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结婚,硬拉上有一架相机的我,去了永康市池宅村,记录了我们永康人源远流长的嫁囡习俗。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知道这种本土习俗呢?一起来看看吧~
这一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热闹非凡。让我们还是先 梳好了头,接着就是吃上轿饭。这时厨师端来一碗满满的大米饭和肉、水煮鸡蛋。新娘只需把一口饭含在嘴里,不必真吃,厨师会得到新娘的一个红包。此时的新娘不断用红包感谢娘家人为她所做的一切。男方派来的迎亲队放着鞭炮催着上路,两个伴娘打着灯笼引路,因为新娘不愿把娘家的财气沾走,双脚不能着地,只好由大舅(新娘的兄弟)抱着新娘上轿了。大舅口含着新娘赠给的红包,抱着新娘往外走,新娘这边的两个伴娘紧随其后,众亲友拿着点燃的红烛相送。当大舅走到大门口,要一只脚跨在大门外,一只脚在跨在大门内,这时新娘要吐出含在嘴里的上轿饭,一半吐在大门里,一半吐在大门外,意寓娘家有,夫家也有。新娘手里提的是果子袋与肚兜袋,手捧着鲜花和果子树。抱上轿时大舅喜欢抱抱停停,因为每停一下,会得到“大媒老爷”的红包。
果子盒
果子树
果子树,它是由毛竹枝与扁柏枝扎成,挂满五彩花生、“发丁”之物。果子袋,里面装有七样果子:花生、瓜子、核桃、红枣、莲子、龙眼、荔枝。这些果子都必须是生的,古语云:“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儿出嫁了,当然得会生。
在婚礼上,以前的人很着重果子,现代人却看重了鲜花。观念在改变,以前人讲究多子多福,现代人重于发家致富。现在新娘喜欢手拿鲜花,果子树一般随嫁妆而行了。
摆嫁妆
发嫁妆是婚嫁的重要内容,既隆重又讲究。嫁妆一样一样摆在门口边,大的有彩电、冰箱之类,小的有枕头、棉被、鞋子、烛台等一些生活用品。条件好的是一车又一车,引人注目。村里的人都喜欢围过来看热闹,发议论。
嫁妆从女方运往男方
我小时候看到的嫁妆,是用竹杆一扛扛抬的,少的也有十几扛,多则二十几扛,浩浩荡荡,那样场面,比现代的轿车队还气魄!其中扛的是有一床床棉被,一双双鞋子,都是新娘给男方亲友做的。
布帐竹
从前女方父母还要给女儿送上两根挂布帐用的竹子,象征生活之树常青。现在的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竹子也越用越大了,发展到用了两根连根拔起的大毛竹,还在竹根上绑上两块“金砖”(包上红布的红砖),在竹枝上挂上小红灯笼,布帐钩,随嫁妆运到男方。
拦路讨糖
喜糖
“大媒老爷”是男方派来接新娘的,是嫁囡过程中最高领导者。途中会遇到好多好事者挡路,都由“大媒老爷”拿糖与香烟解决。
男方点燃红烛迎接新娘到来
婆婆引路新郎抱着新娘回家
一路上小孩子会伸出双手直喊:“新妇娘讨糖,新妇娘讨糖……”伴娘为新娘发糖果与“发丁”(爆米花),“发丁”表示兴旺。路上任何人都可拦新娘车讨喜糖。一到男方,鞭炮相迎,两盏大红蜡烛引路,新郎抱起新娘子迎回家中,婆婆为媳妇梳头,梳去一路的劳累,新郎为新娘冼脸,洗去一路的风尘。
新郎为新娘洗脸
新娘敬酒
从前,女儿出嫁之时,母亲因舍不得女儿出嫁,因此还有哭上轿风俗,边哭边唱:“脚踏楼梯步步高,囝啊……囡啊……,脚踏铜面盘,生落外孙叫外婆,囝啊……囡啊……”如今哭轿风俗已失传。
时代在变化,嫁囡的习俗也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图/文作者简介:
方玲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助理会计师,网名江南丝雨、思雨,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就职于永康市农行。年开始摄影创作,年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学习摄影,偏重纪实摄影,民俗摄影,拍有摄影专题《千年打罗汉》、《岁月之歌》、《指尖上的苍桑》、《童年阳光》、《守望者》等等,作品多次在省级、国家摄影大赛中获奖。追光逐影,乐在其中。QQ:思雨。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