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亲
HappyMothersDay
又是一年母亲节。啊维说写写母亲节的文章吧,在此之前其实我没想过要写,但我突然意识到我从来未曾真正意义上细细审视过梳理过母亲的世界,这令我羞愧难当,虽然我打着孝顺的旗号,只要有时间每隔一两个星期就回家一趟。
今天,我终于静下心来,尝试用第三只眼睛去观察母亲,尝试着用心去领略母亲带给我们的一切和她的一切……
母亲的唠叨
AMothersNagging
在我年轻的时候,母亲时常忧心忡忡对我说:看看你姐姐,任凭我说什么都不顶嘴,唯独你说一句顶两句,将来要是去了婆家,你这心气儿准让你吃苦头。
那时的我很不以为然,撇撇嘴转身走掉前不忘回赠母亲两句:唠叨叻,你女儿能说善道,那是看书多,口才好。现在回想那场面,母亲该是忧心小女儿在面对生活带来的挑战时多么的无知与莽撞,现如今,也从生活中懂得宽容忍让和谦逊是多么大的一种美德。
母亲面对当年无视学业重要性的我是多么的痛心疾首,每当我丢下作业沉浸在电视节目中无法自拔时候,她唠叨说:希望你将来可以免除在烈日当空下整天面对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如果你无法把握读书带给你人生转折的机会,到时你就会知道农民的生活是对生命的一种摧残。
那时的我同样不以为然,现在方才真正领会处于生活可憎面相下的母亲希望孩子摆脱务农的命运当时已然成为母亲最迫切的渴望,忧心孩子的将来,唠叨是出于深沉母爱发出的呐喊。
那时节,已经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私有制,我开始读小学四年级,有三年母亲处于依靠一亩三分地独自养活三个孩子拼尽了全力的境地,日出前出工月亮上山后摸黑回家是常态,因为没日没夜在锅炉厂工作了三年的父亲因为老板突然跑路,三年的辛苦付之东流,靠卖力气和汗水换取养家糊口的希望全部落空。用文字来描述母亲每天体验着务农的艰辛是很粗浅的,母亲深知无法摆脱命运带来磨难,已然懂得除了通过读书来改变孩子的命运,别无他途。那时,母亲都是用小跑代替走路,经常气喘吁吁到家,急急忙忙放下扁担簸箕看顾三个娃是否都安全在家,姐姐10岁开始就已经开始为一家人做饭。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是我们家诸多坎坷中比较严重的一段,对于父母该是多少煎熬,而当时的我们却无甚感知,这源于母亲从没没有一句抱怨,也从没一句牢骚,用任劳任怨来形容是不够力道的。现在看来,我们兄妹三人总是秉承着乐观态度去面对一切,这跟母亲对待生活的豁达态度不无关系。想来,母亲大概是把这一切艰辛和遭遇当成是命运带来的诅咒,是宿命,坦然接受了。
而且,当跑路的老板二十多年后回村后,我母亲一句不提工资甚至还帮助已尽落魄的老板之妻女学会缝制红领巾不计前嫌鞍前马后介绍客源,对此我曾多次深表示反对和嫌弃,我认为,对噩梦报之以深情这种事只能存在文学作品里。母亲对我的嫌弃报之以大度,用一种充耳不闻的态度。
当然,母亲的唠叨多种多样,在各个层面都有着不俗的展现,但是限于篇幅,仅能呈现冰山一角。
母亲的聪慧善良担当
Mother
至今,对母亲是如何独自撑过那段艰难时光不得而知因为她田间地头操劳的同时,还养了母猪和一群鸡鸭,晚上还在家缝纫戏服到凌晨二三点。那时母亲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年轻时候的母亲非常美,但印象中母亲从一个美丽动人的少妇变成肌面瘦肌黄的女人并没有费多长时间。
萦绕在我耳畔的,至今还是哒哒哒脚踏缝纫机的声音,恍如昨日。有几年时间,每日凌晨在我一梦醒来时那哒哒哒的声音飘荡在寂静老屋的悬梁上。
我总是搞不明白母亲时如何成为一个服装师傅的,还无偿免费带出来50多个十里八乡慕名而来的徒弟,隔壁村有一个女学徒在我家吃住一个了多月。我的纳闷源于她没学过,即使想学,也没处可学。在家庭处于风雨飘摇中时,农闲时期母亲开始被十里八乡的老乡们预约开展上门做新衣服的业务。除了裁缝,母亲还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用丝线为戏班绣戏服,并且制成成衣,那是需要相当高技术水平的。
70年代初80年代末,改革开放刚开始。母亲整个冬天的白天都忙着缝制新衣,大家庭一般会把我母亲请家里去按天计算酬劳。人丁单薄的会买来布料送我家,所以我家很早就有个成衣小工作坊,一台缝纫机,一块父亲手工制的大木板和两条高脚凳成为简易工作台。这个场景曾经淹没了我无数次的梦境,但它时其实是真实场景再现:母亲大多数时间都是一边哼着革命歌曲一边用粉笔比划着裁剪着或者缝制着,母亲的声线非常优美动听,那时我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会唱日照金山,红莓花儿开等诸多的歌曲。小学的音乐老师可没有教会我多少。
母亲很多动作犹如缓慢的动作片深深浅浅贮存在我脑海中:低头用牙齿轻轻咬断线头,用手指甲划过裤缝线压平,用烫火铁烙慢慢走过衣领处。
还有很多的场景:
夕阳余辉下,微微笑着,低头坐在门口石凳上用竹条扎扫把;把我用坏了的台灯拆下来,皱着眉头沉思冥想,琢磨着重新修复;坐在穿堂小凳上,用她自己制作的小石磨慢慢磨着豆子,做豆腐为我们改善伙食;拉长了手臂提着自制的麻线纳着鞋底;昏黄的灯光下,坐在饭桌前捏着我的钢笔,身边坐着来求代笔的邻居,为别人写信这件事基本上来者不拒;或者拎着米桶给给三餐不继来借米的邻居量米…………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家的生产用具日常用具基本上是公用的,邻居随便取用无需打招呼,我家的大门也是从不上锁的(这个良好习惯延续至今)……。
这许许多多的场景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是:拿着80块钱给了一个身穿军装眉清目秀的空着双手来村里推销化肥的陌生女青年,当时就我和母亲在家,女军官说:我回部队会寄钱回来的,再不济我会寄等值的化肥来…….,当然没钱也没化肥,此事便没被再次提及,我甚至不敢告诉父亲,生怕引起轩然大波。
母爱弥足珍贵
神不能做到无处不在,所以他创造了母亲!
在我被母亲的苛责后,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把快燃成灰烬的灵魂光明正大从嘴巴释放出来以荼毒母亲,终于把这件事抖搂出来:你脑子进水的时刻可不比我少,不然弱智到把80块钱给陌生人?生产队出工每天两毛钱,80块钱得积攒多少天?
语言的杀伤力不比武力弱多少,感觉母亲所有的勇气在霎那间萎缩成尘埃,大半辈子强压在心头的痛苦此刻都无所遁迹,母亲气到简直说不出话,痛心疾首不是形容词而是戳心语:但凡有点出路,她怎么会做这样的事?她的辩解自然是为那个女军官,而更多无声指责是对着我。母亲不会用多少深奥的语言来诠释世事,但是从这句话中我幡然醒悟,这就是母亲,从其他事情中可以窥视到母亲善良大度的全貌:
家里人来人往,堂兄弟表姐妹来长期度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一度以为别人家也是这样的。姑姑去世后,表妹长期住我家,小姨去世后,小表妹也是住在我家,在我的印象里,有一段时期,各个表妹来来往往不曾间断,叽叽喳喳的堂姐姐弟弟们暑假都是在我家免费吃住,因为她们的家庭都不堪重负,至于缝纫期的徒弟们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每到饭点,母亲总让我们先把好菜好饭端给爷爷奶奶,虽然爸爸兄弟四个,但是大伯二伯基本在外地,叔叔自顾不暇,母亲总是独力承担。
爷爷奶奶住的老房子是我母亲父亲凭着一双手一点一滴建造,父亲木工母亲泥水工,母亲一边利索地炒着菜一边微笑着说,19岁那年用独轮车运造房子的泥土连续运了三个多月呢,好在健康年轻啊。同样,父母用汗水和智慧为也我们建了一幢房子。
在那很多家庭都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母亲不乏深情地活着以她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善良。
母亲为我们遮风蔽雨,在那荒芜的年代为我们开辟出一片充满青草气息的草地,拨开层层云雾,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透出丝丝缕缕温暖阳光的天空。每当比我大一岁的老公痛苦回忆起他小时常年饿得前胸贴后背,看见稀饭就反胃,经历的艰难简直罄竹难书的时候,我认为他是在杜撰。因为同年代,我们兄妹三个没有挨饿受冻的体验,一天的都没有,而且穿得“光鲜亮丽”,都是母亲自创的时尚款:用各种零碎布头拼凑的花裙子,小棉袄…..姐妹显摆的走在学校的路上。
母亲从不提及自己的苦难,从来没有,但我并没有把它遗忘在母亲历史的卷册里,零星罗列几件令我深刻的:
7岁,外婆离去;9岁辍学,13岁外祖父离世,17岁跟着我因为三年自然灾害逃荒至福建的爷爷和父亲永远离开故土来到了永康;三个孩子在家生产,全凭毅力,村里的接生婆对于女人生孩子这种事见怪不怪;这些消息并不是来源于母亲,都是经由他人聊天得知。
而我自己目睹都很不忍心提及,年少的我是那么无力,现在回想起来,仍心痛不已:
在我上初一那年的某一天放学,母亲拎着血淋淋的手跑回来,食指触目心惊的垂着,细看只剩连着一点皮,母亲只是吸着气强忍着痛苦并没有眼泪。我大惊失色的抱着母亲还没哭出声来,母亲已经被乡邻医院。
第二天,母亲依然带着裹着纱布的手去了田里。农忙时母亲成天奋战在田里,收割,晒谷,垛稻草,插秧,治虫,施肥,父亲那时顶着巨大的压力借钱买了车出去跑运输,那是一笔巨大的债务。那几天,我在中午午睡课时骑车回去帮着母亲干活,但是时间一到就会被母亲赶回去上学。好在没几天父亲回来了,我们姐妹也暑假了,母亲人缘好,邻居也都来帮忙。
母亲快五十岁时候,我和先生正在看房子,接到弟弟的妈妈车祸了,医院。医院,母亲正被送到急救大厅,顶着一头的血,也没哭,还安慰一旁已经陷入惊恐的肇事者:没事的,缝几针就好了,话音未落,人已昏迷……
霎那间我心都要碎了。
我很想对母亲说:你为什么不哭?
是生活淬炼了母亲?还是母亲明白无所依靠只能自立自强?还是坚强扛过了大半辈子生活带来的艰辛后的母亲的心里并没有把人世间的风雨当成是苦难,不值得用眼泪当洗礼?还是一遇上眼泪就无法在内心重建挑起生活重担继续前行的勇气?还是基于习惯性先考虑到别人苦楚?还是母亲的把气馁和眼泪都留给了她自己秘密的时空?
生活的苟且和辛酸你无法想象。
我心痛到无法自已。
现在,母亲总是跟父亲说:没事别给孩子们添烦恼,咱自己照顾好自个。
每当我买东西回家,母亲总是一副嫌弃的表情,我知道她想让我停止花钱的行径,因为她一直觉得小女儿实在令人忧心,她们走了会沦落到无人照顾地步,甚至总是在家里为我留着一个房间,以便无处可去时有个归宿。
去年,我一趟一趟跑回家,想把母亲的昏暗而又潮湿的厨房进行彻底的改造,但是母亲一次次拒绝。她高声对我说:我又不是没钱,但是没必要糟蹋钱。她甘愿忍受生活带来的一切苦楚,宁愿死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
虽然她不明言,但是我们也知道她要为孙子做不备之需。苦她自己可以,苦着身边人她可受不了。
外婆离去后一直没有给母亲消息,除了快去世时,母亲无视我们的吐槽和反对,向来快言快语的母亲保持了绝对的沉默,丢下需要照顾的父亲决绝的奔外婆而去。面对我们的追问时,只有一句:作为儿女,但求心安。
我为自己的少年无知中年还无知痛心不已,也理解了母亲为何忧心。
凄凉的命运女神从母亲7岁开始迈着缓慢的脚步企图荣光登场,但是母亲凭着智慧和坚强把它拒之门外,并且令它与她的孩子们也失之交臂,真是令人百感交集唏嘘不已。令她欣慰的是,我们姐妹都已经站了起来,而且过得也不错。
YOURLOVE
ISGROWS
ANDGROWS
\\\
母亲的文艺范
Mothers
如果母亲生在书香门第,恰逢好年代,肯定是妥妥的一枚文艺女青年。正如我整不明白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母亲如何会成为服装师一样,母亲怎么还会弹琴?而且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里,居然会那么多行当,而且都是自学成才。
会唱歌不令人意外,村里大喇叭小广播开始啦,时常播着,会弹琴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家里有一架凤凰琴,母亲只弹过一次,她没有时间做闲情逸致的事情,虽然母亲处处体现出这种向往。当时没能力听懂,唯觉得好听极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如高山流水般悦耳。后来,琴键被姐姐当成烫发棒拆得七零八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母亲现在依然忙里忙外不肯停歇,虽然皱纹满脸满头白发,好在步履依然矫健,晚饭后都去广场,跳跳舞,唱唱歌,舞跳的舞婀娜多姿,唱的歌也依旧悦耳动听。
她跟我说,隔壁的三娘每周可以去城里上老年大学,她也很想去呢。
我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觉得生命的巨轮悄然而过,无力改变,眼泪悄然而下,于是,难得温柔地回复她:你想去,每天我都送你呢。
妈妈,你只管舒心康泰,我们现在有能力了,可以给你依靠。
后记:母亲于53年出生在福建武夷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外婆在我母亲7岁那年离家出走,丢下母亲四个姐妹,外公敦厚老实,再婚后又有了5个孩子,一共兄弟姐妹9个,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作为老二,9岁那年读完二年级辍学跟随外祖父开启务农生涯。
写这些个话题会是会被带入感伤失落或者遗憾,但也不乏圆满,在成长过程中两代人在各方面理念上不同带来无法避免的分歧而产生隔阂,庆幸的是我们尚有弥补的机会,虽然意识到这些显得有点晚。我们的父母辈因为时代的问题或者历史的原因,早期的生活总是有许多痛苦的遭遇,阶级成分的问题,养家糊口的压力,前半生基本是处在被迫谋生中,总带着些沉重的色彩。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怎么写都感觉不足以显现母亲深情与伟大的十分之一二,好像一辈子都写不完了。
文字:闻樱整编:沈维
图片:网络
永康乡愁工作室
陪伴母亲,度光阴,共回忆!
母亲节只是五月的一天,而母亲的爱却是岁岁年年
很高兴认识你
「经典永流传」老歌的“乡愁”闻樱
朗诵
献给母亲的颂歌
母亲节特辑‖娘在,家就在
母亲节特辑
妈妈,我没有忘记
母亲节特辑‖母亲
母亲节诉情专辑
长姐如母
更多精彩敬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