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确定是古越先民杰作,省文物专家蒋乐平:这很重要!永康古岩画深探①|舟山古岩画的形态和数量超过我们想象!
这些古岩画究竟用什么器具刻画或磨画的,是不是当代人的一种戏作?
在两个古岩画点,我特意留意了这些古岩画刻痕的深与浅、暴露岩上的顶部和底部宽度的大与小、尖与钝。
从总体看来,它们以刻画居多,顶部最宽处有1.5厘米左右不等,深则0.2至0.5厘米不等,底部宽度大多在1厘米左右不等,顶部和底部之间形成一个U型。
另外,整条刻痕内侧两边呈现锯齿状,特别是耙型的头部、肩部绝大部分均出现弧形,不少图案的刻痕显得飘逸、灵动,这说明刻画的器具比较小巧,至少能握在手心灵活自由划动。而锯齿状估计跟石质有关,也有可能跟刻画器具表面不光滑有关。
在清塘山古岩画中还发现一二个图案刻痕的底部是尖的,刻风尖锐,显得有力度。显然,先人在刻画这一二个图案时,用了一种比较尖锐的器具。创作年代与前者估计不相同。
圆窝状的图案
磨画则集中在清塘山那些圆窝身上,我轻轻剔除岁月给圆窝留下的青苔和积土,感觉圆窝内细腻而光滑,最深的有3厘米左右,估计这是用一种器具或两种器具,先挖窝,然后不断打磨形成的。
圆窝状的图案
远望历史深处,我们的祖先用打磨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唯有距今万年至年左右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祖先才用上尖锐的器具如刀、锉等,刻痕不大可能是U型的,而是V型的,打磨就更为不可能。
打制石器的场景
与之论断相对应的是,在遗址周边已发现多个石器时代遗址。早在几年前,考古人员就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磨棒、石球、砍砸石器、石片石器等,距今年至1万年间。也就是说,年前或者更早,一群智人已在永康的丛林里安居,过着狩猎、早期农业开发。
其中,有一群智人为了什么目的,来到滴水岩、清塘山,做完简单的仪式后,他们或跪或蹲,在两块平整的岩面上刻画和打磨出一个个形态不一的图案。时间可能不仅仅是一天,可能是数月、数年。
对古岩画刻画打磨年代的论断,研究仙居古岩画的张峋所写的一篇文章中也有所提及。刚开始,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认为这些古岩画刻画的工具是青铜器或铁器,可随后他再次前往各古岩画点进行考察,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
旧石器
仙居岩画的刻痕大多较深,最深的有1.3厘米,一般的则是0.5厘米~0.8厘米。岩画的轮廓线条不是很宽厚,一般粗细在1厘米~1.6厘米之间,不像东南沿海的珠海宝镜湾史前岩画,其线条宽达2厘米~5厘米不等。
而且仙居诸多岩画的刻线凹进去的边缘呈锯齿痕,可见当时刻凿的工具有相当的坚硬度,非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莫为……最大可能使用的工具就应该是硬度较高的某类石器。
不过,在永康乡下像四齿耙的农具普遍存在,会不会有好事者刻耙成瘾呢?
两处岩画点所在的村,都是明朝年间迁居过来的,在他们的谱上查不到有关古岩画的任何信息。
新石器
在上山的路上,台门村干部应高华说:“台门村以前叫‘潭湖’,名称源于村北有一口深潭。应姓始祖原住在芝英,以放养鸭子为生。明洪武年间,他沿着山间古道来到这里。多重青山夹峙,盆地草肥水美。他感觉这是一个放养鸭子的理想场所,就决定定居下来。至今,应氏家族已发展成多户。从祖辈开始,我们都知道清塘山的耙岩上有岩画,但都没有说是应氏家族哪个族人所为的。”
滴水岩古岩画遗址左下方的圣岩寺始建于南朝(公元年~年),几经重修。滴水岩古岩画发现者、圣岩寺负责人周闽尧说,从宋开始,不少史书典籍中都提到过圣岩寺和滴水岩,来访的宦官、名流较多,可从没有书籍或人提及这上面有古岩画。可见,滴水岩古岩画刻画年代的久远。
年发现古岩画后,周闽尧企望着还有奇迹出现。但他走遍滴水岩每块岩石,也没有再发现类似的岩画。“滴水岩和清塘山一带,同样的岩石颇多。如果这些岩画是今人所为,那不一定就刻在这两块岩石上啊?”周闽尧说。
稠门村古岩画
另外,除了仙居,在离舟山古岩画一个小时车程的缙云县大源镇稠门村,也发现类似的岩画。
缙云文史研究专家陈渭清在自己的博客中曾这样写道:
年12月6日晚10时,我朋友的外甥应孟荣通过qq给我发来两张图片,说是稠门人在网络上看到圣岩寺岩画后,联想起自己村附近也有类似岩画,所以特地去实地看后拍照转发他,发现的时间估计在2日。
于此,我马上打电话向中国先秦史研究会会员、缙云县前旅游局副局长王达钦先生报告此事。
次日,我与正在修编稠门李氏申一公派房谱的李永义理事反映情况,先由他与村里主要干部联络。12月9日,岩画发现者、缙云工艺美校的李亚平老师回到稠门拍下了更加详细的图片。经过商量,定下勘察日期是12月17日。
稠门村古岩画
这天去的县市专家学者有王达钦、麻松亘、陈子立,由李亚平当向导带着调查组前往。
稠门古岩画刻画在距村南一公里的“牛岭头",处在坡度约30度、面积约80平方米的山体岩石上,坐东朝西,水系属灵江上游永安溪的次源。这里距离越王山主峰约四公里。
调查组考察稠门岩画
岩画大概分两处四类:第一类是一个空心的半圆形耳朵状勾,有点像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躯干,又有点像澳洲土著的回旋镖。第二类为一只大眼睛,还刻有明显的上下眼睑。第三类有六七个模糊了的古图案文字之类。第四类紧按第二类的旁边,大致分两直行,是10多个与圣岩寺(滴水岩)、仙居西塘差不多的耙型物,只是没有圣岩寺那些图案大,且没有中间的一横,有的加一竖,耙脑处有一小孔,朝向较规整,大小差不多。
种种迹象说明,古岩画并非个别现象,而确系是远古文化遗存,是远古先民精神文化的一种集体表达,是远古先民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那它们究竟代表先民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刻画这些图案究竟有何用意?(未完待续)
作者
灵山苌(文化人类学学者)
编辑
胡凌霄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以上为永康日报原创作品,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线索爆料/商务合作:1508823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