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12日,永康市前仓大陈村有土特产年货节,体验永康传统美食现场制作。品尝永康特色美食肉麦饼、小麦饼、冻米糖、年糕、麻酥等。
1、过年农历十二月的最末一日称“除夕”。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或初五),称“春节”。从“除夕”至“春节”末,统称“过年”。过年是我县民间一年之中最为热闹,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辞旧岁,迎新春”。除夕与春节,紧关相联。
(1)除夕
这是比较忙碌的一天。要净厨、掸尘、清理庭院;杀猪、宰羊、杀鹅、杀鸡;烹调盛节佳食;裹粽、炊糕、烧两年饭,煮三牲祭品以及各种菜肴,贴春联;谢年;隔岁;坐彻夜。
谢年
永康人习惯在堂前正中设方桌一张,桌上摆着猪头、鹅、鸡、鱼、糕、酒、饭之类祭品,以及烛台香炉。谢年开始,全家男性穿新装,女子不参加,小孩不准讲话。由一家之主点燃香烛,带领大小焚香三叩首,并宣读:“伏维天地神灵,供奉三牲辞旧岁,弟子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诸事大吉,万事如意”。再三叩首,滴醴:“一杯净酒落地,买田置地;二杯净酒落地,一年高一年,年年好买田;三杯净酒落地,保佑全家老少,凑头清健。”现时,不少人家不兴谢年了,就是谢年的祝词也与前不甚相同了。
隔岁
永康习惯先挂祖先画像,叩头三次致敬后,全家男女老少按尊长幼少次序,入座吃团圆饭。餐后,长辈红纸包好钱钞分赐子女,谓之“压岁”。晚上坐彻夜(永康人叫坐雪夜),也叫“守岁”。户户灯火辉煌,亮至午夜。要做好年初一各种穿戴服饰和吃用物品准备。有帐务人家要趁此讨账、还债,处理好一年的来往账目。午夜开始请“兵头”。用猪脚爪作祭礼,只放一双筷子和一口杯盘,不准说话,就是讨账的人也到此歇工。
(2)春节
新年开始的第一个传统节日,迎春风俗尽是讲究。
开门:大年初一开门,家家户户都要放爆竹,开门以最先为幸,所以,三十日深夜,青年人就如临战斗,个个聚精会神,紧盯着时钟、手表,等待零时的到来。时针一正,即引火,抢先放响第一炮,以争第一名。放火炮系为讨吉兆之俗,若遇有一响着,则要再放一个补之。瞻祖:旧时早餐后,家主要带全家大小至祖先画像前拜年,俗叫“拜太公”。每大房头祖宗像前,都敲起铜锣金鼓,儿孙轮批拜之,由房头族长向子孙分发麻酥,凡拜者,每人一双,具有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学历者,可领双份、三份、四份。尔后,再向本房长辈拜年道贺。邑西,还有集长辈于大厅堂,下辈齐拜上辈之集体拜年礼仪,俗称“拜大年”。拜毕,上丁者(即满十六岁之男丁)同饮年酒(由房头常主开支)。拜年:年初二开始互相串门到亲戚家拜年。表示对亲属长辈尊敬和祝福。旧时,拜年先向亲戚最长辈者拜起,一直拜到平辈为止。新妇回娘家拜年要担“翁”。外甥到外公外婆家拜年,外公外婆必须包红纸包赐给外甥们。拜年回家多回鸡子土索面、索粉干,表示“有吃有余”。到娘舅、娘姨、姑母、表兄、表姐等一些亲戚家拜年,客气的担麦饼肉搭果子包,叫“双份”。每年正月二十日前,路上拜年客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门庭大的人家,拜年客送走一批迎来一批,热闹非常。拜年期一般在灯节之前,也有延长到“清明碰到拜年客”的,就是意味拜年时间长。
麦饼肉拜年:永康一些地方,女儿出嫁后每年春节都要与丈夫回娘家给父母拜年,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担麦饼肉。所谓麦饼肉是1公斤去掉骨头的连皮猪肉,煮熟后切成18块,肉朝里皮朝外盛在大碗里,一眼看上去上面都是皮,再用金针木耳当签头,上面放上1公斤小麦饼。小麦饼也叫单麦饼,饼薄如纸,大如盆,圆如满月。烤的过程中,用麦饼搭上龙凤图腾等图案。
当女儿女婿拜年时,都要跪在岳父母面前高诵道:“麦饼肉上铺毛巾,丈人全家年年兴;无骨鲜肉敬长辈,年年兴旺永不退;女儿爹娘心肝肉,尊敬长辈理应该;两斤麦饼成双对,祝贺父母活百岁。”凡是给女儿娘家的长辈拜年,祖父母、叔伯、兄嫂,一律都要用麦饼肉。有些长辈多的娘家,新女婿要挑一大担麦饼肉。而长辈收到的麦肉饼越多,越光彩。2、灯节灯节,即元宵节。我县以正月十五元宵之前后三天为灯节。旧时,灯节讲究殊多,仪式隆重,且具有浓重迷信色彩。如:十三上灯,十八收灯,必行“上灯”“收灯”仪。灯节期间,家家户户门上都悬花灯或灯笼,每晚灯烛辉煌。通宵不熄。同时,还瞻挂祖宗画像,谓之与其同庆元宵。民间习惯兴龙灯,各村都俗定之迎龙灯日期,不得更改,尽管遇上坏天气,即使顶风冒雨,也必须在俗定之日迎灯。迎龙灯
程序繁琐讲究,禁忌尤多。民间信奉龙神,把“龙”奉为“风调雨顺”之托,“五谷丰登”之系,故一切以灯为重,个个心意虔诚,处处小心谨慎,以避半点差错。
傍晚,时辰一到,各户迎桥灯者(皆为年青力壮之男子汉),火浴净身后(以示虔诚),扛桥灯,放火炮“出门”至旷场。全村桥灯相接,整道龙灯齐全,即浩浩荡荡出发“上殿”(本保殿),意为会诸神。此时,有的村按桥灯数分发麻酥,每桥一、二双。然后,按俗定路线游龙。其队伍最前列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捧香盘,上置香炉之“执香”者,次为挑“火炮担”、“蜡烛担”者,再次为敲“双头锣”及“虎头牌”者,后才是龙头。高擎鱼、虾、蟹等散灯的孩童最为兴奋,亦最是无禁无拘。有占执香之前,有伴桥灯之侧,有随龙之尾,真如“巨龙出游,虾兵蟹将开路、护驾”。龙灯游田野曰“踏青”,也称“察麦”。由于人众路窄,不免有踩坏麦苗之虞,然无人责怪,谓之龙灯过处,愈踩愈发,果真踩之麦愈发稞。此外,还有“跳灯”、“团灯”之俗,这要视场地条件而定。“跳灯”即是跑灯。迎灯者将桥灯高顶过头向前走去,忽而跑步返回,一返返至几百米,待跑至气喘吁吁,才慢悠悠地向前游去。不知是谁高喊一声“拉哟!”霎时,龙灯又拉向尾跑,如此,一送一拉,一往一返,总要戏耍至观众散尽方休。“跳灯”多在长而阔的大道上进行,也有转弯,过桥呼为“断三角”。游龙归村,若有旷场,还要“团灯”戏耍。龙头游至广场,只能圆圈前进,待龙尾进入广场,龙头已在桥灯之层层包围之中。龙头必设法逃出包围圈,曰“龙头翻身”。此时,远观其灯有来有往,灯火交错,最为壮观。龙头出圈,龙尾又非将龙头包围不可。如此反复戏耍,非玩够不可。然后,桥灯各各换上蜡烛回家,户户门口皆有人放鞭炮迎之。龙头抬至香火世间,曰“归位”,请念佛先生“赞龙头”。赞毕,高抬龙头,人们相争从其下钻过,曰“钻龙头”。谓钻过龙头,以兆龙神保佑,小孩快长快大,妇女早生贵子,成人长福长寿。最后送“龙口珠”,即龙口中的球灯,上书“麒麟贵子”,必送予新媳妇,以兆之早生男孩。受送者欣喜若狂,给抬龙头者重赐以红包,酬之以丰盛酒宴。编辑/整理胡双双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