功。在这“创匠工场”里,两者能够完美结合。漫步“创匠工场”,这里有非遗老工匠制作的精美作品:铜壶铜罐、银仙鹤、陶瓷、篾篮、织带……也有90后创客们开创的各种“新奇”工作室。
胡威就是这里的一名创客。胡威和妻子经营了一家手工布鞋店铺。胡威负责运营,妻子负责鞋面样式的设计,制作由村里掌握传统手工布鞋手艺的老人来完成。“传统布鞋穿起来舒服,结合一定的设计后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品位。”胡威说,他和妻子都很喜欢传统手艺做出来的东西,相信经过不断努力,一定能让这门传统手艺发扬光大。
(嵇敏作者系腾讯大浙网新闻频道副主编)
永远的创匠燃烧的青春
大陈村是一个古香古色的村落,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祠堂,还有美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一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女大学生,时隔几个月回到家乡,不禁感叹新农村的变化确实很大。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创匠工场”。大陈村将年轻的90后创客和年长的非遗工匠组合到一起,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很多大学生对工作的展望很多,大多数人既不想埋没于朝九晚五的工作中,又担忧创业存在的风险。“创匠工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年轻人在平时有自己的工作,周末到村里帮助进行宣传建设,同时在进行自己的创业活动。村里对于年轻人3年免除租金的优惠政策,无疑给年轻人创业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年轻人的想法与思路有了践行的机会,也有了更大的实践平台。创客的含义之一,是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创匠工场”集合了年轻人的创意,为他们增添勇气,同时促进农村能够更好更新的发展。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永康的老工艺有着特别的感情。在老一辈人口中流传下来的五金故事,承载了我们对这个城市的认知。匠人精神是祖祖辈辈教给我们的信念,在成为创客创业的过程中,这种精神也尤为重要。永康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说法。“创匠工场”门厅赫然摆放着巨大的铜壶和铜罐,像招牌一样展现永康打铜匠的风采。年轻人怀揣梦想,满腔热情,老匠人坚守工艺,追求极致,他们相互吸引,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不变的匠心。
“创匠工场”有着许多家格局玲珑、创意满满的国学篆艺店、鞋店、裁缝店、花道屋。想要入手哪个产品,只需扫一扫墙面上的 大陈村如今真正成为游客的天堂、青年创客的寻梦之地、永康工匠的传承之地以及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村”。
(陈芷吟作者是一名永康寒假实习大学生)
大美村庄里的“乡愁”
“我走了很多村,把边边角角、房前屋后每寸空地都进行美化、设计的,塘里村是做得最好的。”1月13日,腾讯大浙网新闻频道副主编嵇敏在参观塘里村后感叹,这里就像一个小花园,走进来很舒服、很亲切,感觉很好。村里的大小景点都很有创意,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石柱镇塘里村村支书孙朝厅———“老孙头”已不是第一次面对媒体了,但他仍然不愿错过每一次推介塘里村的机会。“你们都是中央、省级媒体的大伽,希望能写写我们塘里,宣传我们塘里,介绍更多的人来我们塘里村游玩。”“老孙头”一如既往地给大家当起“导游”。
帮助邻村建设街角小品,不要报酬,用废弃的青砖建设“吴国太进香”街角小品;因邻里为一个停车位争吵不休,“老孙头”因势利导,在刚好一个车位的空地建设起一个街角小品,让两家共享绿色美丽的“和谐小品”;村里破烂的牛栏经过改造,成为传承非遗文化中心,摄影展、书法展、文学研讨会各类活动接踵而来,成为永康知名的“文化洼地”;一张照片就是一部村史,一座长廊就是一部历史,不到50米长的“顾盼廊”,展示了塘里村的第一部电话、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座新房,长廊里的好婆媳、德育模范,使这个仅有多人的小村,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地……
“‘老孙头’的故事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采访团的成员纷纷被“老孙头”的介绍所折服,大伙纷纷拿出相机、手机,兴致勃勃地对好焦距,随手便拍下无数美图。
“塘里村建设很有特色,注重经济性、实用性和环保性。这些变化告诉我们,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时应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中国日报网浙江频道总编史小凤说,永康农村的变化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在永康重点打造的“最美河流”———李溪塘端桥附近河段,媒体大咖们徜徉在清澈的溪流畔,走过舒适的游步道,目睹生态“鱼走廊”。踏着过河的小石墩,沉醉在永康的美好山水里,感受到永康“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李溪发源于永康市舟山镇毛岭,属永康江上游南溪的主要支流,干流总长度31公里,流域面积.1平方公里。李溪两岸风光旖旎,传说李白曾在溪边饮马,历史底蕴深厚。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乱摆乱放垃圾、乱垦乱种庄稼、乱挖乱取河滩,以及污水多、作物多、砂石多等“三乱三多”令李溪灰头土脸。
近年来,永康市以打造李溪“最美河流”为重要抓手,投入多万元资金,在该流域整治河道2.09公里、建成4.18公里生态堤防,着力构建生态屏障,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李溪重新披上干净的“衣裳”。就在1个月前,李溪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被评为年浙江省4个河道生态建设最佳示范工程之一,为金华市唯一入选项目。
“我们的治污水项目列金华市第一,全面消灭了劣五类水质,实现了对永康市民的承诺。”永康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党委委员李辉介绍永康市委市政府治水成果时,十分自豪。如今,一江清水向下流,两岸美景入眼帘。一路看,一路问,一路想,永康的变化给媒体大咖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上月底,永康市召开的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市,打造“优雅城市,大美乡村”。截至年年底,永康市已建成家农村文化礼堂。通过推进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开展“乡村小康讲堂”“永康侬讲大话”等活动,使永康美丽乡村不仅多了一份乡愁,更多了一份美丽。相信不久的未来,永康一定会变得更美丽、更优雅、更富裕。届时,我们更期待更多媒体大伽的回访与到来。
(孙武斌)
“请多给我们点时间采访”
1月12-13日,“温暖中国·浙江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走进永康市大陈村、塘里村和“最美河流”李溪。媒体人蹲点永康,用镜头记录故事,用笔触讲述真情。
永康市大陈村是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塘里村入围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暖冬中的行程应该是诗情画意的。岂料,在首站大陈村,迎接媒体大咖们的却是绵绵冬雨、瑟瑟寒风。然而,当大家得知这个曾经的“穷乡僻壤”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3A级旅游风景区,不仅有文化礼堂还有“创匠工场”,不仅有传统民宿还有精品民宿,并准备斥资几千万元打造儿童乐园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噪动”,放弃午休时间,“逮住”村支书采访,并顶风雨,进农家;参观“创匠工场”、文化礼堂,观看“永康大话”“春联进万家”;夜晚“挑灯”奋战,废寝忘食,“齐刷刷”地发稿,似乎不甘落后地要向大家证实网媒高效的“生产力”。
此次“温暖中国·浙江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是网络媒体走转改的重要内容。“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其目的是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只有俯下身弯下腰才能与百姓心贴心。永康市大陈村、塘里村这两个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基层典型,正实实在在地给这些媒体人带来新观感。“大陈村非常时尚、美丽,很多小地方都充满创意,颠覆了我以往对农村的传统印象。”央广网浙江频道记者谢梦洁说。采访团成员、来自丽水广电台的黄敏瑶说,永康倡导乡风文明,在传统中融入时尚元素,很有创意。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建设网络良好生态任重道远。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网络媒体冲锋在前,义不容辞。学习运用群众语言,创新改进网上宣传是重要途径,坚定理想信念,不当“绅士”当“战士”是根本保证。在永康塘里村,村支书“老孙头”用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诠释着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只有多人的小村,放在“村堆”里毫不起眼。7年间,却像犄角旮旯里冒出的一棵春笋,呼啦啦长成了永康的“明星村”。村支书孙朝厅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治村导师,尤其是“因陋就简”的工作方法,让“村集体经济薄弱”不再是“村官占着位置不干事”的挡箭牌。将牛栏改为画廊,将旧砖旧瓦堆砌为一个个无处不在的街角小品,将村里闲置的老房改造为古朴典雅的“三巷九院”,更有甚者,将“本保殿”改为“党群服务中心”,对“不信马列信鬼神”的不良风气予以迎头痛击。所以,在因为时间原因不得不结束对村支书“老孙头”的采访时,某网媒记者忍不住喊道:“这么好的典型,请多给点时间让我们采访一下吧。”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新闻舆论工作职责重大,使命光荣,网媒工作者更是处于前沿阵地,知易行难。让我们时刻铭记永康“老孙头”的战斗精神,淬炼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不忘理想初心继续前进,真正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者。
(胡伟俊作者系永康市委宣传部干部)
来源:永康金报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