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编织好的草鞋
草鞋亦称“草履”、“芒鞋”,俗称“不借”。《今古经》卷上:“不借草履也,以其轻贱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也。”草鞋是我国老百姓劳动时穿戴的用品。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可能曾用兽皮裹脚行走。传说草鞋起源于夏朝。当时鲁国桂阳县令茨充曾教百姓编织草鞋。《孟子·尽心上》载:“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敝蹝”也就是草鞋。在战国以前,草鞋还属王公贵族和奴隶主的专用奢侈品,奴隶和平民只能赤足,草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普通人天冷时也只有用棕榈树的棕裹脚行走。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的庄子,不仅会自己动手编织草鞋,而且还穿着草鞋去晋见魏王,可见草鞋在古代还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东汉以后,王公贵族不再视草鞋为荣,至南北朝时,草鞋即沦为粗俗之物,仅为老百姓甚至是罪人及服丧者所用。唐代还出现了编织精致的平头小花草鞋。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兵勇中,个个都是穿草鞋冲锋陷阵。红军长征也是穿草鞋跋山涉水,而得到永世赞扬。抗战时,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士兵经常是穿着草鞋行军作战的。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百姓参加生产劳动,都还离不开草鞋。
用麻丝编好的多只鼻扭
草鞋有底无面,均以原材料定名。在民间多用稻草编织轻巧的普通草鞋;也有旧布编织为凡而不俗、柔软耐穿的“布草鞋”;有以黄麻编织并在鞋尖嵌红绒缨等物,而且质佳精美,穿时舒适的“麻草鞋”;适于陡峭崎岖山路和苔藓石道行走,用葛藤丝编织的“葛藤草鞋”;在盛产毛竹的山区,可防雨水打滑并用竹叶制作的山民专用的“箬叶草鞋”;在南方还有用蒲草编织成船型帮、轻便透气的“蒲草鞋”;东北贫民用乌拉草裹足、垫脚趾和缠小腿肚,既可防寒保暖,又能在冰天雪地劳动行走的“靰鞡草鞋”等等。
编织草鞋要事先搓好麻线作经线,再把稻草捶软,去掉稻草叶留下稻茎为主要原料。编织草鞋时,工匠坐在草鞋机架上,固定好经线,并将其拴在自己腰间的弯木铁钩上,先用麻丝编成草鞋前鼻扭,然后以稻草茎作纬线,按草鞋大小逐渐向上编织,并边织边留前后左右和后跟系脚的五只绳扭,最后经整型捶打压平整,就制成了草鞋。
坐在草鞋架上按顺序编织
千百年来,草鞋是老百姓最经济简便的足穿用品,一双草鞋底面磨损后,还可反过来再穿,破后也可弃之作农家肥料,可见草鞋很环保,是人类物质循环利用的典范。
草鞋已走过了漫长的路,至上世纪末已走到了尽头,如今只有在个别旅游景区还能觅到它的踪迹。
图/文作者简介:
应焕祺,浙江省永康人,生于年,原浙江省永康市物资局办公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浙江省物资经济学会会员。曾在美国纽约《大众摄影》动植物国际影赛、北京中国国际民俗摄影年赛等国内外影赛中多次获奖,并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多幅(篇)艺术及新闻摄影作品、摄影论文、经济论文、散文,多次被评为省、市报刊优秀通讯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